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株洲市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来源: 时间: 2013-02-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七大以来,株洲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努力克服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频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力实施“四大战略”,积极推进“四化两型”,全面打响“三大战役”,努力构建“四个株洲”,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面小康进程稳步推进。

  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

  十七大以来,随着全市经济快速增长,政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株洲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16元,较2007年的14503元增长78.7%,年均递增12.3%。

  (一)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工资性收入是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的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他劳动收入。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6975元,比2007年增长56.1%,年均递增9.3%。其中,人均工资及补贴收入由2007年的10765元增加到2012年的16395元,增长52.3%。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分配制度改革促使企业增加职工福利待遇,提高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二是工资制度改革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明显提高;三是政府通过颁布企业职工工资指导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职工福利待遇,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了工资集体协商力度,有效推动了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提高;四是政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使一批高校大学生、“4050”人员走上了就业岗位。

  (二)经营净收入平稳增长。经营净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十七大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降低私营及个体企业的准入门槛,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调动了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个体经济得到发展,成为推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2012年人均经营净收入为3076元,比2007年增长13.6 %。

  (三)转移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十七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切实解决离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家庭的实际困难,连续调高离退休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得转移性收入增长迅速。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5821元,较2007年增长85.5 %,年均增长13.2 %,高于可支配收入增长0.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达4700元,较2007年增长99.9%。

  (四)财产性收入高速增长。财产性收入是从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益。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在经历了股市的大起大落、房市的持续上涨后,风险意识和理财意识有所增强,理财能力不断提高,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404元,比2007年增长61.9 %,年均增长10.1%。从财产性收入的构成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已由单一的利息收入,逐步转化为房屋出租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等多元化格局。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344元,比2007年增长8.5倍,年均增长57%。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810元,比2007年增长46.2%,年均增长7.9%。在消费性支出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速最快,其他商品和服务、衣着消费紧随其后,食品、居住支出快速增长,八大类消费支出呈现全面增长态势。

  (一)膳食结构更加科学。越来越多的居民把健康放在首位,食品消费追求营养、科学、绿色和便捷。近年来,株洲市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从高脂肪、高热量的生活习惯,向营养、科学、绿色转变。糕点、奶及奶制品、肉禽蛋水产品和干鲜瓜果消费在食品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5550元,比2007年增长55.9%,年均增长9.3%。其中人均糕点和奶及奶制品、肉禽蛋水产品、干鲜瓜果、蔬菜分别支出259元、1434元、514元和684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22.7%、67.7%、67.4%和1.14倍。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均在外用餐支出达830元。

  (二)穿着打扮更加靓丽。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而消费市场日益繁荣,极大满足了人们求新、求美的消费心理,衣着消费正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804元,比2007年增长81.7% ,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247元,鞋类支出489元,分别增长14.9倍和5.7倍。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668元,比2007年增长93.6%,年均增长14.1%,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高于2007年1个百分点。其中:人均购买金银珠宝饰品支出166元、人均美容支出59元、人均购买化妆品支出107元。

  (三)家庭设备更加现代。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频率加快,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而是向着高档化、享受型发展。2012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空调、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分别为12辆、145台、67台和209部,分别比2007年增长2倍、36.8%、36.7%和27.4%。其中,人均车辆用燃料及零配件支出172元,78.6%的电脑接入互联网,24.5%的移动电话经常上网,互联网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手机的使用率已普及到所有适龄人群。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家庭设备层出不穷,传统意义家用电器已被超薄液晶平板彩电、环保健康节能空调和节能冰箱、液晶电脑、摄像机等数字、数码电子产品所取代, 消毒碗柜、洗碗机也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兴起,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交流沟通等变得更为方便和快捷。

  (四)出行沟通更加便利。全市交通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居民出行沟通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成为居民主要消费热点。株洲市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城区627台公交车全部置换成环保电动车,票价1元;投放自行车近2万辆,设置站点1020个,建成全国示范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低碳交通、绿色出行成为市民的时尚选择。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交通通信支出1694元,比2007年增长21.7%,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7%,已成为家庭生活的第四大消费支出。

  (五)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近年来,株洲市大力实施城市提质战役,推进“三创五改”、“四创四化”,城区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收入的提高、法定节假日的增多及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享受生活。旅游、健身、美容等享受型消费日益成为居民生活新亮点。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478元,比2007年增长17.2%;人均健身消费37元、人均美容支出59元。

  (六)求医问药更加便捷。近年来,我市的医药卫生体制“四基”改革,被国务院医改办誉为“株洲模式”,株洲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17个试点城市之一,通过创新机制、已基本形成“一个市级医疗中心、四个区域医疗中心、五个县域医疗中心”的医疗资源核心架构,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市13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面对当今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94元,比2007年增长19.4%,年均增长3.6%。其中人均药品费支出415元、人均医疗费支出201元、滋补保健品支出232元、医疗器具和保健器具支出15元。

  (七)教育投入更注技能。株洲深入推进“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发展,幼儿、成人、特殊教育统筹发展,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52所,新增学位近2万个,初中和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实现了适龄儿童“零失学”,上学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广大居民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家长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家庭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840元,比2007年增长15.7 %,年均增长3%,其中:人均培训班支出261元、非义务教育学杂费支出210元。

  (八)居住条件更加舒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条件、环境更加关注,追求环保、舒适的家居生活。同2007年相比,2012年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14平方米,截止2012年末,株洲城镇居民64%的家庭拥有两居室以上的住房,78%的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77.2%的家庭使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86.9%的居民家庭有独立的厕所浴室,68.4%的家庭安装了空调设备,51%的家庭使用天然气。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张利华]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