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攻坚之年。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按照稳中求进和“三个加快”的要求,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强服务、促生产,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温和回升、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主要亮点
(一)工业生产稳中有增。2012年,全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规模工业运行发展先抑后扬,增加值增速由1-2月的6.3%提升到上半年的14.9%。下半年开始,规模工业连续6个月累计增幅保持在14%以上,实现了难中求稳、稳中求进的重大突破,有力地扭转了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较为不利的局面。三季度末,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为14.6%,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结束了连续15个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历史。年底,全市规模工业产值首次跨上两千亿台阶,达2297.47亿元,增长16.1%;规模工业增加值767.58亿元,增长14.6%。
(二)非公经济活力增强。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48.09亿元,增长17.9%,高出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0.1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9.1%。非公经济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由同期的56.4%提高到58.4%。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发展态势喜人。2012年,全市中小微企业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8.8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6.3%,同比增长16.1%。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经济力量的县域工业发展较快,五县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82.44亿元,增长16.6%,高出城区经济4.6个百分点。
(三)大部分行业增势较好。全市37个行业中,30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18个行业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增加值超过10亿元的行业达15个,超过100亿元的达3个,分别比2011年增加1个和2个。五大产业集群中,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增速稍低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航空装备产业、纺织服饰产业和陶瓷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分别增长36.9%、32%、22.5%和2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五大产业实现增加值268.25亿元,增长16.1%,对全市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到37.6%。
(四)工业投资增长较快。2012年,全市工业投资一改2011年颓势,呈现“高开高走”的态势。实现工业投资项目161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80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11.1亿元,增长46.2%,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515.5亿元,增长46.1%。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速度一直稳居全省第一。分县区看来,城区工业投资完成222.28亿元,增长68.1%,增幅高出五县32个百分点,其中天元区和芦淞区增幅超过90%;五县完成工业投资388.82亿元,增长36%,其中茶陵县和醴陵市增幅超过40%。
(五)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2012年,株洲市继续加大小冶炼、小水泥、小化工、小建材、小造纸等能耗高、污染重工业企业关停力度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高耗能产业节能降耗技改力度、取消优惠电价等措施的控制下,全市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耗消费量为435.32万吨标准煤,下降5.8%,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7.6%。在五大高耗能行业中,综合能耗消费能源332.92万吨标准煤,下降 9.58%,能耗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年综合能耗在1万吨标准煤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呈下降趋势。从重点耗能企业27项主要产品单耗中,有15项产品不同程度下降,占总产品的56%。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新增规模工业企业贡献不够大。近几年,株洲规模工业之所以快速发展,主要依靠轨道交通产业的强力拉动和老企业的自然增长。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不多。2009年新建新投产规模工业企业8家、2010年为12家,2011年5家,2012年31家,这些企业规模非常小,对当年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有限,拉动规模工业增长不到1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新建新投产规模工业企业31家,规模最大的产值为3.39亿元,31家新增实现增加值5.89亿元,拉动规模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支撑不力。轨道交通产业是株洲最大的支柱产业。受国家铁路政策调整的影响,从2011年4月份开始,就出现订单紧缺,生产下滑局面,2012年轨道交通产业实现增加值136.63亿元,增长9.7%,增幅比2010年减缓20个百分点。22家“5115”工程企业有7家生产出现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74.58亿元,增幅为14%。
(三)部分行业回升态势不明显。受复杂经济形势的影响,2012年株洲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一直低于100,煤炭、建材和纺织等主要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低迷,分别为94.9%、88.9%和88.6%,离2011年的最高价格仍有不小差距,短期内也不会出现大幅提升,市场环境依旧不热。且工业品价格”剪刀差”效应明显。2012年,全市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1.3%,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高4.3个百分点。“高进低出”的价格走势使工业企业成本上升压力持续增加,盈利空间逐步缩小。
(四)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近年来,株洲市关停部分污染严重的高能耗企业和关停部分工艺落后且能耗巨大的生产线,如明珠选矿和华银火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两台125机组,株化2座水泥生产普通立窑等。有些关停企业又在县域落户,如明珠选矿搬迁到攸县,华银火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在攸县投资煤电一体化项目。近年来各地也引进了一批高耗能企业,先后有中材水泥、华新水泥、远大水泥、东信棉业等高耗能企业落户并生产。2013年,随着华银攸县电厂并网发电,全市节能减排压力会继续加大。
三、对2013年经济趋势的基本判断及建议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株洲市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因此,要保持工业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谋划好2013年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一)对2013年工业经济的基本判断
从外部经济环境看,2013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结构改革不到位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难以根本改观,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长期化趋势。世界银行1月15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3年的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分别达2.4%和3.1%,较该行去年6月份预期的3.0%和3.3%有明显下调。报告还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分别为8.4%和8.0%,也低于此前给出的8.6%和8.4%的预期值。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一是党的十八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201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确定了2013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二是绝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外需求不旺,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改观,工业产品价格仍处于上下波动中;三是国际打压,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再加上国际经济本身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外贸出口最多是恢复性增长,增长幅度不会太高。
从株洲的实际情况来看,轨道交通产业已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产品需求预计没有明显增加,产品价格预计没有较大波动,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不多,预计2013年会比2012年略好。总体上看,全市规模工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二)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建议
一是突出项目建设,培育新增长极。项目建设是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抓住了重点项目建设就抓住了推动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因此,要推动株洲市工业平稳较快的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抓好项目建设,做好新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在建项目服务力度,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工业项目力争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突出政策落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目前,国家和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均已出台,株洲市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较好,但总量小,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要将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是突出优质服务,壮大中小企业。近年来,株洲市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日趋明显,201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企业“5115”工程的意见》,明确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2013年应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壮大中小企业规模。
四是突出节能减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是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措施。要加大对清塘工业区战略性改造的研究论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认真实施好综合治理重点项目,积极引导企业绿色搬迁。全面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生产和管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快推进落后产能企业的升级、搬迁、关停工作,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严格投资管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坚决遏制部分行业过剩落后产能盲目发展,为先进产能发展腾出空间。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刘彦弘]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