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产业转型战略 加快建设实力株洲

来源: 时间: 2011-08-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许多地方都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株洲作为国家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如何破解当前产业结构发展中的问题,探索出切实可行的产业转型发展路径,构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两型”产业体系,建设实力株洲,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

  一、全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全市区域经济和主要产业功能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GDP由2005年的521.6亿元增加到1274.8亿元,年均增长14.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9.5:58.5:31.8;五年内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年均增长36.4%;全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炼压延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陶瓷建材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涌现出3家过100亿元、4家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

  1、第一产业实现战略性调整,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坚持“两跳”方针,即跳出“农”字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以工业化理念带动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体验、观光等现代农业。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3.9亿元,占GDP比重降至9.5%,成为继长沙之后全省第二个比重在10%以下的市州。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农贸市场发展成绩喜人。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0家;全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扩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8家,新改建农贸市场21个,农家店600个,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8个。二是农业科技含量增大,机械化水平提高。全市在城市发展加快、农业用地减少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增大科技含量,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量。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60%,农业机械总动力高达240万千瓦,农用运输车18364台。

  2、第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高新产业大力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结构,高新产业发展得到提升。一是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快速上升。2010年,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3.4%,其中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8.1%。二是高新产业得到快速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0.4%,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9.7%;专业技术人员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2.7%,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增强。

  3、第三产业保持发展活力,发展环境日益完善。近年来,全市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其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在三次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5.5亿元,占GDP的31.8%。一是现代服务业保持了旺盛的活力。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四大支柱行业。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3.2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3.1%;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实现增加值93.1亿元,占第三产业的23%,金融保险实行增加值24.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6.0%;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4.7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1.02%。二是市内服务环境日益良好。全市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系日趋完善,新入驻浦发银行、民生银行、长沙银行、招商银行等10家股份制银行,获评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市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体三极”、 “一圈三环”和“四创四化”等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在此带动下,全市现代物流、会展、保险、证券等服务业都有长足发展。三是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市全面打响“旅游升温”的背景下,全市旅游产业获得一定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30.3%,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1220万人次,同比增长26.8%,旅游创汇2308.7万美元,同比增长50.6%。全市旅游星级饭店达到36家,全市旅行社46家。

  二、基于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理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在演进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和层次。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理论关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主要包括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的高度化分析、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高度化分析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高度化分析。

  1、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及动态变化。2005年-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逐年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规律较为符合库兹涅茨关于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转移规律的描述。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13%下降到 2010年的9.7%,下降了3.3个百分点,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50.5%上升到 2010年的58.5%,上升了8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近年来全市第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其中全市工业所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这说明全市工业获得稳步发展,工业对全市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6.5%下降到 2010年的31.8%,下降了4.7个百分点。长沙市2010年第三产业总量占GDP比重超过40%,对比深圳、北京等大型城市,全市的比重相对更小,这说明全市第三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政府应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政策扶持,进一步推动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高度分析。2005年-201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由2005年的41.4%下降为2010年的37.8%,下降了3.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由2005年的88.2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87.2万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从2005年58.9万增加到2010年68万人,就业比重从2005年的27.6%增加到2010年的29.5%,这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就业比重从2005年的31%上升到2010年的32.7%,就业人数从2005年的66.1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75.4万人,增加了9.3万人,产业水平稳步提高,就业结构逐渐优化。全市产业间的就业人数和比重基本符合克拉克关于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之间的转移的理论论述,即全市的就业人员总体上呈现了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逐渐增加的现象,最终将出现就业人数和比重第一产业最少、第二产业居中、第三产业最多的结果。

  3、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高度化分析。2005年-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而且投资比重的逐年变化情况也不如第二、三产业明显。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微乎其微,第二产业的投资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和2006年的投资比重明显上升较快,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则在2005年至2008年前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后,2009年到2010年的投资比重出现了增加的趋势,这说明近年来全市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趋势,经济贡献率也不断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三次产业间的变化趋势也反映出全市三次产业的转移规律,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重要性在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逐年上升反映了对社会对第三产业的强烈需求。

  4、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结论。产值结构比例反映了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比重大小,就业结构比例反映出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大小,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反映出政府、集体以及个人对三大产业的主观行为和重视程度。通过上述三点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由2005年至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的产值、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居中的特征,全市总体产值结构、劳动力转移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基本符合克拉克和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论述。2005年至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在创造产值和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能力都呈减弱趋势,而且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也不断下降,作为传统的产业部门,全市的农林牧渔等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下降;第二产业创造的产值和吸纳劳动力人数虽然呈上升趋势,投资情况也不断上升,这说明全市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依然是促进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依然在增强;这五年间的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己经成为全市产值增加和劳动力就业的另一个主要部门,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投资比重的不断增加也说明市场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显著增强,也间接反映出全市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已经成为吸引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导产业。

  三、全市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1、传统农业占主导。传统农业仍以传统的粮食、蔬菜、生猪生产为主体,而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需的特色农业份量较少。如花卉种植、醴陵黑山羊、攸县麻鸭、茶陵黄牛等特色饲养和炎陵高山农业都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经营为主体,产出效率较低。

  2、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株洲是一个工业城市,特别是有色冶炼压延加工、基础化工、交通装备制造、陶瓷建材等行业,在全国都有一定市场份额。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国外制造技术的引进,对全市制造业的冲击较大,传统优势在弱化。1952年-1984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16.3%,高于全省12.0%的水平,高于全国14.4%的水平;1984年-2004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10.7%,低于全省11.4%的水平,低于全国12.7%的发展水平。近几年,全市虽然加大了对制造业的引进、消化吸收的力度,年均发展速度有所提高,达到17.8%,但是与株洲工业地位仍不相称,而且全市制造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综合竞争力能力不强,发展强劲不足;传统制造业比重过大,现代先进制造业比重过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全市制造业的发展强劲,如果不加以重视并解决,将会制约株洲的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3、高耗能行业比重较高。株洲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规划建设的重工业城市,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火力发电、机械等重化产业比重高达37.2%。2010年九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90.2%,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出现的电荒,有色冶炼、基础化工、煤炭采选、陶瓷建材等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表3数据显示,全市煤炭行业、建材行业、钢铁行业等行业能源消费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上升,能源消费居高不下,在目前国内外能源资源紧缺和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高耗能行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费问题,应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4、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以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为特征的优势产业。表4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战略性新兴行业的规模偏小。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及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企业个数都不多,而且各个行业的总产值不是很大,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小。二是战略性新兴行业缺乏资金支持。2010年电子信息技术的科研支出为14亿元,新材料技术科研支出75亿元,庞大的资金投入,一般性的企业根本就无法承受,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少,且新兴产业投资体制尚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新兴产业的产品开发资金短缺。三是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创新能力不强。目前,全市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企业产品创新积极性不高,这既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上档次,又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现代服务业欠发达。现代服务业是信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从狭义的角度看,一些地方将其统计范围大体确定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环境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以此测算,株洲现代服务业在三产业中的比重只有45%左右,交通运输仓储、批零贸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服务行业仍占主体地位。

  四、加快产业转型,建设实力株洲的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是依托资源,创造特色,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二是调大规模。应充分运用股份合作、反租倒包、委托转包、季节性承包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吸引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促进土地向龙头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发展千亩方、万亩园等大规模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以规模赢得市场和效益。三是调专区域。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要求,把不同区域的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做精做深,避免出现“小而全”和分布零星情况,建设专业乡和专业区域,以形成蔬菜、水果、水产、花卉、茶叶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和经济隆起带。

  2、发展支柱,加强扶持,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是新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一是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利用区位商基准和产值基准两种计算方法,得出全市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六大产业。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围绕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产业,推进全市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力争形成一批在全国产业体系中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大和特色产业。二是加强扶持,完善服务。首先合理发展传统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其次加强对全市制造业的扶持,争取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最后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政府服务功能。三是建设重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围绕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建设重大项目,通过对大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同时抓好项目的筹划,组织专门力量,邀请或招标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和咨询机构,协助企业开发包装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大项目,同时保证这些大项目的开工和建设进程,通过发展重大项目的形式来增强制造业的发展后劲。

  3、重点突破,深入科研,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节能减排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落实中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一是重点突破。针对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情况,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并加快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二是加快节能技术开发与研究。现有工业生产工艺的落后和用能设备的成旧导致工业能耗较高,同时在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领域上的研究尚未取得明显科研成果。因此加快节能技术开发与研究,积极探索EMCO的管理模式,以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模式来降低各行各业单位能耗,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三是建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工业作为重点工作,切实推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积极营造政策、技术和认知三大配套支撑环境;推进清洁生产、先进技术设备、生态工业园、工业再生产等一批重点项目,建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

  4、加强领导,强化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政府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加强领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政府应当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导,推动企业并购和重组,通过兼并、收购、买断等方法,形成集聚效应,从而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卓有成效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金融扶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首先,增加政府投入。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增强政府金融支持力度;其次,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同时创造条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强化创新,建立产业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5、结合优势,利用资源,加快产业梯度转移。产业转移是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在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一是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无论是承接市场扩张型还是成本节约型的产业转移,关键是营造适宜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要着力搞好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实行错位发展,以此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良性运转。二是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为为避免盲目重复和经济竞争,全市产业集群的产业、产品选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专业化特色,重点发展市内区的特色现代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陶瓷产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生物制药业以及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等特色产业集群,塑造专业化竞争优势。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健全灵活有效的招商引资运行机制,专业招商、科学招商。要增强招商引资的目的性,区分不同的产业转移类型,根据市场扩张型和成本节约型、整体搬迁型和部分延伸型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和政策,提高招商引资效率。要加强产业配套,实现从“引资”向“引产业”转变,使产业集群植根,形成区域竞争力。

  6、促进消费,美化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是鼓励消费,以消费带动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教育等行业的发展;二是以炎帝文化为背景,以华强文化城为平台,大力发展株洲旅游、文化体育娱乐业和社区服务、公共服务、商贸服务业;三是以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和支撑的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检测和质量认证、科技创业、信息化服务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服务,以及为降低供应和交易成本的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结合。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庄云庭  张海清]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