“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来源: 时间: 2011-03-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株洲市着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现价产值181.07亿元,是2005年的1.65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

  1、农业生产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稳定,单产保持较高水平。“十一五”期间,株洲市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8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80万吨以上,年均产粮185万吨,连续七年获得丰收。粮食平均单产473公斤,单产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水平。优质稻生产得到大力推广,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粮食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种植规模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7300户,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2450户,200亩以上的达到158户,最多的达到5000亩以上。经济作物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67.34万亩,比2005年增长17.4%,年均增长3.3%。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为49.2%,比2005年提高5.9个百分点。蔬菜产量191.8万吨,水果20.73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32.6%27.7%。养殖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养殖生猪711.16万头,牛22.23万头,羊95.4万只,家禽3419.8万羽,水产品7.39万吨,肉类总产量34.8万吨,蛋4.11万吨,全市养殖业产值80.59亿元,是2005年的1.63倍,年均增长10.3%。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畜禽养殖小区达到60个,规模养猪场116家,千头养猪大户500户,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为全省最高。

  2、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劲。农产品加工快速发展。“十一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发展到2720家,完成加工产值150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6%。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5家,比2005年增加79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18.5亿元、利税6.6亿元,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接近80%。品牌建设成绩喜人。“十一五”末,株洲市共培育了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湖南名牌农产品、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9个省著名商标、14个湖南名牌产品,品牌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基地163万亩,竹木基地183万亩,油茶基地58万亩,茶叶基地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00万亩。休闲农业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株洲市休闲农业已从“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逐步向以多功能休闲庄园企业为主的形式转变,截止2010年底,全市拥有省五星级休闲农庄7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5家。全市休闲农业实现年经营总收入3.53亿元,接待休闲游客396万人次。

  3 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以株洲市农科所为主的农业科研部门,共选育新品种38个,其中国审3个,省审13个;获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5年里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7400.55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达25亿元。

  二、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株洲市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为株洲市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耕地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质量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株洲市认真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发展大环境下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关系,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有效保护耕地和农田,实现耕地面积的占补平衡。到“十一五”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230.28万亩,比2005年末增加1.23万亩,连续5年实现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略有增长。在稳定耕地面积的同时,株洲市加大土地治理力度,大力改造中低产田,5年共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通过土地治理,耕地质量和地力得到明显提升,为株洲市农业生产稳定提供了可靠保障。

  2、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农村劳动力稳定在190万人以上,2010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数达到193.3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71%,其中劳动年龄内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90%。充足的劳动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十一五”期间,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义务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逐步普及,株洲市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到2010年,全市平均每个劳动力受教育年限8.4年,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学历劳动力增加,每百个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2005年增加3人。劳动技能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农村教育网络,通过办班培育、示范带动等方式,引导农民学知识、学技术,5年间全市共有55万农民接受了劳动技能培训,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3、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株洲市投入20亿元资金,兴建水利工程15万处,治理病险水库275座。到201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6.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4%,耕地抗旱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对农村电网进行全面改造升级,重点解决农村低电压、设备老化、过负荷、供电卡脖子等农村用电难问题,农业生产设施用电有了保障,农村用电量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农村用电量达6.5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45.7%。全市通电村达到1868个,基本实现村村通电。农村电网的改造升级,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农村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状况,全市共建设乡村公路7645公里,至2010年,全市通汽车的村达到1866个,99.8%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路或沥青路。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为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农村通讯条件进一步改善。 2010年,全市通电话的村达到1868个,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的村达到1334个,占全市行政村的71.4%。农村每百户拥有座机56部,手机177部,电脑8台。

  4、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以人力、畜力为主向以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8倍。2010年,全市联合收割机7055台,比2005年增长3.12倍;拖拉机2.15万台,比2005年增长99.5%;水稻插秧机136台,比2005年增长12倍;动力植保机械4584台,比2005年增长30.6%;水田耕整机械6.64万台,比2005年增长58%。到2010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0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48%,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5年。随着农机装备的增加,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比2005年提高17.4个百分点。

  5、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先进技术在株洲市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测土配方施肥起到增收节支作用。“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到2010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30万亩,比2005年增加27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使化肥使用量减少,每亩增收节支超过60元。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使农药使用量减少五成。频振式杀虫灯等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的推广使用,使农作物虫害密度减少62%,化学农药使用量由2005年的12369吨减少至2010年的5670吨,减少五成。设施栽培技术丰富了“菜篮子”。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设施栽培面积为29.7万亩,比2005年增加16.5万亩,增长125%。其中,蔬菜设施栽培面积17.4万亩、果用瓜10万亩、水果2.3万亩,同“十五”期末比较,分别增长222%33.3%667%。温室和大棚蔬菜的快速发展,保证了城镇居民一年四季蔬菜的均衡上市和供应,为株洲市的“菜篮子”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加强。2010年,株洲市5个县(市)均建有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全市拥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128家,农业技术人员850人。“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技推广体系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8620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18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70余个,农业新技术入户率达95%,建立市、县农业信息网,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设立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24小时接受农民咨询。土地流转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农村土地流转蓬勃发展,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网络体系,全市共流转耕地85万亩,流转率达到3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73家,专业合作社389家,带动28万户农户增收致富。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株洲市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十一五”期间,株洲市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增加,5年共投入强农惠农资金102.11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由2005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82亿元,年均增长24.9%2010年,仅为农民发放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肥料补贴就达2.8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受益超过100元。农业信贷规模增加。“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农业信贷规模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21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60亿元,年均增长23.4%5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31亿元。农业保险从无到有。株洲市从2007年开始在株洲县和攸县进行农业保险试点,人保和中华联合两家保险公司主要对部分水稻、油菜、棉花种植和能繁母猪、肉猪、奶牛养殖发生的意外灾害和病疫进行了保险,初步建立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保障机制。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气象自动观测站160个,形成区域自动气象站网,暴雨山洪、干旱、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株洲市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促进农民增收,5年里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十一五”末,株洲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58元,比“十五”期末的3957元增加3701元,年均增长14.1%,增速比“十五”提高6个百分点,成为株洲市农民纯收入增长最快的5年。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生活消费支出也快速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66元,较2005年增加2504元,年均增长13%。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出现新的变化,食品支出增速回落,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6%,较2005年降低4.2个百分点。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5.5平方米,较2005年增加4.4平方米,广大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按照“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目标要求,株洲市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治理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让37万农民彻底告别“饮水难”,到2010年末,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178.03万人。乡村清洁工程改变了村貌。2005年,株洲市启动乡村清洁工程通过采取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兴建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池、有机废弃物发酵池、污水处理池、垃圾收集池等,净化处理农村的废物、废水,改厨、改厕、改水,实现农民生活的卫生化、清洁化,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改变。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到2010年,全市“一园二区五片示范村”启动项目达到180个,涌现出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有株洲市“第一村”之称的云龙区云田村建有高标准的村级公路,规划建设了100多栋“青瓦白墙木门窗”的特色民居,如今走进云田村,犹如走进了一幅明净的山水画,青瓦白墙,古香古色,让人流连忘返。株洲县松西子社区建有社区环道,对120多栋民居进行了“穿衣戴帽”。株洲市云田、松西子、仙庾、湘云、百井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被誉为株洲市农家旅游休闲“五朵金花”,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2010年,株洲市株洲县、炎陵县获评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刘凌燕]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