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已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增速放缓,需求相对减弱,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降低。株洲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投资对株洲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但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保持株洲经济持续增长,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建设"四个株洲",全面推动株洲经济社会新跨越,就需要建立保持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本文从建立消费持续增长长效机制的必要性、株洲城乡消费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建立保持株洲消费持续增长长效机制的对策措施。
一、株洲建立保持消费持续增长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1、建立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是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客观需要。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增速放缓,需求相对减弱,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外部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和复杂,出口对株洲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出口额年均增长4.97%,比“十五”期间增幅低7.4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87个百分点。为应对物价上涨、货币流通性过剩、投资增长过快等突出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对房地产业调控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将会使得投资增速减缓。受国家宏观紧缩政策影响,投资对株洲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拉动消费增长,将成为保持株洲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建立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是转变株洲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株洲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和消费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4%,比GDP增幅高2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41.7%下降到25.2%。尽管高投资对经济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拉动作用,但消费率长期偏低,要维持株洲经济快速增长,势必更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而投资、出口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另外,过度投资和投资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高能耗、高排放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株洲环境污染较重,而治理污染的成本将会更高。因而,低消费率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支撑和不可持续的。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冲击带来的风险,实现株洲经济可持续发展。
3、建立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是株洲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株洲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较高,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51.5%,能源资源消耗比重偏高。2010年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等4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近40%。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要保持株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消费比重,实现消费持续增长。
4、建立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是建设“幸福株洲”的根本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2005年—2010年,株洲消费率由50.2%降至40.7%,5年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为77%。株洲的消费率大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8.5、6.7个百分点。加快株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使城乡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不仅可以推动株洲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而且可以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居民的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二、株洲城乡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株洲是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交通十分便利。建市六十年来,依托大交通,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构筑大流通,株洲城乡消费市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商品流转规模和市场容量成倍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各种经济成分、经济类型、经营方式、经营业态不断涌现,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逐步形成,消费市场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
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零售总额跨越发展
随着株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的扩大。“十一五”期间,株洲GDP年均增长14.2%,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株洲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83.2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26.76亿元,五年增长了1.3倍,年均递增18.4%。五年跨越了三个重要台阶:2006年迈上200亿大关,2008年超越300亿,2010年跨越400亿台阶。
2、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城市市场贡献提高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消费观念逐步转变,株洲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2010年株洲城镇市场实现零售总额393.5亿元,增长19.2%,乡村市场实现零售总额33.3亿元,增长17.9%;呈现城乡市场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从区域市场看,城区市场贡献率提高。2010年,城区市场实现零售总额222.27亿元,增长20%,高出全市增幅0.9个百分点;县域市场实现零售总额204.5亿元,增长18.1%。城区市场对全市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为52.1%,比2005年上升5.2个百分点。
3、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发展型趋势明显
随着株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株洲城乡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2009年株洲GDP突破千亿大关,标志着株洲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升级的趋势更加明显,购房和买车等十万元级以上消费正进入寻常百姓家。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品增长速度高于生存型的消费品增幅。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与住房相关的建材、家俱、家电商品消费;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高速增长,成为株洲消费市场新的亮点。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的19大类商品中,18类商品销售比上年增长,其中13类商品销售增幅超过20%。吃、穿、用、烧类商品零售额比2009年分别增长20.6%、18.1%、35.9%和35.6%。其中居住类增长88.9%,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类增长36%,金银珠宝类增长33.1%,汽车类增长38.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5.6%,家具类增长170.8%。
4、市场建设成效显著,商品交易日趋活跃
建市六十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株洲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大型综合商场,商业设施建设日趋现代化。株百股份、家乐福、平和堂、王府井、步步高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消费环境好、服务项目全的商业企业,成为株洲城乡居民休闲购物的理想场所。201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39个,实现成交额244.1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7个,比2005年增加11家;实现成交额185.68亿元,比2005年增长88.9%,年均增长17.2%。其中10亿元以上超大型市场有4家,实现成交额79.1亿元,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42.6%。交易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2010年末,全市各类亿元以上专业市场38家,实现成交额156.65亿元,占全市亿元市场成交额的比重达84.4%。芦淞市场群聚合各类服饰鞋帽小商品专业市场43个、经营户2.8万个,营业面积近120万平方米,商品辐射全国20多个省、230多个县区。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中国服装商贸名城”、“中国(中南)服装市场第一街”等殊荣,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5、市场主体多元化,多种业态竞争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 株洲消费市场公有经济 “一统天下”。 1978年,公有经济占市场份额达96%,其中,国有经济为45%,集体经济为51%,个体经济仅占市场份额2.1%。1980年国家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有及集体经济主导地位被打破。到1996年,国有经济所占市场份额为16.4%,集体经济所占市场份额为12.6%,个体经济所占市场份额已攀升至44.4%。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有及集体经济所占市场份额逐年下降,而个体、私营经济市场份额呈直线上升趋势。同时,随着株洲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法国家乐福、日本平和堂、美国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世界知名的外资企业纷纷驻足株洲,成为株洲消费市场一支新生力量。近年来,株洲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流通主体多元化,非公经济占绝对比重的市场格局。2010年全市非公有经济所占市场份额已达86.4%。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市1793家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4家,实现零售总额39.6亿元,占全市的12.7%;集体企业70家,实现零售总额1.6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仅0.5%;民营企业数1532个,实现零售总额52.4亿元,占全市的16.8%。批零住餐业个体户9.54万个,实现零售总额213.8亿元,占全市的68.4%。
在商贸、住宿餐饮业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的同时,流通经营方式逐步转变,新型零售业态迅速发展壮大。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刷卡消费以及农村集贸市场、专业市场等应有尽有,连锁店快速发展,流通业呈现多种业态竞争的格局。
近年来,在株洲本土大型传统百货商场”株百股份”上规模、上档次和快速发展的同时,株洲引进了家乐福、王府井、平和堂等外资外埠百货商场,有效拉动了株洲消费市场发展。2010年,全市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零售商业企业11家,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5.25亿元,其中实现零售额65.85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15.4%。从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看,百货商店发展稳中求新。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单位中,共有百货商店6个,2010年实现零售额16.05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3.8%。超级市场以其新颖的业态、丰富的商品和“一站式购齐”的理念,加上优惠的价格,极大地吸引了消费者。2010年全市共有超市42个,全年实现零售额11.19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2.6%。
随着“万村千乡”工程的开展,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进入了城乡,一些连锁店更是迅速向村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乡消费升级,城乡市场进一步繁荣兴旺。2010年,全市零售业连锁总店发展到418家,连锁门店179家,连锁门店商品销售额34.94亿元,其中零售额34.62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8.1%。
专业专卖店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体业态,近年来,电脑、数码、手机、家居建材等专业专卖店不断涌现,并以其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全市零售市场份额。2010年,全市共有专业店、专卖店325个,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3.59亿元,其中零售额41.9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9.8%,已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体业态。
除了百货店、超市和专业店专卖店业态以外,便利店、厂家直销、网上购物、电视购物、邮购、无店铺销售等业态已覆盖商品流通市场,为城乡市场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多渠道和全方位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购物和消费需求。
三、城乡消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株洲城乡消费市场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实际增速不高,对经济增长贡献乏力
“十一五”期间,株洲城乡消费市场保持了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4%,但比全省平均增幅低0.3个百分点,比投资增速低19.8个百分点。如扣除价格因素,“十一五”期间株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7%,仅比同期GDP增幅高1.5个百分点。
2、城乡消费品市场差距大,乡村市场发展滞后
株洲乡村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从总量看,2010年,全市乡村实现零售额33.3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7.8%。城市实现零售额261.47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61.3%。乡村市场零售额仅相当于城市市场的12.7%。
从增长趋势看,乡村市场慢于城市。2010年株洲城市市场零售额增长21.8%,乡村市场增长17.9%,乡村低于城市3.9个百分点。
从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数量看,在生活用品拥有量和现代化方面,农村居民也逊于城镇居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拥有家用汽车,农村为2辆,城镇6.8辆;拥有洗衣机,农村为65台,城镇为97.2台;拥有电冰箱,农村为70台,城镇为94.9台;拥有彩电,农村为110台,城镇为135.8台。目前株洲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分别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9%、44.6%。
3、流通规模总量较小,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株洲市城乡消费市场保持着较快增长,但总量规模依然偏小,商贸企业组织化程度偏低。2010年全市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批发零售企业有29家。除石化、烟草、株冶火炬金属进出口公司等垄断性国企外,只有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超过10亿元。上规模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商贸龙头企业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2010年,全市共有限上批零住餐业法人单位328个,占全省限上单位数的8.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户均实现商品销售额13061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62万元。全市339个商品交易市场,户均交易额0.72亿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7亿元。市场上没有能支撑、带动全局发展的特大型商贸企业。大型、高档的住宿餐饮企业不多,五星级宾馆酒店仅株洲市华天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1家。
4、消费倾向逐步下降,消费外流现象显现
消费意愿不足,消费倾向下降。2000年株洲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为83.8%,2005年为74.3%,到2010年为62.5%,相应年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分别为75.3%、74.9%、71.4%。居民消费倾向呈逐步走低的态势。
随着居民消费层次的提升,对消费品的档次要求也越来越高。株洲现有商业圈集中在市中心,总体的业态水平较低,很多高档产品在株洲市场很难找到,对部分高收入阶层来讲不想买的商品到处都有,想买的商品找不到,于是就把消费转移到了临近的长沙、武汉等城市。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拉近了株洲与其他城市的时空距离,形成了“同城效应”。武广高铁缩短了株洲与长沙、武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时空距离,给株洲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时,也扩大了株洲市民的消费半径。株洲市民周末节假日到大城市购物消费娱乐的人数逐步增加。大城市对株洲消费产生“吸管效应”逐步显现。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上购物、电视购物。而大的电子商务企业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株洲还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电子商务企业。网购、邮购、电视购物也吸走株洲部分居民购买力。
5、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多年来虽然不断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商品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虚假广告、短斤少两等市场无序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和现象仍未杜绝,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还时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如“染色馒头”、三鹿奶粉、思念水饺等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制约着消费市场进一步发展。
四、影响株洲城乡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的因素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居民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受限于居民收入,消费意愿则受到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影响。
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直接影响消费能力。从收入与经济增长比较看,近年来,株洲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株洲GDP实际年均增长14.2%,而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年均增幅分别为11.8%和14.1%,比GDP实际增速分别低2.4和0.1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速更低。从长株潭三市比较看,“十一五”期间,株洲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比长沙市、湘潭市低1.1、1.5个百分点;株洲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长沙市低3.85个百分点,比湘潭市高0.7个百分点。
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消费趋谨慎。1998年以来,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使得居民用于教育、医疗、住房等开支增加,未来支出预期增高,使居民消费行为更加谨慎。2000年-2010年间,株洲农村居民住房、医疗、教育支出年均增长19.4%。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4.4%提高到2010年的31.5%。“十一五”期间,株洲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6.4%,远远高于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支出的增幅。
3、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民消费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消费环境与城镇存在差距,制约了消费增长。从居民收入等级划分看,2010年株洲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的消费倾向分别为74.8%、67.3%、62.5%、63.6%、61.9%;相对应的农村居民各收入等级群体的消费倾向分别为86.2%、83.3%、78.1%、66.6%、55%。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收入差距,以及各收入群体消费倾向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需求总水平的增长。城乡高收入群体已基本满足“千元级”、“万元级”的消费,消费需求相对饱和,而低收入群体的现期消费需求又受到购买力不足的限制,从而造成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实现。
4、乡镇流通网络相对薄弱,制约着消费市场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近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硬件条件有较大的改观,但还难以全面满足消费的需求,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等普及率远低于城镇。2010年末,全市有179个村还未通汽车、通电话、通电,仅27%的村通自来水。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 影响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消费。
五、株洲保持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探析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观念、消费环境、产品供给、消费者权益、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协同推进。
(一) 建立居民增收长效机制,有更多钱可花
1、建立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建设幸福株洲,实施收入倍增工程。在株洲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甚至更快的机制,确保株洲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逐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人群体的收入水平。建立和完善工资指导线,确保工资增速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和CPI增长速度。
2、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幅度,避免农民增产不增收。对于城乡低收入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贫济困,确保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低收入群众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3、努力缩小各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一是减少低收入人群。逐步提高城乡低收入户的最低生活保障。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城乡低收入者技能培训,增强其自主创业和自我致富的能力。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低收入阶层创业,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不断减少低收入人群。二是积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通过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三是依法合理“限高”。依法通过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差距,缩小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打破行业垄断,加强对垄断行业分配行为的监管,平抑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人员收入差距。
(二) 提升消费意愿,有钱更敢于花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社保全覆盖工程,消除株洲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有钱花,更敢花钱。
1、加快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教育等改革步伐,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不断增加公共教育经费和公共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减轻居民用于公共服务和保障性消费的支出负担,以此弱化城乡居民消费的谨慎性预期。抓住株洲成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打造“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株洲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城乡居民生活构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3、引导改变消费观念。改变百姓存在的“重储蓄、轻消费”的传统观念。引导株洲城乡居民转变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改变盲目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引导建立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消费信用,改变传统积累型的支付方式,实现从滞后型消费转为适当超前消费,将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三) 改善消费环境,有钱更方便花
1、完善流通体系。做大做强现有商贸企业,扶持发展一批重点品牌企业,打造株洲商业航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核心企业、跨国集团,发展集商流、物流、信息流功能于一体,具有强大营销功能的现代企业和地区总部入驻株洲,增强株洲消费品市场的吸引力。发展品牌经销代理,争取获得更多国内外著名品牌的代理经销权,发挥株洲的市场、区位等方面优势,形成连接海内外的贸易代理经销网络,形成高集聚和强辐射的区位优势。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鼓励商业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对传统农家店进行改造,使商品营销网络向农村延伸。
2、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为消费者营造想消费、敢消费的消费氛围。一是加大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力度,打击消费品市场上以次充好、虚假销售等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行为,加强居民消费安全,保障百姓放心消费。三是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商业诚信。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水、电、路、通讯、学校、医院等设施供给上改善消费环境。按照定位准确、布局合理、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原则,推进芦淞服饰市场群提质改造,加快云龙示范区、武广新城建设,做强株洲城区中心商业圈;突出地方特色,做大醴陵市区、攸县县城等次中心“边缘商业圈”,提升株洲商圈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4、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积极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株洲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近4万人口从农村到城镇,而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镇化可以将农民消费变为市民消费,引发消费需求。大力推进乡村改电、改水、改厕、改网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电视接收覆盖面,全面升级改造农村电网,努力创造有利于消费的环境条件。
(四) 促进消费升级,有热点乐于花
1、积极调整产业及产品结构。株洲是一座重工业城市,轻工业相对较弱。为适应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培植发展终端消费产品。大力支持唐人神、千金药业、好棒美、福来喜鹅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切实增加有效供给。
2、吸引外来购买力,丰富株洲消费市场。依托株洲方特欢乐世界、神农城、湘江风光带、炎帝陵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持续打好旅游升温战,把株洲建设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株旅游消费。积极扶持具有株洲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让旅客到株洲有乐于消费的旅游产品,做大株洲旅游产业蛋糕。
3、培育发展电子商务。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上购物、电话购物、电视购物、银行刷卡、信用消费等已成为新型的消费模式。在线购物保持高速的增长势头,电子商务正成为流通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株洲原来引以为傲的交通优势被均衡,居民购买力被吸走得越来越多。依托芦淞服饰市场群,培育扶持电子商务企业,构建电子商务在线交易平台,打造以实体店为依托的网上商城,更好更快地助力株洲经济的发展。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蔡冬文]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