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株洲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不良天气、市场波动加剧、生产成本提高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农村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持续改善等八大亮点。
一、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八大亮点
㈠农业持续增产。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2亿元,同比增长3.9%;增加值144.7亿元,增长3.9%。粮食生产实现“九年丰”。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80.6万吨,比上年增产2.1万吨,增长1.2%,已连续9年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87.9万亩,增长1.02%;粮食单产466公斤/亩,增长0.2%,实现了面积、总产、单产同步增长。粮食单产高出全国113公斤/亩,高出全省58公斤/亩,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蔬菜总产232.9万吨,增长8.2%;油菜籽总产3.4万吨,增长10.7%;水果产量24.3万吨,增长9%。全年生猪出栏437.9万头,增长2.5%;家禽出笼2105.2万羽,增长3.6%;牛出栏6.7万头,增长5.4%;羊出栏52万只,增长5.4%;肉类总产35.3万吨,增长3.2%;禽蛋产量4.6万吨,增长7.9%;水产产量7.9万吨,增长6.4%。
㈡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972元,比上年增加1644元,增长17.6%,已连续9年增速超过两位数。株洲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农田灌溉水费由政府支付,每年直接减轻农民负担2644万元。争取财政扶贫资金4700余万元,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2万人。全市建设户用沼气池4.1万个,解决了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7.6%,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月人均补差达104元,全省领先。乡乡建有敬老院,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35.7%。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9.7%,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住房面积58.6平方米,同比增长3.9%。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移动电话229部,同比增长10.6%;摩托车113辆,增长7.6%;生活用汽车5辆,增长25%;洗衣机86台,增长13.2%;电冰箱95台,增长8.5%;空调52台,增长15.6%。
㈢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50家,实现总产值220亿元,同比增长18.3%。产值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家,唐人神集团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全省最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唐人神、好棒美、福来喜鹅业等企业的做大做强,对全市养殖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加大。唐人神集团实施千万头生猪产业链一体化工程项目,带动周边生猪养殖快速发展;炎陵福来喜鹅业公司建成了年加工能力50万羽的鹅肉食品加工厂,采取基地+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炎陵县白鹅发展到100万羽;好棒美攸县麻鸭产业化项目落户攸县,带动攸县麻鸭快速发展。
㈣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农民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54家,带动20万农户增收致富。高产优质稻、双低油菜籽、蔬菜、水果、药材、烟叶等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全市水稻规模种植面积达到50%。全年新增畜禽国家级养殖示范场2家,省级9家,总数达到28家。出栏1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猪场18家,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120家,生猪规模养殖比率达到65%,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居全省第一。
㈤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全市示范推动农作物新品种70多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0%以上。为提高水稻生产水平,全市组织实施了“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超级稻‘三定’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水稻集中育秧”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项目,有力地增强了水稻产业的竞争力。在蔬菜新品种推广、设施栽培,水果套袋等技术推广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77.6万千瓦,同比增长6.8%,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
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245个,其中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23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产品3个。新增放心粮油示范点22家,果蔬农药残留超标率控制在4%以内,畜禽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㈦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2012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城乡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全面完成,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覆盖全市乡镇。农村义务教育历史负债已全部偿清,“两会一部”兑付工作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林改发证率达到100%。按照“城乡一体、民生为本、幸福文明”要求,完成了村改居试点 523个村,重点推进了云田、松西子、仙庾和星光等4个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片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㈧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网络不断健全,通水泥路的行政村达到99%。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达26亿元,治理病险水库167座,整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0万多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5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50亩。最近五年新造林85.4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9.6%增加到61.5%。2012年,按照“四清三基二统一化”目标要求,全市全域铺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村“六乱”现象得到有效改观。云田、松西子、仙庾村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工程。
二、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㈠融资难仍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要发展势必要联合起来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但目前大部分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企业因发展实力弱、信用等级低、有效资产抵押能力差等原因而遭遇融资难,农村信用社因贷款额度小、期限短而难以满足农业企业发展需求。因此建议,一是要拓展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设施、设备和科技兴农的投入力度,拓宽科技兴农的资金筹措,利用科技、设施、设备等作抵押,让农业在多方面取得贷款的渠道。二是全力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业务。金融机构要加大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力度,不断探索“三权”抵押贷款的信贷模式。同时加强与农业等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农业企业的发展。
㈡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效益下降。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民因粮食补贴政策得到的实惠被抵消,种粮效益下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建议国家继续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切实保护粮农利益。
㈢农产品价格波动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2012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曾跌破成本价,影响农民生猪养殖积极性。下半年,越南、缅甸等地低价大米进入株洲市场,对本地大米市场价格造成不小冲击,影响了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对本地中晚稻的收购,致中晚稻价格走低,株洲市中晚稻收购价格有别于往年比早稻低5元/百斤。建议国家加强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的宏观调控,防止因“谷贱伤农”“肉贱伤农”等现象影响农民生产影响性。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刘凌燕]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