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性消费,是指居民家庭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费用。居民服务性消费上升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果。随着株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消费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居民消费形式也由单一的物质型消费向物质加服务型消费转变,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834元,同比增长24.1%,高于消费性支出增速11.6个百分点。
一、上半年服务性消费的主要特点
(一)在外饮食走向社会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城镇居民在饮食消费上逐步由家庭消费模式转向社会化,餐饮消费从以价格选择为主向价格、品位、文化、服务方向转变。同时,节日家宴、好友聚会、婚庆嫁娶走进宾馆、酒店已成家常便饭,居民在外饮食消费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支出455元,同比增长16.7%,高于消费支出增速4.2个百分点。
(二)教育消费快速增长。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增强竞争能力,更多居民把对子女的教育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列为家庭消费的重中之重。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已成为家长的共识,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兴趣班、提高班的学习,带动了培训班费用的高速增长。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培训班费用支出88元,同比增长72.8%;人均其他教育费用55元,同比增长83.6%。
(三)居住服务消费大幅增长。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理念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追求居住品味,关注生活舒适感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居住服务消费支出大幅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服务费(包括物业管理费、住房维修费和其他居住服务费等)支出87元,同比增长67.3%。在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选择了有物业管理服务的小区,居民物业费支出快速增长。1-6月城镇居民人均物业管理费支出69元,同比增长75.7%;人均维修服务费支出8.8元,同比增长1.3倍。
(四)交通需求旺盛。便捷的铁路、公路、民用航空运输给人们提供了多样的出行方式,随着民用航空公司实行不同季节的机票价格浮动,让乘坐飞机出行的居民人数大增。同时,伴随株洲“四创四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提质改造、推行电动公交、下调公交票价、增加公交线路,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发展。居民在享受各种便捷的交通服务的同时,交通费用支出增加明显,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费用支出232元,同比增长46.3%,高于消费支出增长33.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私人轿车日益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截止6月末,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私人汽车12.3辆,同比增长23%;人均用于交通工具的服务支出34.9元,同比增长78.4%。
(五)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方兴未艾。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城镇居民积极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健康休闲理念进一步增强。“春节”黄金周、“五一”、“清明”及周末小长假外出旅游、自驾出游成为居民休闲、享受生活的乐趣之一。随着方特欢乐世界的开园、神农湖、河西沿江风光带的建成,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娱生活,使娱乐、旅游、健身日渐成为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主体。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332元,同比增长50.3%。其中,人均参观游览支出61元,同比增长45.2%;人均团体旅游支出158元,同比增长89.8%。
(六)信息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具有快速、便捷沟通功能的通信服务业增长平稳,随着通讯工具换代升级的加快和价格的持续走低,城镇居民家庭通讯工具拥有量不断增加,“信息消费”已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6月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67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电脑53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95台,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服务支出高达289元。
二、居民服务性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是提高服务性消费的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格局已由从前的依靠工资为主向着多元化格局转变,受离退休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补贴收入的增加、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等因素影响,居民预期收入增加,即期消费信心增强,为扩大服务性消费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上半年株洲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3元,同比增长14.9%。
(二)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是提高服务性消费的前提。随着株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面向居民的特色服务应运而生,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刺激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加之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新兴服务产业的发展,为提高服务性消费奠定了基础。
(三)人们消费理念的变更是促进服务性消费增长的动因。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社会服务需求大增,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花钱买健康、买知识、买享受、买时尚、买轻松、买新鲜等正成为居民消费的新趋势,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成为必然。
(四)扩大内需政策促进了服务性消费的增长。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政府连续多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行消费信贷,改革休假制度,启动“假日消费”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大改善了消费环境,引导和促进了居民服务性消费的增长。
三、扩大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的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水平,因此增加收入是基础。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企业增效,职工增资,形成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中、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服务消费能力。与此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平、合理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居民的收入预期不断看好,推动即期消费支出不断增加。
(二)发展传统服务业,努力拓展新兴服务领域。一是改善健全传统服务业体系。对于传统服务业,要大力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早点快餐、家政服务、社区诊所等便民利民的服务项目,并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增加服务项目,形成覆盖范围广的多元化社区服务网络,涵盖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医疗保健、日常维修、文化服务、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服务等领域。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新兴服务业特别是物业管理、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文化教育娱乐、会展、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提升居民服务性消费的龙头,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三)加大居民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扩大居民服务性消费,必须提高居民服务业水平,提高居民服务业水平培养人才是关键。一是加大服务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二是加强监管,做到服务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保证服务质量;三是开办家庭理财、心理咨询、私人律师、月嫂等专门培训,加快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养,满足居民对服务性消费的多元化需求;四是要积极培养和引进中高级服务人才,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营造良好诚信的服务性消费环境。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物流、金融、邮政、电信、运输、旅游、体育、商贸、餐饮等行业服务标准。对新兴服务行业,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先行制订服务标准。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居民对信息、旅游、教育、文化等采取灵活多样的信用消费方式,加大对新兴服务行业发展的规范化管理和合理引导,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诚信的服务性消费环境。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张利华]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