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来源: 时间: 2013-04-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8年以来的五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5837元增加到2012年的10972元,增加5135元,增长88%,年均增长 17.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656元,比2008年增加3167元,增长70.6%,年均增长14.3%。

  一、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719元,比2008年增加3020元,增长1.12倍,年均增长20.7%,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8.8%,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46.2%提高到2012年的52.1%,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近年来,为搞活农村经济,扶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加强劳务供需对接、开展劳务输出、使得劳务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工就业环境不断优化,就业制度、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加之地方经济的较快发展,为农民从事非农务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劳务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而且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较快增长,使之成为农民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

  (二)家庭经营收入平稳增长。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4221元,比2008年增加1545元,年均增长12.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38.5%。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为2298元,比2008年增加719元,年均增长9.8%;来自二产业纯收入为885元, 比2008年增加416元,年均增长17.2%;来自三产业纯收入为1038元, 比2008年增加410元,年均增长13.4%。伴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收入来源格局被打破,收入来源向多元化转变,工业、建筑业、批零贸易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非农产业收入的增加。

  (三)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83元,比2008年增加226元,年均增长25%;人均转移性收入达649元,比2008年增加344元,年均增长20.8%,两项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11.1%。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措施,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农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由资本带来的利息、股息收入与房屋等带来的租金收入等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

  (四)城乡居民差距逐渐缩小。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 3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整体呈逐年缩小趋势,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65∶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2009年至2011年三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别为2.68∶1、2.56∶1和2.42∶1,2012年这一差距缩小至2.36∶1。

  二、消费观念变化,消费质量提高

  (一)恩格尔系数下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食物消费质量普遍提高,由主食型消费向食品档次提高、多样化、营养丰富转变。2012年,株洲市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039元,与2008年的2105元相比增加934元,增长44.4%,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为39.7%,比2008年下降7.2个百分点。从膳食结构看,淀粉类食物的比重下降,水产品、禽蛋产品等高蛋白食物及精制食品的比重上升。非粮食类食物消费量、品种不断增加,肉、蛋、奶、鱼、水果等消费量明显增多,膳食结构继续向营养、科学型发展。2012年,农民人均粮食消费量205公斤,比2008年减少12公斤;人均水果消费量19.8公斤、猪肉消费量18.3公斤、水产品消费量12.1公斤,分别比2008年增长32.9%、33.6%和40.7%。

  (二)衣着消费品质提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农村居民衣着消费从过去低档、耐用型向高档、时髦转变,一季多衣、一人多款,成衣化、多样化、时装化已成为农村衣着的主流,昔日无暇讲究穿戴的普通农民,如今越来越注重穿着的款式、花色、质量。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衣着消费达463元,比2008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0.7%,购买成衣的费用占衣着支出的比重高达95.5%。

  (三)家用设备趋于高档化。由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实施,农民家庭拥有的现代化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多,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移动电话逐渐成为农民生活必需品,抽油烟机、热水器、微波炉等家电在农村普及率迅速提高,家用计算机、家用汽车等新型耐用消费品正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村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农民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与现代化。2012年,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洗衣机86台、电冰箱95台、空调52台、微波炉8台、热水器31台、家用计算机5台。

  (四)居住环境美观舒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不断提高,已经由满足基本居住面积需要逐步向讲究室内装饰、住房质量、居住环境、配套设施转变。2012年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395元,比2008年增加639元,年均增长16.6%;人均住房面积由2008年的56平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58.6 平方米。到2012年底,农村居民住房中钢筋混凝土结构达到人均38平方米,砖木结构达人均20平方米,农民人均楼房面积达到57平方米。

  (五)交通通讯成为农民消费亮点。随着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在交通、通讯方面普遍领略到了方便与快捷。2012年,农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支出人均为723元,比2008年的393元增加330元,年均增长16.5 %。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农民购买高档交通及通讯消费品能力明显增加,手机已经逐步替代固定电话,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通讯工具。2012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113 辆,拥有汽车5辆,分别比2008年增长43%和5倍。

  (六)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增势平稳。农民在满足“吃、穿、用、住、行”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对文教娱乐精神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拓宽。2012年,株洲市农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485元,比2008年增加152元,增长45.3%,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3%。其中,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消费支出138元,增长1.02倍;休闲娱乐费22元,增长3.2倍;旅游消费支出34元,增长3.3倍。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逐步普及,部分农民使用电脑来学习农产品种植技术及掌握市场价格资讯,2012年末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电脑达5台。

  (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大幅增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完善,农民开始注重生存质量的改善,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2012年,株洲市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03元,增长1.3倍。其中,医疗保健用品人均消费147元,增长85.3%;医疗保健服务消费人均支出457元,增长1.49倍。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一)认真落实支农、扶农政策。把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支农、扶农政策及时落实到位,保护农民利益,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新增财力物力向“三农”倾斜,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政府要以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投入,重点在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努力使农村居民共享改革成果,使他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减少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二)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加快“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不断壮大畜牧、林果、茶叶、茶油等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推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并开展政策性信用担保试点。

  (三)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稳定基层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加大力度选派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乡镇农技推广队伍,解决好基层人才“断层”问题。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种技术、信息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平台,提供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气象信息及进出口信息等服务。

  (四)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加快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保障转让承包经营权农户的租金收入;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对被征地的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以合理的补偿;探索集体建设用地股份合作制的有效办法,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维护好农民的财产权益。

  (五)多渠道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工资性收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2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52.1%,为提高工资性收入的总量,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扶持本地企业,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用工需求及工资水平的提高,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推动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张利华]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