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被列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城市之一,是株洲市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国家促进东中西互动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在目前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的背景条件下,市委、市政府先后部署实施“项目建设年”、“环境建设年” 和“5115”工程等战略举措,积极推进“两型”建设,深化“两型”改革,构建“两型”环境,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迈上历史新台阶。
一、株洲市“两型社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总量有增长。2008年,株洲市经济总量首破900亿元大关,达到907亿元,增长13.4%。2009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株洲市牢牢抓住国家刺激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所带来的良好机遇,经济快速实现“V”型反转,GDP首破千亿大关,达到1025亿元,增长14.5%。2010年,株洲市经济发展呈现“高开稳走,又快又好”的良好局面,完成GDP总值 1275亿元,增长15.3%,增幅仅低于长沙0. 2个百分点,跃居全省第二位,高于湘潭市和常德市0.1个百分点。2011年,株洲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完成GDP总值1564亿元,增长14.1%,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二)产业结构有优化。2008年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3:53.1:34.6调整为12.1:54.6:33.3,全市“5115”工程和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产值比重为15.4%,提高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7.6%,提高5.3个百分点。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年均增长16%;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1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已调整为9.7:58.5:31.8。2011年,株洲市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60.5:3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70.8%和26.3%。
(三)环境保护有成效。2008年,株洲市以“环境建设年”为主题,大力实施“五改工程”,通过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分批关停了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线工艺装备113家(条)。2009年,全市二氧化硫削减率为28.7%,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为6.8%,镉、砷等重金属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8.4%和56.4%。2010年,株洲市率先在全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节能减排“三百工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6%,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8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2.6%,二氧化硫削减率为4%,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为2.3%。2011年全市“三高一低”传统工业比重逐年下降,增长逐年放缓,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综合削减率为3%。通过四年努力,株洲市环境治理成效明显,一举甩掉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6项工作指标全部达标,并已通过国家级技术验收。
(四)资源节约有硕果。一是工业能耗不断下降。2008年,全市电力消费下降2.3%,其中工业用电下降7.1%;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54吨标煤/万元,下降11.9%。2009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32吨标煤/万元,下降15.4%。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为0.99吨标煤/万元,下降14.5%。2011年,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4%,单位GDP能耗下降3.1%,达到 “十二五”降耗目标进度。二是出行方式更加低碳。2011年,全市置换混合动力公交车600多辆,株洲公交开进“低碳时代”,成为全国首个“全电动公交城”。同时,株洲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共建立500个站点、一万多辆自行车供市民使用,成为全国第二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候选城市。三是清水塘循环经济示范区项目建设基本完成。该示范区规划总面积16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120亿元,以实施已获批准的株冶、智成化工等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技术、工艺、流程循环改造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从新的技术角度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株洲市“两型社会”发展进程的综合评价
(一)株洲市“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利用株洲市近几年的统计年鉴,根据“两型社会”的内涵,结合株洲市“两型社会”的发展现状,将株洲市“两型社会”评价体系应划分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水平五大评价模块。
(二)株洲市“两型社会”发展进程的综合评价。选取株洲市2003年-2012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利用综合指数法(其基本方法是将各指标的观测值通过统计学处理,使不同计量性质和单位的指标观测值标准化,得到各指标的个体指数,最后利用事先设定的各指标权重加权平均,将各指标的个体指数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数,以准确地评价研究对象的综合水平。如果综合指数值越大,则说明研究对象的效果越好;反之则差),得到株洲市“两型社会”发展进程的综合评价。
株洲市“两型社会”发展进程综合指数由2002年基期设定值的1.300上升到2011年的1.7748,年均推进4.7个百分点。其中,2002年-2006年,株洲市“两型社会”综合指数由1.3000上升到1.4175,提高11.8个百分点,年均推进2.4个百分点;2007年-2011年,株洲市“两型社会”综合指数由1.5738上升到1.7748,提高20.1个百分点,年均推进4.1个百分点,较前五年加快1.8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株洲市“两型社会”综合指数逐年上升,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说明株洲市在“两型社会”建设上,虽然起步较慢,但在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正式批复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成果显著,株洲市“两型社会”发展进程综合指数逐步提升,在现阶段目标值下已进入中等完成的行列。
从五个一级指标的发展进程指数上看,2012年,株洲市经济增长指数由2002年基期设定值的1.300上升为1.6341,年均推进3.3个百分点;社会发展指数为1.8134,年均推进5.1个百分点;资源节约指数为1.7489,年均推进4.5个百分点;环境保护指数为1.8553,年均推进5.5个百分点;科技发展指数为1.7537,年均推进4.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五个一级指标的推进快慢程度依次为: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科技发展、资源节约和经济增长。
首先,从环境保护指标上看,株洲在近几年“两型社会”建设中,加强环境治理,狠抓环境建设,使得环境保护建设进程较快,环境保护成效显著。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公布全国11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最大的十个城市,株洲位居第6位;2005年,株洲再次名列其中,位居第9位。2007年后,株洲市为达到“两型社会”建设的硬性要求,对全市多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关停,对排污未达标企业进行整治,对清水塘工业区进行重点治理,直至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夕,株洲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写进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的典型事例,实现了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到“国家卫生城市”的蝶变。
其次,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资源节约三个指标的建设情况上看,株洲市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资源节约四个指标的建设进程基本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株洲市加快发展科技事业,注重改善民生,积极探索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居民幸福指数逐年提高,在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上迈进了一大步。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到22633元和 9327元,分别为2007年的1.8倍和1.8倍;在省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株洲市有12项科研成果获奖,获奖数量在全省市、州中仅次于长沙,排名第二;实现全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推行。
最后,株洲市经济增长指标的建设进程相对较为缓慢。从近年来株洲市经济总量和增幅在全省的排名情况上看,2008年-2011,全市GDP总量分别为906.5亿元、1024.8亿元、1275.5亿元和1563.9亿元,居全省第五位;增幅分别为13.4%、14.2%、15.3%和14.1%,分别居全省第四位、第四位、第二位和第六位。这说明,株洲市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不惜牺牲经济增长,以此获得“蓝天碧水净土”,一举甩掉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三、株洲市 “两型社会” 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问题。根据调查,“十二五”期间,株洲地区“两型社会”建设总投资7000亿元,其中银行累计融资规模4400亿元,分年规划为2011贷款余额880亿元,2014年贷款余额1003亿元,2015年贷款余额1134亿元,共投入建设项目128个。根据贷款余额总量,株洲市建设“两型社会”方面面临一部分困难。由于涉及资金总量大,两型社会的建设资金金融供给较为困难。株洲市目前共有银行18家,2010年,株洲市所有银行各项存款才1136亿元,各项贷款总额才607亿元,其中可用信用总量317亿元。2011年,株洲市所有银行各项存款才1356亿元,各项贷款总额才774亿元,其中可用信用总量623亿元。全市所有银行用信用供给贷款总量理论上足以满足“两型社会”建设资金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业务范围、审批权限的限制,以及处于对项目可行能力、投资风险方面的考虑,一些金融机构还找不到理想的投资项目或因怕风险而不愿意提供贷款,致使信用贷款与“两型社会”建设资金之间的矛盾供给与需求。
(二)环境污染问题。株洲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四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随后,又安排兴建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等20多个中央、省属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是株洲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也给株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011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103.95亿Nm3,二氧化硫排放4.62万吨(其中工业4.36万吨),较2010年上升15.79%;氮氧化物排放4.98万吨(其中工业源3.95万吨),较2010年上升12.35%;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21906.9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7101.07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6.82万吨;氨氮排放0.98万吨。此外,株洲市的火力发电、有色冶炼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的90%,化工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市70%、90%,汞、镉、铅、砷等到重金属污染排放总量依然较大,特别是清水塘地区的企业以大宗基础工业粗放加工为主的重化工工业型产业结构,产出大量的“三废”,对人们生活与投资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三)工业能耗问题。2011年,株洲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59.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5%,耗能总量继续上升。从能耗品种上看,全市原煤消耗652.4万吨,同比增长18.3%;天然气消耗3027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0.7%;电力消耗79928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0.3%。从高耗能行业上看,全市煤炭行业耗能43.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6.4%;电力行业耗能83.6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9%;建材行业耗能122.8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7%;化工行业耗能91.3万吨标准煤。总之,目前株洲市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传统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资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在增加。
四、加快株洲市 “两型社会” 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国外建设“两型社会”的做法与启示。1、国外建设“两型社会”的主要做法。日本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早在1979年实施的《节约能源法》中就严格规定能源消耗标准,并专门制定《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以此明确规定建设循环经济型社会的各项措施。同时,日本在1971~198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台了许多以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导向的政策,如《自然保护法》、《产业结构展望》等,高度重视发展节能和高精密度的产业,强调尖端高新技术开发,加大对集成电路、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飞机工业等产业的扶持力度。
美国一方面从法律上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如1970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2003年出台的《联邦政府能源管理计划》和《21世纪清洁能源的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办公室战略计划》等,从立法上推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美国也非常重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调整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从财政上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政府提供的“科技研究与发展”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
2、对株洲市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一是需要重视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治理工作。各个发达国家都对环境优化、资源节约的制定并实施了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日本的《建设循环法》、美国的《资源保护回收法》、欧盟的《能源消耗标示法规》等。并且这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政府非常严格的监管,确保环境保护法规对环境治理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二是需要重视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例如:芬兰是世界上最先根据能源中碳含量高低收取不同税率能源税的国家,目的在于控制能耗的增长,并引导能源开发生产与能源的消耗朝着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的方向发展。美国引用排污权交易理论来对二氧化硫的排放实施排污权交易,该理论的实际应用获得巨大的效益,美国二氧化硫每年的排放量降低了7500万吨以上,该理论最终被其他国家陆续引用于实践。三是需要重视科学技术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例如: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多个国家,都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和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并力促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新的产业部门与技术部门。
(二)株洲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对策建议。1、针对建设资金难,拓宽两型建设融资渠道。一是强化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政府需要加大宣传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力度,定期发布优质项目、重点工程和金融创新产品,将能够产生足够现金流、有稳定收益、符合有关条件的优质资产进行组合,作为融资平台的资产池,实现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对接,确保银行信贷能力得到充分释放。二是优化信贷组合,针对“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积极开展信贷组合营销,利用品种组合、期限组合、利率优惠、权利抵押等进行统一营销,开办中长期流动资金个人贷款、循环贷款、短、中长期项目贷款,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信贷支持。三是进一步健全“两型”经济投融资机制,特别是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融资,加强引导,培育刺激机制,完善中介机构,加快金融创新,促进“两型”经济发展。
2、引用经济学理论,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建立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完善并充分发挥排污权交易市场作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改革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费征管办法,创新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模式。在湘江流域开展国家生态补偿试点,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重点是建立湘江流域水源保护区等区域的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机制和部分重金属污染河段的治理修复补偿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3、针对高耗能行业,始终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重点突破。针对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情况,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并加快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二是加快节能技术开发与研究,积极探索EMCO的管理模式,以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模式来降低各行各业单位能耗,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三是建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工业作为重点工作,切实推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积极营造政策、技术和认知三大配套支撑环境;推进清洁生产、先进技术设备、生态工业园、工业再生产等一批重点项目,建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
4、转换传统型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一是加强领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导,推动企业并购和重组,通过兼并、收购、买断等方法,形成集聚效应,从而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卓有成效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金融扶持,增加政府投入。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增强政府金融支持力度。三是强化创新,建立产业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谭祖德 庄云庭 李春荣 吕广平 张海清 ]
[审稿:陈思]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