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调度 株洲力争实现年初预期目标

来源: 时间: 2011-10-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株洲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速、促发展”的主线,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在一季度和上半年全省的新型工业化考核中,仍然保持了第二的好成绩。进入三季度后,受国家宏观环境和生产要素供给趋紧的影响,生产和效益双双出现回落。

  一、 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运行继续保持着去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了高开稳走的发展态势。1-9月,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41亿元,增长16.5%,占比达到53.0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6亿元,增长18.5%;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67亿元,增长4.4%。1-9月,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31.3亿元,增长31.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4.74亿元,增长28.1%。规模工业企业亏损面为5.3%,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

  1、工业运行速度逐月减缓。从工业经济走势看,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仍高位开局,并呈现逐月、逐季减缓的运行态势。前6个月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但是随着二季度以来出现的电荒和国家铁路发展政策调整,机车车辆购置迟迟未“开标”以及“7.23动车追尾事故”引发的铁路新建项目全面停工进行安全整顿和检查的情况后,1-7月份规模工业生产速度首次跌破20%,为19.7%。8月份规模工业速度回落幅度更大,当月全市规模工业仅增长10.8%,为今年以来最低。前三季度规模工业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减缓了6和1.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出7.7个百分点。株洲规模工业增速在全省的排位则由上年度的第1位降至第13位。

  2、企业经济效益逐月回落。今年以来,企业的经济效益仍然延续去年以来的高位增长态势,规模工业企业利润一起保持40%以上的增速,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直在210至245之间,亏损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均有所减少。但是随着生产要素成本、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利润增幅逐季下滑。1-9月份,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减缓38.7和3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增减百分点则由一季度的40.35缩小到上半年的34.13,再到1-9月的22.4。

  3、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1-9月,轻工业实现增加值93.67亿元,增长19%,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9.7%,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82.3亿元,增长18.4%,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80.3%,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20.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2.2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54.6%;高技术产业增长41.7%,高于平均水平23.2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9%,比去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增长18.8%,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降为37.5%。

  4、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加大节能减排技改力度,工业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如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40亿元全面更新铅、锌冶炼工艺和装备,资源综合回收率达73%,居国内同行业之首。大唐华银株洲发电有限公司进行了天然气点火燃烧改造项目后,供电煤耗减少了0.2克/千瓦时,发电耗油减少9.78吨/亿千瓦时,综合用电率下降0.03个百分点。今年的节能降耗减排效果继续明显。1-9月,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25.09万吨标准煤,增长3.2%,低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5.3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48%,降幅居全省第1位。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产品节能降耗形势继续趋好。1-9月,全市纳入重点监测的31种产品中有13种产品单耗水平下降,下降面达41.9%。与此同时,减排效果也较为明显。1-9月,工业企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铅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比分别削减3.89%、13.95%、0.2%、21.29%和0.32%,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铅分别为4.83千克、0.67千克、4.5千克、0.14千克和0.24克。

  二、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因素

  1、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2007年以来,株洲市就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07年制定的“5115”工程企业享有特殊费用减免政策、特殊服务制度、特殊贡献奖励的“三特”政策为“5115” 工程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10年17家“5115”工程企业完成总产值785亿元,增长40.1%,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46.4%。2010年提出了打好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园区攻坚战”,全面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壮大成长提供了政策、服务等方面支持。2010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了52.23%,居全省第二。2011年又紧扣“招商引资”年主题,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增添后劲。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12.7亿元,增长20.1%。

  2、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强劲。近几年来,株洲县域工业发展非常迅猛,由过去的“短腿”一跃成为支撑株洲工业的主力军,每年均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1-9月,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202.45亿元,增长28.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快于城区速度16.7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茶陵和醴陵增幅均在30%以上。县域工业的经济成份绝大部分是非公经济,县域工业又以中小企业为主。1-9月,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64.06亿元,增长21.5%,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5个百分点。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3.18亿元,增长19.7%,高于大型企业6.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中小工业企业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4.6个百分点。

  3、部分行业和企业发展较快。近几年来,全市着力打造航空产业千亿集群,积极与中航工业对接,先后成立了南方宇航、湖南航翔燃气轮机等公司,促成了中航工业中小通用发动机项目、通用机场建设项目的落地,今年航空业发展来势较好。湖南南方宇航工业有限公司、湖南航翔燃气轮机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增幅在40%以上。去年一直处于低迷的化工行业,今年市场需求升温,产品价格大幅回升,生产和效益形势均较好。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被柳化兼并后,生产增长70%;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增幅也接近30%。1-9月,化工行业增长20.6%,利润则由上年亏损亿元转为盈利亿元。全市的三大传统产业—煤炭开采业、烟花鞭炮制造业和陶瓷生产业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今年的增幅在30%以上。医药制造业也实现了35%的增长。

  4、技术创新力度大,产销衔接较好。面对市场需求疲软,许多企业加大了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1-9月,全市新产品产值的占有率达18.6%。规模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发展(R&D)项目经费支出19.58亿元,增长43.2%;其占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产销率9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产品实物量看,多数企业产成品销售量回升,库存逐步减少,产销衔接良好。全市47种工业产品中,25种产品产销率达到或超过100%,13种产品产销率在95%—100%之间,余下的9种产品产销率均在70%以上。

  三、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对株洲龙头行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影响较大。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对铁路、地铁、城轨等基础设施投入,全市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和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来势非常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一跃成为全市的龙头行业。2010年该行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23.3%,拉动规模工业增长6.9个百分点。然而,从今年2月下旬开始,全国铁路发展形势开始“降温”,严重影响了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4月份,全市轨道交通产业龙头企业订单紧缺,5月“路内”机车订单任务开工严重不足。到7月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联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株洲九方装备有限公司、株洲南车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与“路内”机车相关的业务单位全线停产,当月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0.7亿元,同比下降9.1%,8月形势更为紧张,仅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8.9亿元,同比下降14.3%,累计增长11.1%。1-9月,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完成产值123亿元,仅增长11.2%。“7.23动车追尾事故”引发的铁路新建项目全面停工整顿和“9.27地铁追尾事故”后,中铁轨道系统集团有限公司道岔分公司、中铁株洲桥梁有限公司、株洲时菱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等重点配套企业生产出现严重下滑,下降幅度在20%以上。今年轨道交通行业将减产80-90亿元左右,拉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4—5个百分点。

  2、电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制约影响明显。全市工业正常的电力负荷大约为140-150万千瓦。从5月开始,全市工业用电形势开始趋于紧张,随着有序用电和限电等措施的落实,我市工业电力负荷基本维持在110-120万千瓦,8月、9月的连续高温天气曾一度使全市的工业电力负荷压缩到99万千瓦。1-9月,全市工业用电量仅增长3.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限电使得我市有色冶炼、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增长缓慢。1-8月,全市有色冶炼及深加工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5亿元,仅增长0.3%,影响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12个百分点左右。株冶集团由于受限电影响导致铅锌减产3万吨左右,完成产值81.6亿元,增长13.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中盐株化产能只发挥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二,受价格上涨因素推动1-8月累计实现产值24.4亿元,增长28%,但8月份受限电的影响单月下降16%。此外,现金流紧张也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对全市115家规模工业企业调查,有55.1%的企业认为三季度流动资金偏紧,认为资金缺口在20%以上的企业占比为6.9%,而认为资金缺口在10%-20%的企业占比为32.6%。一方面国家实行流动性收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另一方面,企业三角债明显,回款压力大,应收账款增幅加快,流动资金呈紧缩态势。1-9月,全市应收帐款净额达2193.89亿元,增长43.4%。调查显示:有40.9%的企业认为三季度企业应收账款超出正常水平,其中认为超出正常水平20%以上的企业占10.1%,认为超出正常水平10%-20%的企业占23.1%,认为超出正常水平10%以内的企业占7.7%。

  3、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发展后劲不足。今年以来,全市工业投资增幅一直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9月,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0.86亿元,增长22.4%,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还低12.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1.9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8%,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13.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三个主要行业的投资分别下降6%、21%和4%。造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快的原因除了受基数影响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资金偏紧,今年证券市场不景气,银行又紧缩银根,企业融资困难。1-9月,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645.47亿元,增长18.2%,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存贷比为51.54%,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反映企业贷款的指标“单位新增短期贷款”增长12.4%;二是土地瓶颈制约大,一些好项目大项目因为土地问题进不来或无法开工;三是清水塘地区的株冶、株化、智成等冶炼、化工企业面临搬迁改造,新项目投资受到限制。根据对重点企业的调研,明年的投资额会更低。没有投入,哪有产出。今年我市向国家统计局申报的新增企业只有5家,预计全年的收入只有2亿元,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不足1%。而长沙、益阳、常德等地申报的新开工企业在50家以上,衡阳仅富士康一家企业明年就能新增产值50亿美元。

  4、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上涨挤占了企业利润空间。今年以来,企业原材料价格增幅明显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增幅。1-9月,全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11%,高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3.4个百分点。“高进低出”的价格走势使工业企业成本上升压力持续增加,企业盈利空间明显缩小,一些企业因此陷入困境。如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因铜材价上涨,预计增加成本4000万元,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煤焦价格上涨,增加成本7000万元,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因钢材价格上涨,增加成本4700万元。1-9月,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30.7%。二是劳动用工成本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呈刚性增长。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应付工资总额72.53亿元,增长38.7%;人均工资21852元/人,增长24.2%。

  四、对全年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及明年展望

  今年以来,虽然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整体较好,但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比较复杂,有利因素和发展矛盾错综交织,据市统计局对全市115家规模工业企业进行了三季度工业生产经营状况及四季度趋势判断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工业企业四季度生产经营状况将继续维持这种下降趋势。因此,全年规模工业生产和效益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已成定局。展望明年,株洲工业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近日,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涉华汇率议案,逼迫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市的出口企业来说,将面临更加大的压力;考虑到株洲经济与国家经济的滞后性,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目前订单严重偏少,明年上半年将是株洲工业经济发展的低谷期,明年下半年如果国家宏观政策宽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订单到位的话,工业经济会有所好转。

  五、对策建议

  1、强化科学调度。一方面,认真做好工业运行调度。围绕完成全年目标,按照一月一调度、一月一衔接的办法,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强调度,及时分析、监测和预警。另一方面,开展新型工业化专项督查。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各职能部门抓新型工业化工作的积极性。

  2、强化要素保障。四季度历来是煤、电、气、油、运等生产要素的紧缺期。建议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预案,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用电指标,并安排专人赴攸县等县市区开展调煤保电工作,在确保安全、民生和稳定的基础上,全力保障全市重点企业的用电需求。

  3、强化协调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问题。全面开展“5115”工程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督查,确保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对连续两年考核不达标的企业要严格执行“退出机制”。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争取尽快出台中小企业“5115”工程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平台、网络信息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平台。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刘彦弘]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