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株洲中小工业企业贡献率超过70%

来源: 时间: 2012-07-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株洲市中小工业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拓市场需求,克服了诸多困难,依然保持了逆势上扬、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上半年中小工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生产速度快。上半年,株洲中小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向好的增长态势。1—6月份,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1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2%,增速达17.5%,快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4%,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0.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五个县市规模工业增速均在19%以上,远远高于城区五区。

  (二)经济效益好。上半年,株洲市中小工业企业资产601.93亿元,增长24.3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利税为585.54亿元、20.21亿元和43.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8%、6.23%和11.03%;吸纳从业人员27.43万人,增长11.96%。上半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0万元及以上的中小企业达426个,同比增加146个。其中过亿元的企业81个,同比增加26个。

  (三)发展后劲足。上半年,株洲市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投资221亿元,增长73.2%。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90.6亿元,增长73.7%。上半年已建成并正式投产的规模工业企业有22家,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投资超过5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达295个,同比增加191个。其中亿元项目35个,同比增加8个。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产业项目、北汽控股南方制造基地、大唐攸县能源公司煤矿项目、湖南煤机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基地、欧科亿特种硬质合金及加工项目等上半年已完成投资亿元以上。

  (四)创新能力强。上半年,株洲市中小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3.9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67%,比上年同期提高0.08个百分点。156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达115.26亿元,增长14.5%,占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9.2%。上半年全市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为778件,增长29.18%,其中中小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很高,增长较快。创新型中小企业约占全市中小企业的30%,一般都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且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如科瑞变流、贵派电器、南方阀门、维格磁流、三星包装等,均已成为全国产品同类型的标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二、株洲中小工业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突出大环境建设,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内生力。一是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家、省相关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同时,结合株洲的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优的发展平台,株洲市在大企业“5115”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参照其“三特”政策,围绕优质服务、优惠政策、优厚奖励三个方面,制定实施以“五个一”为核心的中小企业扶持措施,包括“开通一条中小企业服务热线,建设一栋中小企业服务大厦,建立1亿元中小企业引导基金,建设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筛选100家中小企业进行上市培育”的中小企业“5115”工程政策。市财政从2006年开始建立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并逐年提高规模,去年增加到2100万元(今年列入财政预算),累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项目600多个,撬动企业自主创新、更新改造和转型升级投资上百亿元。二是强化舆论氛围支持。从2010年开始举办“中小企业服务周”活动,每年开展一次。活动以宣传中小企业政策、提高中小企业地位、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主题,规模高、影响大,已经成为株洲市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品牌。同时,根据中小企业的规模总量和综合发展水平,每年进行中小企业100强排序和中小企业“十佳”评选,并加强对百强企业、“十佳”企业的舆论宣传,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社会认同度和企业家的成就感。三是强化孵化平台支持。先后建立了中小企业孵化园、中小企业创业园,正在筹建中小企业总部经济基地,同时加大中小企业标准厂房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功能完善的创业“摇篮”。目前全市创业基地达到60万平米,各个县市区都建有工业楼宇、标准厂房,在孵企业多达600多家。

  (二)突出大体系建设,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力。中小企业点多面广,为了全面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株洲市由重扶持个体向重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着力打造惠及所有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一是在全省率先建成中小企业新型工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具备信息发布、网上融资对接和在线管理支持等强大服务功能,目前点击量已超过200万次,会员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金牌会员近1000名,点击率和会员活跃程度位居全国同类网站首位,市内企业网上获得订单超过10亿元,应用效果非常好。二是在全省率先建立中小企业服务超市。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实行空间集聚和协同配套服务,让中小企业享受一站式、菜单式服务;三是成立中小企业创业成长俱乐部。利用株洲兆富投资公司的服务资源,建成了中小企业创业成长俱乐部,搭建了中小企业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去年底至今年初,俱乐部以成员单位联保互保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融资3亿元以上;四是探索组建产业联盟。通过政府引导,已建立轨道交通、中小企业成长、陶瓷等三大产业联盟,通过产业联盟进行整体融资、整体研发、整体采购、整体销售,化单个企业的劣势为企业联盟的整体优势,创造了中小企业合作共赢、抱团发展的新模式;五是积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财政支持,促进担保体系发展,增强了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能力。2011年全市通过省级经营许可的担保机构达到10家,注册资本金达到8亿元,累计担保责任额超过10亿元,在一年之内担保能力和担保业绩都取得了成倍增长。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拓展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近年来株洲市建立了重点培育上市的企业库,对30家左右的优势企业进行重点辅导,每年都有企业上市成功。由于株洲市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在融资环境并不宽松的情况下,株洲中小企业贷款实现了逆势增长,全社会贷款余额增长率跃居全省第一位。

  (三)突出大服务建设,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实际,增强服务工作产生的实际效果,株洲市建立了一整套服务机制,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务活动,不但做到锦上添花,而且更是雪中送炭。一是政企对接服务。定期举办政企对接活动,收集、掌握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向相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进行交办、督办。去年株洲市通过政企座谈会,对企业反映的80多个具体问题进行集中交办、限时解决,较好的帮助火炬工业炉、程远模具、贵派电器等企业解决了项目用地、权证办理等具体问题;二是贷款融资服务。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不定期召开银行、担保、企业三方对接会,促进企业融资。去年株洲市通过举办融资对接活动落实贷款和担保贷款项目达50多项,落实贷款资金10多亿元;三是配套协作服务。株洲市已编制发行了两期株洲工业产品目录,收集产品目录信息1000多条,为企业开展配套协作指引了路径。同时,定期举办产品配套对接活动,延伸产业上游链条;四是科技创新服务。组织开展了专家院士株洲行等一系列活动,指导、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全市每年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超过200项,极大提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五是管理培训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管理粗放的问题,多次组织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免费开展了清华班、北大班、新加坡班等高规格的培训班,同时聘请专家为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诊断,帮助企业家开拓了视野,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管理提升。

  三、制约株洲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用地难。国家收紧土地供应闸门后,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扩张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加之项目建设用地拆迁成本上升,许多项目建设用地迟迟难以落实到位,就是拿到用地指标的单位也因征地拆迁难而延缓了工期,近几年株洲申报的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个数非常少,就是因为大部分项目不能做到当年建设当年就能竣工投产。所以说用地难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用工难。株洲市有大批中小企业属劳动密集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较大,目前受到了用人方面的双重困扰。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上半年中小工业企业工资增长了36.03%;另一方面,大量本地年轻劳动力外流到沿海发达地区,本地急需的技工人才又因企业偏远、交通不便、条件不好等引不进或留不住,造成许多企业用工呈结构性短缺。

  (三)融资难。在国家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条件下,中小工业企业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缺少可供抵押的不动产,信用等级不高,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导致融资渠道不畅。此外,部分中小微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融资,就转向民间资本借贷,致使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而且风险加大。据调查了解,株洲市有一大批微利企业因无法承担融资成本而被迫放弃投资做大的计划。

  四、加快株洲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力实施中小企业“5115”工程,迅速落实“三优”政策,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放宽中小企业经济投资准入条件,围绕帮助解决当前中小工业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着重落实强化要素保障、产业配套、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环境氛围等五大服务任务,抓好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服务热线、大力支持企业互助合作体系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创业基地建设五项重点工作,组织开展第三届中小企业服务周、千家企业大走访、融资配套大对接、人才素质大提升和百强企业评比排序等五大活动,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以更强的措施,更优的环境,更好的服务,全力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创新解决企业用地瓶颈。一是大力推广标准厂房建设。通过建设一批标准厂房,积极引导为主导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和租赁生产业主提供生产场地,解决企业用地难问题;二是加强与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凝聚工作合力,确保一批投资额度较大、影响较大的重大工业项目在用地方面获得倾斜。

  (三)协助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督促企业主动改善员工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职能部门主动协助企业解决员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按相关规定落实员工的待遇,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督促企业及时兑现员工工资,培训员工,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各职校建立实习基地,吸引职校学生就业。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四)全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政府、企业、银行建立融资信息沟通平台,搭建合作桥梁,争取银信部门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让银企对接成为银企合作的坚实平台。积极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参与重点项目的建设,缓解融资压力。鼓励中介机构为企业融资担保,均衡责、权、利。通过银企洽谈平台,适当提高存贷百分比。企业应加强管理,打造诚信经营的理念,提高诚信度,吸引担保公司为企业担保。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超市、中小企业创业成长俱乐部建设,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公开上市、股权融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举办银保企三方对接、融资服务进园区、装备工业配套合作等活动,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产业关联企业的深度合作。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刘彦弘]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