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总体稳健 加快推进转型发展

来源: 时间: 2012-07-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上半年,全市上下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突出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和“三个加快”的目标要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困难中奋起,在挑战中前行,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稳健,转型发展”的态势。

  一、运行态势:总体稳健,转型发展

  上半年全市实现GDP738.9亿元,增长12.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增速由一季度低于全省1个百分点上升到上半年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位次由一季度的第九位上升到上半年居全省第四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8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56.04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242.05亿元,增长11.5%。

  (一)产业发展稳中趋升。一是农业生产发展稳定。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40.8亿元,增长4.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早稻播种面积为176.4万亩,增长9.9%,中稻播种面积22.1万亩,下降35%。蔬菜播种面积增长5.6%。生猪出栏226万头,增长5%。二是工业增速稳步回升。上半年,全市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036.9亿元,同比增长18.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48.3亿元,增长14.9%,增速虽较去年同期回落9.6个百分点,但较一季度加快2.3个百分点。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16亿元,同比增长21.4%,高于规模工业增速6.4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支撑加强。

  (二)发展动力稳定增强。一是投资增速保持高位。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4.9亿元,增长37.6%,同比虽回落7.2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提升4.4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在全省排第4位,增速在全省排6位,比上月上升3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上半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5.7亿元、251.6亿元和20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倍、70.1%和10.4%,其中一、二产业投资增幅同比分别提高201个和41.5个百分点,三产业投资增幅同比下降51.2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品市场需求活跃。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亿元,名义增长15.8%,扣除价格因素,较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完成128.7亿元,增长23.2%;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23.8亿元,增长15.1%; 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9.2亿元,增长12.2%。三是出口保持较快增长。1-5月,全市进出口总额为9.9亿美元,增长47.2%,增速较一季度提升22.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33亿美元,增长1.1倍;进口1.57亿美元,下降44%,增速回落54.4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的增长完全依赖外贸出口增长来拉动。进口大幅回落,说明微观经济主体投资谨慎。出口逆势上扬,说明我市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提升。但所占份额有限。

  (三)财政金融形势稳定。一是财税增长继续回落。上半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3.2亿元,增长24.3%,较一季度和同期分别回落1.3个、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亿元,增长27.6%,较同期回落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完成78亿元,增长19.2%,同比回落23.7个百分点;14个税收项目中,除契税由于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同比下降8.4%以外,其余13项税收全面增收。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回落到69.2%,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

  二是贷款需求保持旺盛。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53.3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97.2亿元,增长7.2%,同比少增23.2亿元,比全省增速低3个百分点。贷款余额763.6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83.6元,增长12.3%,同比多增24.2亿元,高于全省增速2.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448亿元,较年初增加61亿元,增长15.8%,同比多增17.4亿元,占全市贷款增量的73%,高于全省增速7.3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余额295.1亿元,较年初增加18.2亿元,增长6.6%,同比少增11亿元;票据融资余额19.1亿元,较年初增加4.5亿元,增长30.5%,同比多增17.9亿元。

  (四)民生状况稳步改善。一是居民收入继续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3元,增长14.9%,同比加快0.6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97元,增长19.3%,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因素主要是工资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二是民生支出继续增加。上半年,全市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63.2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7.5%,同比增加7.48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完成8.56亿元,同比增长39.5%;教育、科学技术、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等方面的支出增幅均超过了20%。三是民生实事进展顺利。全市45项49个省市实事项目,达到进度要求的占77.5%,其中“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稳定城镇居民医疗参保人数等15个指标已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六)“两型”建设强力推进。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全市抢抓“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加速产业转型。如清水塘工业片区已逐步形成了“核心企业转型升级、骨干企业搬迁改造、污染企业关停淘汰、新兴产业引进发展”的整体搬迁战略。如旗滨玻璃拟将投资50亿元,整体搬迁落户醴陵市,目前已进入前期规划阶段。芦淞区推行金牌服饰扶持政策,对金牌销售代理商、金牌服饰生产企业在税收征缴、政府服务、享受入园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7大扶持政策,加速打造服饰千亿产业集群。上半年,全市纺织服装服饰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5.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全年启动100万平米的工业标准厂房建设,一批工业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工业投资增幅超过70%。二是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上半年全市电力消费增长0.7%,其中工业用电因结构变化下降4.6%,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0.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5%。

  二、主要问题:需求减弱,支撑不足

  客观分析目前全市经济回调,既有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又有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连带效应,同时也有同期经济高位运行的基数影响和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正常回调。从总体看,目前全市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月度波动比较明显,后期要确保较快增长需要关注三大问题。

  一是重点行业的影响。株洲经济结构,目前仍属工业主导型、投资拉动型。受行业发展“降温”影响,占规模工业份额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回落8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减少和生产成本上升等影响,有色金属冶炼产业增加值仅增长2.1%,主要产品价格已跌至盈利临界点以下。占规模工业四成的21家“5115”工程企业总产值增幅低于规模工业3.4个百分点。房地产继续调控,投资下降21.2%,影响投资增幅4个百分点,同时也影响建筑业、装饰业以及建材、家具和日用家电等商品销售。以上重点行业增长减缓或下降,影响全市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重点行业支撑不力,加上新增长点不多,是影响上半年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

  二是企业盈利的压力。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企业经营成本增大,原材料价格与产品价格反差加大,用工工资提高,导致企业成本猛增,不少企业的利润空间受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利润空间大幅缩小;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继而影响宏观经济效益。如株冶铅锌价格由同期的1.8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4万/吨,加上今年电价提高0.02元后,单位用电成本就增加近5000万元。1-5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税下降9.9%,利润总额下降20.7%。

  三是投资高位的难度。由于重点项目投资推进缓慢、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民营投资乏力和征地拆迁矛盾依然突出。全市16大类重点投资项目中有11大类项目完成情况未超过年计划的40%,严重滞后序时进度。1-5月全市批准项目用地9宗,同比减少21宗。

  三、走势判断:前落后稳,温和回升

  (一)国内外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从国外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幅回落,欧美主权债务危机风险继续上升,全球贸易量锐减,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给经济复苏带来不稳定、不确定。从国内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工业回落速度较快,扩大内需乏力,出口需求大幅回落。

  (二)国家宏观政策微调预调将提升信心和预期。最近,中央提出,要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陆续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实施结构性减税,实施363亿元财政补贴促进节能家电消费政策等。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出台将提升加快发展的信心和投资、消费的预期,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全市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纵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市经济运行轨迹,全市GDP增幅从2008年的13.4%,到2010年的15.3%,再到2011年一季度的16%,达到峰值。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全市GDP增幅2011年跌至14.1%,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跌至2012年一季度的10.9%,跌入低谷。4-5月反复震动徘徊,上半年回升至12.5%。主导我市经济增长的规模工业也是如此,增幅从去年一季度的24.5%,回落到今年一季度的12.6%,1-4月增幅回升到14.1%,1-5月的14%,然后回升到上半年的14.9%。随着国家对消费、投资等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特别是国家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升温,加之天气的好转,一批项目将会逐步开工,工程建设进度将大大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进一步增强。

  初步判断后段全市经济运行有望步入新一轮的回升轨道,全市全年经济运行将呈现“前落后稳,温和回升”态势。

  四、对策建议:强化管理,抢抓进度

  (一)突出抓好投资建设。现阶段,我市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要把稳定投资作为稳定增长的关键环节来抓。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采用联合审批的方式集中加快审批、启动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多形式促进银政企合作,推介一批重大项目争取信贷支持,重点推荐基础设施项目和新兴战略性产业项目。提升“招商引资年”活动效果,提高招商项目落地率、开工率和达产率。对全市重大项目、重点建设项目加强调度和重点督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投资力度,确保在建和续建重点工程进度。严格投资考核,落实考核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对项目建设推进不力、投资增速排名靠后的县市区,重点督办,约谈问责。

  (二)增强工业经济活力。加快产业改造创新步伐,提高经济效益。帮助企业解决当前困难,着力解决企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切实解决部分企业资金和劳动力紧张问题,有效扩大企业现有产能,集中力量抓好重大企业的生产销售调度。要充分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有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民间投资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等政策取向,积极争取市场订单,积极协调组织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政府政策措施,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同时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密切关注新投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今年有望投产的项目早日投产,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受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全市微观经济体经济效益普遍下行,盈利水平下降明显。要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引导、聚合和支持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发挥有限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密切关注微观经济效益,优化各项服务环境,着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同时加强与国家政策对接,确保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周贝尔]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