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小康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株洲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2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7亿元,增长4.3%;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8亿元,增长4.3%。其中:种植业产值20.3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4亿元,增长6.7%;畜牧产值34.7亿元,增长4.3%;渔业产值4.1亿元,增长4.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6亿元,增长6.8%。
(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底,株洲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747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89家(国家级 2家,省级19家,市级68家)。其中,2011年株洲市良强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万安达集团铭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公司晋升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株洲市湘泰粮油有限公司等共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晋升为市级龙头企业。全市新增过亿元企业2家,新增过5000万元企业3家,建立基地面积390万亩,带动农户44.3万户。此外,天元区神农生态园和攸县地杰山庄被分别定为湖南省十大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和十大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企业。
(三)基地建设有力推进。全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抓好粮食、竹木、畜禽、油脂、果蔬五大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合作模式,全力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2011年,全市共建立基地面积390万亩。其中建立优质稻基地153万亩,竹木基地163万亩,油茶基地58万亩,茶叶基地4万亩;新增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水果基地等共3万余亩;千金药业200亩千斤拔GAP示范种植基地建设顺利完成;康美尔乐、江山生物、大豪药业等公司在炎陵县、攸县和醴陵进一步扩大中药种植基地建设。
(四)休闲农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株洲市充分利用本地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名胜古迹等资源优势,扎实推进休闲农业发展。2012年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新建和扩建项目达29家,总投资3.85亿元。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74家,比去年增加12家,农家乐发展到698家,拥有省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12家,四星级19家,三星级16家,实现经营总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22%,接待游客152.6万人次,同比增长9.8%,直接安排农民就业7124人,带动农户16950户,建立基地面积7.43万亩,间接带动从业人员达2.8万人。
二、株洲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株洲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株洲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规模明显滞后。株洲市农产品主要是粮食、花卉、畜禽、中药、油料、果蔬、棉麻、茶叶等加工。但除了粮食、花卉、畜禽外,其他几个农产品加工比较集中,其余农产品加工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不足。以油料加工为例,以金禾舜、新盛农业、好恰油、松本林化等企业为重点企业在冷榨、挤压膨化、油脂精炼技术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进一步不断扩大生产基地及规模。
(二)农产品加工附加值还不高。目前,株洲市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只有1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且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是从事简单初加工或粗加工产品的生产经营,处于产业链低端,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比较低。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0.75:1,低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3至5:1的比值差距更大。以粮食产业为例,仍是低档稻米多而高档稻米少,原粮供应量大而大米供应量不足的突出矛盾。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虽然株洲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9家,但国家级龙头企业仅2家,省级也只有19家,且大多数是规模以下的企业。除唐人神外,在粮食加工、中药加工、茶叶加工等领域,还没有一家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从产量产值上,株洲现在的龙头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差距很大。如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年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已达2000万吨;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7亿元。由于株洲市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对株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较小。
(四)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偏低。无论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是与农业基础发展好的中部地区相比,株洲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总量、成员数量、合作层次等方面都普遍偏低。农民个体自发分散经营诸多,集体组织的规模集约经营严重不足。普遍体现出严重的缺人才、缺知识、缺技术、缺资金,缺扶持和缺组织的“六缺”状态,致使农业产业化发展举步艰难。而且全市绝大多数合作组织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本乡镇,相当一部分局限于本村、本组的几个户、几十个户,服务范围窄,合作环节和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大多数的农户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独自承担着生产和市场的风险。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产业化发展的思想认识不足。目前,大家对“三农”的理性认识不足,背景分析研究不透,导致村镇基层管理十分薄弱混乱,城乡统一联动开发严重不足。而且。社会各界没有积极关注和重视“三农”、研究“三农”、投入“三农”、扶持“三农”、开发“三农”和得益互惠“三农”,因而,全市“三农”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行为模式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后进状态。
(二)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支持不够。早几年,县区财政都没有安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专项经费,攸县、醴陵、石峰先后预算安排了200-300万元经费,加上市本级,全市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接近1000万元。但与先进地区和实际需求比,仍然是杯水车薪。据了解,长沙市本级财政每年投入农业产业化的资金1200多万元,是株洲市的六倍多。湘潭市、常德市、郴州市、岳阳市均比株洲市的投入高,这与株洲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六十强,居中部六省的非省会城市第一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三)产业化发展的专业人才不多
据2012年1-5月份对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具有高中文化的从业人员占比35%,这部分劳动者主要从事市场销售等工作;高中以下文化的从业人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等体力劳动,占比高达50%;而具有大学文化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管理、市场销售、产品设计包装等工作,仅占比15%。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专业人才缺少,影响到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成果的快速推广,最终制约着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四、加快株洲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始终坚持规模化生产。目前,株洲农业发展产业化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必须树立“大农业、大经济、大发展”的思想,克服传统的“小农经济”禁锢,推进农业发展一体化、规模化、系统化。按照扩大经营规模的要求,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子系统,统筹考虑供、产、销,贸、工、农,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许多实体性环节(如优化发展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商品基地、发展农业专业户等),使整个农业产业化实践成为多个方面、多个关联、多个层次的系统工程。
(二)重点突出农产品加工。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株洲市农产品加工“1151”工程,即培育出1个产值过百亿元、10个产值过10亿元、50个产值过亿元、100个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得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产值进一步得到提高。一是发展畜禽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产品加工,突破禽类加工。扶持株洲市唐人神增加屠宰及深加工生产能力;新建一个年加工肉羊、加工家禽企业。肉类加工逐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方向发展。奶类重点发展液体奶、保鲜奶、无菌奶及各种酸奶饮料。二是发展水产加工。依托湘江优势水产品基地,重点扶持湘江水产品公司发展多种水产品加工,同时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等,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三是发展茶叶加工。以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为重点,加大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品链条。整合茶叶的品牌资源,全市重点培植攸县的2-3个精品名茶。加强攸县茶加工企业的改造与建设,提高红茶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把攸县建成绿茶加工、拼配、出口中心。重点扶持攸县采花毛尖等公司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四是发展粮棉油加工。粮食加工,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扶持炎陵粮油购销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最新科研成果,整合质量,提高精制油比例,主攻饼粕提取蛋白质、植酸、多酚、活性糖等。
(三)全力扶持龙头大企业。 从株洲实际看,一个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对于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开发,农业基地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作用,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竞争能力、带动能力、辐射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效益。因此,要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继续集中有关部门资金重点扶持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尤其要做大做强省级百家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四)积极推进合作社建设。 本着农民自愿、追求效率原、保障公平、民主管理原则,把从事相同或相似产业的分散的农户发展到集中程度较高的经济组织中来,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合作组织,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避免农户利益的流失,降低农业经营的风险。同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扶持力度,努力改变支农方式,逐步探索建立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强农惠农新机制。
(五)切实加强对农民培训。 围绕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的要求,开展建立新型合作社联合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实现合作社“自助、效率、民主、公平、团结、诚信和关心他人”的价值目标,开展蓝色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学历教育等培训工程,逐步开展休闲农业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和龙头企业融资上市培训,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发展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六)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加强与金融部门协调沟通,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金融服务力度;二是搭建引资服务平台。将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项目进行包装,开展对外招商;三是搭建宣传服务平台,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宣传,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休闲参加“农博会”、“农交会”等节会活动,积极拓展产品销售渠道;三是搭建科企对接服务平台。开展科企对接服务活动,与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农业职院等高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农产品深精加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张海清]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