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来源: 时间: 2012-05-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国内外宏观环境趋紧影响,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调态势,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普遍减缓,全市经济出现波动且回调幅度较大。从总体上判断,全市经济运行总体良好,要素支撑基础较强,经济仍处在较快增长区间,但投资预期有所下降,工业形势不容乐观,后期要实现“三个加快”目标要求难度加大。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322.9亿元,增长10.9%,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4%、12.3%和9.9%,与同期比较,第一产业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幅较同期分别回落7.8个和3个百分点,分别影响全市经济增长4.3个和1.1个百分点。

  受宏观环境趋紧影响,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普遍减缓。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提高0.5个百分点,生猪、蔬菜水产品等大宗产品保持3%以上增长,农资价格涨幅达到10%-15%,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规模工业增加值156.6亿元,增长12.6%,大幅回落11.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额133.2亿元,增长33.2%,加快1.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亿元,增长15.7%,回落1.4个百分点;进出口5.2亿美元,增长33.8%,回落2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4亿美元,增长92%,回落17.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下降11.6%(同期增长7.4%)。

  虽然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全国、全省一样均出现减缓,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调趋势,但回调区间仍然可控,经济运行总体表现较为平稳。去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增长16%,增幅居全省首位,处在近十多年来的高峰,但随着轨道交通行业宏观政策的突然变化,传统“两高一资”企业的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进程和市场总需求稳中趋降,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进入“订单减少、开工不足、效益下滑、增长趋缓”的低谷时期,全市经济增幅对比峰谷十分明显。如果按两年平均测算,季均增长13.7%,比“十一五”年均增幅回调0.4个百分点,符合全国经济普遍下行的趋势。从目前出现回调的多方因素分析,目前全国轨道交通、基础化工和有色冶金等行业回暖趋势不明显,房地产市场调控继续实施,投资预期有所下滑,调结构转方式与加快增长矛盾突出。综合判断,目前全市主导产业、重点行业仍处发展低位,影响全市经济下行的多方因素交织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二)宏观效益总体向好,企业效益回落较快。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7亿元,增长25.6%,回落12.6个百分点,地方收入32.5亿元,增长27.5%,回落5.7个百分点,虽增幅有所回落,仍保持了20%以上的增幅,宏观效益总体向好。税收完成35.2亿元,增长23.3%,回落17.8个百分点,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9.4%,下降1.3个百分点;四大主体税种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长较快,增值税止跌回稳,个人所得税下降较多。按征收部门分,国税完成18.2亿元,增长28.6%,地税完成18.1亿元,增长19.3%,财政完成15.4亿元,增长30%,实现了均衡增长。

  民生状况不断改善。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27元,增长14.6%,加快1.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46元,增长19.5%,回落1.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继续延续上年的高位增长。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占主导,转移性收入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民生实事进展顺利。省市实事项目46项49个考核指标,达到进度要求的占55.1%,其中省实事项目为40%,市实事项目为65.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32.9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5.2%,同比净增3.8亿元。

  企业效益出现下降。1-2月,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下降2%,利润下降59%,利税下降49.2%,企业亏损面达到10.2%,提高近3个百分点,21家“5115”企业利润首次出现亏损,累计亏损287万元(同期盈利5.17亿元),石峰、天元、株洲县、芦淞和云龙示范区等5个县区规模工业利润出现下降,后期财政增收难度加大。规模工业一方面缺乏订单,同时又面临销售下降的双重冲击,1-2月规模工业产销率仅97.8%,回落2.9个百分点。

  (三)投资保持高位增长,相关问题亟待解决。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2亿元,增长33.2%,依然保持高位增长,其中固定资产项目104.5亿元,增长60.9%;房地产开发项目28.7亿元,下降18.5%。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2亿元、67.9亿元和6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倍、70.7%和6.8%。一产业投资因基数小,增幅较高;二产业投资因上年基数较低,呈恢复增长特征;三产业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影响,回落比较明显。投资结构有所优化。工业投资增长72.6%,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86%,其中以北汽和株齿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为主的汽车业、以芦淞区服饰加工为主的服装业、以中航通用航空设备制造为主的通用设备业、以醴陵烟花生产为主的化学原料业等12个制造行业的投资增幅较快。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有实际工程进度的亿元项目为72个,完成投资3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7.1%;列入省“三个一”行动计划的105个建设项目有58个项目已经开工,一季度完成投资额26亿元。

  在投资保持高位增长的同时,投资环境和项目管理有待优化,相关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项目因拆迁难导致土地不能如期交付。二是项目开工前期工作不到位。部分项目因选址的更改、土地报批、规划和报建资料不全等原因而无法如期开工。三是已开工的项目资料有待健全。

  (四)要素保障保持良好,市场物价保持稳定。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建设资金316.2亿元,增长67.4%,资金保障良好。季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19.3亿元,增长19.2%,增幅高于存款余额增幅3.8个百分点,存贷比为51%,提高1.5个百分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9.4亿元,新增存贷比为76.7%,提高26.3个百分点。交通、电力、能源供应相对充分,未出现要素短缺情况;市本级用地批准量257.8公顷,增长13.7%;劳动力供需两旺,用工成本稳中略升,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增幅均超过5%。市区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7%,同比回落3.4个百分点,防通胀效果继续巩固。

  二、全市经济运行主要问题

  客观分析一季度全市经济回调,既有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又有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连带效应,同时也有同期经济高位运行的基数影响和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正常回调。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市场订单减少,工业增长乏力。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大幅回落11.9个百分点,影响全市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受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降温”影响,占规模工业份额最大的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仅增长5.8%,回落近30个百分点,如石峰区轨道交通行业增加值仅增长0.1%,12家“5115”企业仅4家总产值保持增长;受市场需求减少和生产成本上升等影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9.5%(同期增长8.8%),如株冶铅锌价格价格由同期的1.9万元/吨下降到1.4万元/吨;受主体行业需求不旺影响,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增加值下降1.9%;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1%。以上四大重点产业一季度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5%,增加值却同比下降1.5%,对规模工业增长影响十分明显。醴陵陶瓷传统行业因欧盟反倾销调查,对今年行业带来较大影响,陶瓷龙头企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此外,近年来规模工业竣工新投产项目偏少,缺乏具有强拉动作用的新投产企业。2011年,全市新投资规模工业仅5家,贡献率仅为0.1%,今年上半年没有一家新投产规模工业。目前全市工业经济基本属于自然增长,与其它市州相比,新增工业产能差距明显拉大。

  (二)发展环境趋紧,政策影响明显。从近五年首季GDP增幅看,今年一季度增幅仅相当于2008年的冰灾的10.9%,比前三年一季度增幅分别下降2.4个、3.8个和5.1个百分点。尽管经济增幅回调有宏观大环境趋紧影响和结构调整的合理回调,但就株洲而言,更为主要的还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业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等不够优化的结果。每逢国家实施大的产业政策调整,或者发生国际(区域)经济危机,株洲“大产品、小市场”和“两头在外、两高一资”的工业产品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从全市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预期来看:今年国家铁路建设计划投资减少40%以上,轨道交通及其配套产业短时间内难于快速回升;有色冶炼、化工产业,受清水塘工业区战略性改造全面推进和市场需求下降影响,难于实现大幅增长;航空、汽车产业和县域工业由于缺乏规模和集群优势,还不能有效支撑全市工业的增长。由于工业增长预期不快,主要税源贡献将下降,支撑经济高位增长的基础趋弱。

  (三)投资预期趋降,转型任务艰巨。近年来,全市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主要是靠基础设施投资和四大百亿投资项目的拉动,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拉动,真正用于园区的产业投资相对不足。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政府投资的逐步淡出,投资机制由以政府拉动为主逐渐向市场拉动转变。尽管国家已明确放宽民营投资领域,大力启动民营投资,但事实证明在宏观环境趋紧的大背景下,要靠市场拉动特别是民营经济自主扩大投资的效果一般都不明显,这将一定程度影响“转方式、调结构”的顺利推进和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的完成。

  三、加快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力求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的成效。只要正确把握好宏观政策与株洲发展的有机结合,这些政策取向都将有利于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三大战役”、“四大战略”和“四化两型”建设,目前全市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发展资源不断聚集,当前经济平稳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下一步建议着力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抓重点,增强经济发展支撑。目前,全市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主要是规模工业增长缓慢和第三产业投资增幅出现回调,重点区域是城区。后期要对一季度影响经济增长的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投资项目的生产情况进行逐家分析调度,按照“企业服务年”和“项目建设年”的工作要求,着力解决企业生产和项目投资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力量抓好重大企业的生产销售调度和重大项目的投资环境管理,增强经济发展支撑。

  (二)抓产能,增强经济发展基础。目前,制约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症结是企业产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充分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有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民间投资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等政策取向,积极争取市场订单,切实解决部分企业资金和劳动力紧张问题,有效扩大企业现有产能。同时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密切关注新投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今年有望投产的项目早日投产,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抓管理,增强经济发展合力。目前,国家正在实施“联网直报”统计改革,对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全市工商、质监、税务和各经济主管部门要全面加强经济管理。对于部分主营业务收入或营业额已达到“四上”标准的企业及时完善相关手续,对部分管理比较规范、经营正常的大个体经营户督促其变更注册为企业法人,为其加快发展打造新的平台。各经济(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企业(项目)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为实现真实准确统计夯实基础。

  (四)抓调整,增强经济应变能力。目前,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增强经济应变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契机,以全市“招商引资年”活动为平台,通过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按“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全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同时要努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市场品牌的战略投资者,不断优化全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经济抗风险能力;同时,各微观经济主体要冷静分析、审慎判断、强化管理,积极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历史机遇,努力开拓市场,提高企业应变能力。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庄云庭]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