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株洲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

来源: 时间: 2011-12-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围绕“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株洲要实现转型发展,旅游业以其特有的关联带动性和综合性,无疑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在“三大战役”发展战略带动下,全市旅游业快速崛起,但与全国其它知名旅游目的地相比,还需要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打响“旅游升温”战役,成效初显

  1、经济指标连创新高。目前,株洲景区客源市场由过去只有本市居民扩展到全国和境外,韩国、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境外市场发展较好。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22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5.92万人,分别是2001年的4.3倍和21倍。旅游总收入78亿元,其中旅游创汇2309万美元,分别是2001年的3.3倍和25倍。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36家,旅行社46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今年以“锦绣潇湘,快乐湖南”为主题,2011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在株洲举行,推动全市旅游进一步升温,各项经济指标也再创新高,前三季度旅游总收入79.2亿元,同比增长39.7%,超过2010年全年总量。

  2、四大旅游板块日渐成熟。近几年,全市在品牌开发与打造上也下足了功夫。红官窑、酒埠江、云阳山、茶陵工农兵政府纪念馆、神农谷、炎帝陵等景区,号称株洲“古、绿、红、蓝”四大旅游板块日渐成熟。其中炎陵的洣泉书院、叶家祠,茶陵的全国第一个县级工农兵红色政权纪念馆,醴陵的李立三故居、先农坛等红色旅游区点,每日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缅怀瞻仰;丰富的宗教文化名胜区(点),资福寺、空灵寺、保宁寺、九郎山、云阳仙等佛事文化旅游区更是吸引不少港澳台以及国内的一些善男信女慕名前来。鹿原镇、酒埠江镇获评省特色旅游名镇,示范带动作用逐步体现。

  3、加快建设知名旅游景点。全市l0个“主战区”都将通过项目建设,带动旅游规模升温、品牌升温、市场升温。神农城、湘江风光带、荷塘月色、神农福地4A景区创建等项目全面启动,神农广场和湘江风光带河西段节日期间盛装迎客。株洲市规划展览馆、荷塘月色等一批新的休闲旅游景观全天对外开放。全球最大LED显示屏和中南地区最大音乐旱喷,把神农城点缀得分外美丽壮观。湘江风光带、湘水湾生态公园成为游客休闲的最佳去处,亲水、运动、休闲、观景成为株洲建设生态宜居株洲的突出亮点。今年炎陵县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之一“神农农耕文化园”以农耕文化博览、农耕文化体验、旅游度假、温泉休闲等为主题的综合旅游项目进入建设阶段。

  4、首批星级服务单位亮相。2010年湖南省质监局、省旅游局联合颁布首批《旅行社星级划分与评定》等四个旅游服务地方标准,进一步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体系,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并在今年省会长沙举行了“湖南省首批星级旅行社、星级乡村旅游点、旅游家庭旅馆、旅游购物示范点授牌”大会。本市环球国际旅行社、中联国际旅行社被授予湖南省四星级旅行社;株洲市妇女旅行社、株洲教育旅行社、株洲鸿飞旅行社、株洲完美假日旅行社被评为湖南省三星级旅行社。攸县龙泉山庄等8家旅游家庭旅馆评为星级家庭旅馆。星级乡村旅游区名单中唐人神庄园、神农生态园评为五星级,仙庾钩鱼台等6家评为四星级,株洲县晓岭农家乐等4家评为三星级。中国城服装商场被评为旅游购物示范点。通过验收评定的首批星级单位及示范点也成为全市行业的标杆。

  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

  全市旅游业虽得到长足发展,但其总量还是不大。2010年,接待旅客总量在全省排在第八位,国内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排在第九位;接待境外旅客在全省排在第九位,旅游创汇收入在全省排在第六位;总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仅5.2%。从全省旅游发展速度看,仍落后于湘潭、娄底和永州,与外省同级地市差距也非常明显。作为工业新城,如何利用株洲得天独厚的优势,打好“工业牌”,唱好“特色戏”,深挖“景点内涵”,提升株洲旅游的独有的品味和档次,迫在眉睫。

  1、助“融合”,旅游需要跨行业拓展。随着旅游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资源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区景点,其触角已延伸到其他行业,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并催生产业旅游的新业态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商务旅游等。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跨行业融合拓展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业从自身单一型走向关联复合型,从孤立发展转向带动和协同发展。产业融合也将带动本市还在起步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会展旅游、考察旅游、疗养旅游、美容旅游、修学旅游等。

  2、借“工业”,旅游需要拉动快跑。工业旅游一般提供扩大企业知名度和附带向游客销售工业企业生产的相关商品的服务。株洲工业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创下了50多个第一。有被称为“中国电力机车摇晃篮”的电力机车厂,有揭开航空发展史上新篇章的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等,还有示范园区、醴陵瓷器工业都很有特色,工业文明、火车之路赋予了株洲极为厚重的文化内涵,这是株洲工业的骄傲,我们最有资本去做好“工业旅游”。首先要尽快建一个“工业博物展馆”,展示株洲工业精华和文化。其次是选择示范企业进行探索。工业旅游既要立足于旅游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变化,其植根于工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工业旅游开展要契合工业的基本生产规律和要求,其前提是不能因旅游影响正常生产秩序。二是要做好新产品技术保密和安全防范。三是要开辟体验区,让旅客参与互动,体会生产过程中的精彩。只有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到那时候,株洲就会变成工业旅游的目的地,同时,株洲旅游要借“工业的名义”快跑。

  3、造“景”出彩,旅游需要以“奇”制胜。目前,株洲旅游景点已有不少,但“老面孔”居多,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怎么样吸引游客,需要全市旅游业人士发挥聪明才智,全力挖掘旅游素材。今年德国各地为了庆贺汽车诞生125周年也陆续推出庆祝活动,其中,在德国南部的卡尔斯鲁厄,就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汽车装置艺术展,展出的不是奔驰、宝马等靓车,而是由一众艺术家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将各种汽车装饰成各种天马行空的形象,有的将布公仔装饰在整台车上,有的则出于如今肥胖人士日渐增多的灵感,推出肥胖版的红色跑车,让人忍俊不禁,以奇制胜。

  4、借“景”添花,旅游需要文化内涵。本市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旅游业发展和开发利用很不足,并且存在乱收费现象。要想满足游客的游兴,就必须开掘、深挖旅游景点的内涵。比如旅游者中的文人墨客,当他们饱餐秀丽的湖光山色后,悠悠然迈进亭台楼阁,或跨入历史文人纪念馆,他们有的会触景生情,缅怀古人,便诗兴大发。这时,是否可在景点放置文房四宝,供他们挥毫叙怀。中国的对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上书法的可欣赏性,吸引力还是很大的。还有可在空灵寺宗教文化方面做文章,挖掘出新的故事,使其更具神秘性和精神信仰。

  5、延伸“产业链”,旅游需要特色产品。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形成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长线旅游与短线旅游相结合,要素齐全、功能配套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全市旅游“产业链”不长,特色产品和特色小吃不多,各路风景点规模小、特色不多,单纯的依靠一座庙、一座山或一池水,很难让人流连忘返,或产生更多的消费欲望,客人都是短时间住宿后就离开,形成了一个旅游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因此,要花大力发展“行、吃、住、游、购、娱”等核心行业,挖掘游客的消费潜力,重点开发有地方特色的酒吧、茶社、餐饮、购物一条街,重点打造有地方特色、方便携带也可馈赠亲友的农副产品,提升全市综合经济效益。

  6、强“服务”,旅游业需要完善设施。首先是构建快速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推动通往主要休闲旅游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休闲度假旅游交通网络。二是构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接待设施。为适应自助游的发展态势,加快山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的建设。三是构建务实高效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信息、旅游交通标志牌设置、旅游安全监管等服务设施。加强各县市区旅游点的合作交流,树立舍小利识大体整体意识,齐心协力推动全市旅游事业再创辉煌。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吕广平]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