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株洲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抢抓调结构机遇,坚持稳中求进,突出“三个加快”,以项目建设、“5115”工程、园区攻坚、企业服务为重点,办实事、抓落实,确保了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一、1-5月规模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5月,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4 亿元, 同比增长18.4 %,实现工业增加值273.6亿元,同比增长14%。
(一)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1-5月,全市完成轻工业增加值72.34亿元,增长22.4%;重工业增加值201.26亿元,增长11.4%,轻工业增幅高于重工业增幅11个百分点。轻工业占比由上年同期的24.2%提高到26.4%,提升了2.2个百分点。
(二)非公经济增速快于国有经济。1-5月,全市非公企业共完成增加值180.48亿元,增长22.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长11.5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100.55亿元,增长3.6%。非公经济占比由上年同期的51.8%提高到56.4%,提升了4.6个百分点。
(三)中小微企业发展快于大中型企业。1-5月,全市中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171.5亿元,增长18.4%;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65.4亿元,增长8.7%,比中小微企业增速低9.7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占比由上年同期的59.5%提高到62.7%。
(四)县域工业发展快于城区工业。1-5月,城区工业完成增加值141.05亿元,增长6.8%。五个县共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32.54亿元,增长21.8%,超过全市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对全市的贡献率达到55%。五个县市均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增幅均在20%以上。
二、“转方式、调结构”效果及亮点
(一)转变产业扶持措施,服饰产业加快发展。今年以来,全市推行金牌服饰扶持政策,加速打造服饰千亿产业集群。市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专门班子,制定了鼓励服饰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对金牌销售代理商、金牌服饰生产企业在税收征缴、政府服务、享受入园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7大扶持政策。已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有关民间机构支持,将炎帝服饰节升级为中国芦淞国际服装节,引入全国性、国际性服饰设计、展示大赛等,全力提升芦淞服饰影响力。1-5月,全市纺织服装、服饰业实现增加值6.14亿元,增长28.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
(二)提升产品质量档次,陶瓷烟花业快速增长。株洲虽无千年老店,却有千年产业。醴陵市拥有陶瓷和烟花等两大传统产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主导产业明显且数量多的县。今年以来,醴陵市以“高端化、高新化”为抓手,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迸发出两大产业活力。1-5月,醴陵市陶瓷企业实现产值77.6亿元,增长30.3%;烟花鞭炮企业实现产值77.5亿元,增长32.5%,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转变企业经营方式, 重点企业不断壮大。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生产机车的整机企业,电力机车产量占全国铁路电力机车总量的70%。近年来,企业不断向地铁、城轨、磁悬浮等高科技产业进军,去年城轨的比重达到30%,在铁路政策收紧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开拓路外市场和多元化经营,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1-5月,该企业产值增长28.5%,预计全年将跨入200亿元大关。时代新材过去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配套企业,近年来,企业不断转变经营方式,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风力发电等方面发展,今年还在新疆进军“房屋减震”市场,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预计今年上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南方公司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动机出厂价格上升一半以上,同时,拓宽产业链,大力发展航空维修、外包等业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四成以上企业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多元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
(四)扩大“5115”服务对象,中小企业来势较好。2008年,株洲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5115”工程,即即力争用3-5年时间,实行特殊费用减免、特殊贡献奖励和特殊服务制度等政策,着力壮大5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1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这一举措已初见成效,反响很好,已成为株洲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大品牌。今年,株洲市委、市政府又启动实施了中小企业“5115”工程,成立株洲市中小企业局,开通中小企业服务热线,构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实行全天候服务。建设株洲企业家大厦,对中小企业100强实施专项检查备案制度,并对中小“5115”工程企业实行“三优”政策。1-5月,全市中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171.5亿元,增长18.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
(五)转变项目建设推进方式,工业后劲不断增强。今年以来,全市创新征地拆迁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落实“重心下移、权责对等、严格考核、奖罚兑现”的做法,将征地拆迁工作全部下移到各乡镇办事处,开展征拆项目比、赶、超竞赛活动,征地拆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征地拆迁面积比上年同期增长30%。一批重大的招商项目得以落地,一批工业投资项目进展顺利。1-5月,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5.8亿元,增长72.1%;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41.3亿元,增长67.2%;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2.6%,同比提高11.2个百分点。
三、对株洲调结构稳增长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又具有很高经济效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性举措,无疑是株洲经济在提速增效双重压力下的重要增长极。1-5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310.6亿元,增长12.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上年同期的40.3%下降到38.2%。因此,株洲应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形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把进一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调优产业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二)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力度。缺乏工业大项目、好项目是多年来久治难愈的顽症,也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要贯彻实施积极统筹、调优存量、做大增量、稳健扩张的方针,与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共同协商规划发展一批优质工业项目。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比较优势,加大对现有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的更新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大对清塘工业区战略性改造的研究论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认真实施好综合治理重点项目,积极引导企业绿色搬迁,大力发展物流、环保等新型产业,加快建设生态工业新城。
(三)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株洲工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今年在国内外经济低迷和宏观环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全市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性价比高、有创新能力、有品牌、有品位的企业仍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因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应该是企业保持强劲竞争力的主要保障。要围绕骨干企业,着重抓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并通过落实国家和省鼓励企业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技术开发费列支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要着力抓好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促进以企业为主体、院校和科研为依托的产学研联合,加快产学研成果转化。要突出特色优势产品,以培植名牌产品为重点,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加大R﹠D的资金投入,努力开发出更多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由“株洲制造”到“株洲创造”的根本性转变。
(四)加大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抓住机遇,积极抢战市场,大力提升传统产品和新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做好全市产品的宣传与推介,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打造一批享誉全球的株洲工业品牌。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刘彦弘]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