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消费升级 扩展投资空间

来源: 时间: 2013-03-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积累,居民消费开始进入第三次升级阶段,汽车、住房和通讯器材等新兴消费热点逐步形成。这种转变导致人们在温饱之后对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引导消费需求增长及行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极大地扩展了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空间。

  一、消费热点频现,多重因素支持消费

  2012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据显示:增幅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0.9%、煤炭及制品类增长37.7%和汽车类增长37.1%。消费扩张较快的一些新兴领域主要集中在: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消费;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受益于住房、汽车、文化教育、通讯和旅游等消费热点影响,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9亿元,同比增长15.4%。多项数据彰显出消费热情和巨大潜力。其支持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三方面。

  (一)全市经济发展与综合实力的提升,让市委市政府着力改善民生有了“底气”。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9亿元,五年(20082012年)年均增长13.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9.1%201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较2007年下降36%。全市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在提高GDP增长质量的同时,让市委市政府着力改善民生有了“底气”。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项目支出151.6亿元,同比增长16.5%

  (二)经济快速发展为人们享受生活提供了物质和收入的保障。2012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5916元和10972元,分别是2007年的1.8倍和2.2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达24205元,为2007年的2.2倍。其中城乡居民增长最快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分别为1404元和1032元,增长20.6%21.6%,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消费也水涨船高: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总消费分别为15810元和11790元,增长14.5%14.9%,其中城镇居民消费增幅前三类是杂项商品和服务类增长40.2%、居住类增长23.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增长23%,同比提高9.913.57.9个百分点。             

  (三)信贷活跃支持了消费理念快速转型。信贷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是消费伦理观念的重大突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很多人从持币待购到先有为快,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未来的钱,享受信贷消费赋予的更多选择、更多便利。目前消费贷款政策逐步从住房、汽车向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转移,给消费者提供用途更大、范围更广的消费信贷服务。从最初贷款购买刚性需求的房产开始,到如今的日常生活用品也被“刷卡族”写进购买清单。这不但活跃金融机构信贷,增加零售企业销售,也满足部分超前消费需求。2012年末,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483.7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成为中长期贷款增长的主力。短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及透支超过100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占近10%,增长六成。

  二、需求日益多元化,转型加快打动消费者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充足的物质源源不断地涌现,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而随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对物质的需求更为讲究,多元化的需求,无疑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标志。

  (一)节能需求推动产业,持续化消费被推崇。当下,人们在追求理想生活的时候,伦理价值观念的判断天平更倾向于健康、环保。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自然资源和有害材料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成为人们的首选。2012年新一轮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三项政策,正迎合了这个潮流。消费者用补助后的价格从市场上购买高效节能产品,既节省了购买成本,又可以享受到高效节能产品带来的节电省钱的实惠,极大地推动消费和激发更新换代需求, 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空调145台,增长36.8%;农民用于家庭设备及用品等支出增长超过1倍。

  (二)差异性需求推动产业,个性化消费成时尚。鉴于居民收入提升且生活方式不断升级, 消费者的个性选择、展现自我的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化产品也成为市场新宠。2012年全市城乡居民家庭其他商品和服务、衣着消费形成了明显的增长高峰。在此大势下,那些以走产品差异性路线脱颖而出、不断升级产品的大、中、小企业均能通过不同的定位和布局,在市场上找到自身发展和生存空间。全新战略模式突破传统销售,电商以其销售模式多样、产品丰富、精准覆盖目标人群等特点,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销售平台。搭载电视购物、微博营销、电商促销战、团购等多种形式或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产品、更便捷创新的消费体验,“电商交易”书写了全市互联网时代的传奇。支付宝统计显示,2012年株洲用户人均用于网购消费达6125元。

  (三)情感需求推动产业,情感化消费趋潮流。2004年“当代中国消费调查报告”: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正表现为温饱型日益被享受和自我发展型所取代。追求时尚与形象、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逐渐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愿望与需求,这便是消费感性化的重要基础。现在基本家用商品已经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了,唯一诱使购物的因素,是商品的文化、精神附加值。消费者购买商品越来越多是出于商品的象征意义与自我价值实现。消费市场也由“物质消费时代”逐渐向“情感消费时代”迈进。在这种消费情况下,消费者看重的不再只是产品的质量, 还有产品在情感上的满足程度,即“情感含量”的多寡。他们购物更注重环境、气氛、美感, 追求品位、个性, 要求文化底蕴丰富。

  三、消费需求推动产业,拓展了投资新空间

  为了适应需求快速发展,全市加大了投资力度,如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卫生、水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节能减排、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来抓,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多方位拓展,实现又一次突破,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跨越千亿,完成投资1150.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1.9%

  (一)围绕民生质量提高,促推信息产业发展。在“数字株洲”、“智慧株洲”战略实施下,全市历经5年的投资建设,建成了30多项数字化应用系统。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了覆盖全市40多个委办局、包含网上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在内的全市电子政务内网办公平台。IDC云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外网及安全平台、协同及移动办公政务云平台、政府门户网站群、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成治安防控、智能交通、数字城管和数字环保四大数据平台投入运行。其中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成为本市一个崭新的城市品牌。系统整合共享了“数字株洲”网络、数据库和安全资源,建成了管理1058个租赁点,2万台自行车和16万张市民卡的庞大数据中心。本市因此成为国家第二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6个城市之一。这一项项看似遥不可及的智能技术,逐渐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提升了居民幸福生活指数。

  (二)关注社会消费热点,多管齐下促转型升级。全市立足于消费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本市产业发展实际,重点投资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积极推动消费热点产业节能环保、做大做强。

  一是推动产业集聚壮大、转型提升。依托于城市化进程对大容量快速交通的需求,推进全市制造业快速发展。株洲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聚集地,有规模以上企业44家,为抢抓发展的机遇,株洲市专门制订了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振兴规划及行动计划。积极创建“一园三基地”为主体的“中国轨道交通城”。积极推进园区高起点规划、高强度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率先打造成千亿元产业园区。2012年投资建设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服饰陶瓷5个千亿产业集群165亿元,增长38.8%;信贷资源在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重点向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倾斜,形成了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为本市产业转型积蓄了强大后劲。2012年,全市制造业投资完成491亿元,增长53.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近35亿元,增长1.4倍。面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复杂局面,全市工业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跨越2000亿元,增长15.6%;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 18户,同比增加2户。

  二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节能降耗。株洲市作为全省节能减排全覆盖试点市,实施了节能减排“三百工程”(即选择320家重点能耗单位,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启动了建筑业“123”工程 (即打造一个标志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建立20个示范项目,建成300万平方米可再生应用工程)开展低能耗和超低能耗民用建筑的试点示范工作。安排预算资金百万元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鼓励节能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按“十二五”两型社会建设规划,在全市投入100亿元资金,实施500个节能减排项目、可再生能源建设及利用工程,每年完成节能量150万吨标煤,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73.8万吨、二氧化硫11.2万吨。节能减排示范效应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在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4.6%的同时,能耗下降了17.8%,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

  三是推广特色文化旅游,打造精品。全市以创建成为知名旅游目的地为契机,积极培育高端旅游度假产品。重点策划了中华茶祖印象产业园等10个旅游项目,2012年完成投资23亿元。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县(市)区旅游新格局,深度开发旅游产品荷塘月色旅游休闲、炎帝神农文化生态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成为株洲加快旅游项目建设的喜人成果之一,计划总投资39亿元醴陵市仙岳山文化景区项目也将成为株洲又一个重量级品牌被世人关注。2012年,全市加快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机衔接,将旅游开发融入城市整体建设之中,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统计显示:全市入境旅游者达13.2万人次,增长37.8%,国内旅游者2068万人次,增长27.9%旅游创汇4.3亿美元,旅游总收入135亿元,分别增长40.7%25.6%,再创历史新高。

  (三)迎合消费升级变化,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市各行业也在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同时,广泛拓展消费性服务业领域,满足居民消费新变化,让株洲人的消费更多地留在了本地。

  一是加快物流园区、市场建设。从城市定位、区位条件和产业特色出发,加快建设各类专业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增强物流业的聚散能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以现代服饰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14个重点项目的拉动下,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16.8亿元,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6.2亿元,增长11%

  二是积极引进更多的知名品牌入驻。运用市场机制,突出项目拉动、品牌带动。建设的方特欢乐世界园成为株洲人的“欢乐谷”,2012年该园接待游客137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2.39亿元。北京汽车株洲基地的落成,圆了株洲人的造车之梦。2012年全市规模汽车制造业主营收入64亿元,增长48.4%,实现增加值17.6亿元,增长36.9%

  三是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主战场”,2012年完成271.4亿元,增长25.8%,其“乘数效应”是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完备的基础支撑,吸引众多投资商聚焦株洲。2012年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5.8亿美元,增长18.5%;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195亿元,增长19%

  四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在积极探索一条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株洲人迈出了可喜一步。首先是职教新城创建。全市加大投资布局“一城十一校,三馆五中心”,通过近四年建设,2012年末累计完成投资49.8亿元,重点突出教育、研发、服务、居住四大主题功能,实现“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的发展目标,逐步奠定“北有天津、南有株洲”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其次是两型医院创建。2012年通过两型医院创建,市医疗机构平均床位使用率达到86%,提升了10个百分点,按照规划,全市建成一个市级医疗中心,9个区()域医疗中心,建成21个社区服务中心、141个居委会卫生康复室。城乡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吕广平]
[审核:陈思]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