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房地产开发市场依然活跃

来源: 时间: 2011-03-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0年,株洲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在2009年突破100亿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完成投资146.6 亿元,同比增长40.9%。全市开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3.5亿元,增长近四成,依然保持供需旺盛。

  一、环境趋好促使规模持续增长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环境变化较快,但作为三线城市的株洲整体环境依然趋好。

  1、宏观经济持续增长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居民收入等指标持续向好。其主要指标完成GDP1274.8亿,财政收入130.9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8.5亿,分别增长15.3%、25%、 18.7%、37.1%。综合竞争力在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保持第一。全市人均GDP达到34020元,首次超过5000美元大关,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2、基础设施较大改善

  全市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按照“一体三极”战略构想,向北加快云龙示范区建设,向西加快武广新城建设,向南加快枫溪新城建设,全面拓展城市骨架。大力实施了“四创四化”,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十一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38.4亿元,年均增长33.7%,城市功能日益改善,承载能力逐步得到提升。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52%,高于全省8.1个百分点。

  3、产业兴市方针实施

  出台了“6+1+4”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服饰加工贸易、医药食品、陶瓷等六个传统产业,培育物流产业,壮大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和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建成“四城两基地”。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破600亿,实现了25%以上的高增长。

  4、“退二进三”战略探索

  “退二”就是在原企业的基础上另辟新地重新建厂,“进三”就是在原企业所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主城区企业“退二进三”的转变是一条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针对性措施。90年末,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轨,一些企业由兴转衰,甚至停产、破产。在此背景下,本市不失时机利用地利吸引外来资本参与企业产权重组,将部分污染企业,资源消耗型企业关、停、并、转。鼓励外资投向与“退二进三”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回报率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服务业项目,实现一方投资多方获益。

  二、房价稳升提升了投资信心

  投资者的信心不仅来自财政政策等短期宏观政策的调整空间和余地,还来自于株洲有“两型社会”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城市整合调整定位及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1、“整合资源”促使规模化发展

  全市加快对34.41平方公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并在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城郊集体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政策和机遇,使全市“两型社会”建设有突破,大量的新开发地出现,为开发大规模、上档次楼盘创造条件。完善配套和规划支撑,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变得越来越实在。2010年,全市九县(市)区商品住宅平均价格突破3000元/平方米,城区江景地段住宅价格也突破5000元/平方米。

  2、“污染治理”引导向绿色转变

  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近年,全市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9个,拆除烟囱284根。推进清水塘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同时,抓住湘江列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的重大机遇,对“一江四港”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0.8%,投资置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城市价值也随即提升。

  3、“城市扩张”吸引战略布局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仅表现在城市固定资产的大规模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上,还表现有城市人口及其所占比重的增加。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区域互动,带动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前期大量投入所形成的大规模生产力、消费力随着目前的发展集中地、爆发式地形成和显现出来。2000年和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分别为63平方公里、105平方公里;十年间扩张了66.7%,人口也由2000年的74.28万到2009年的100.21万人,十年间增加了25.9万人。精明的开发商寻到了商机,先后加大对本市布局力度,而随着房地产巨头们的战略转移,本市房价也水涨船高。

  三、消费升级释放市场潜力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0年的20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38.1平方米,10年间增长了90.3 %。房产市场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三方面支撑。

  其一,调控政策相对宽松。本市地处二三线城市,调控政策相对宽松,“两型”社会创建也给予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所承受的监管压力和舆论压力远低于一线城市,行业发展潜力依然存在。

  其二,新增消费需求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648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00元,年均增长11.4%。伴随着社会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私人财富不断累积,追求享受,改善生活质量的人也越来越多,“买房购车”成为新增消费的主要目标。

  其三,投资理念不断提升。短期来看,虽然调控政策依然不会松动,未来楼市的走向显得扑朔迷离,而这种不确定因素使得部分购房需求有观望。但是,受目前通胀等经济和市场因素影响,不少实力阶层仍对房地产行业的长期稳定上升势头保持乐观,财富人群对核心区高端楼盘的需求依然向好。特别是株洲“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智慧株洲、实力株洲、绿色株洲、幸福株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两型”社会示范区。株洲的房地产企业在这个广阔前景下必将有一番所为。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吕广平]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