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运行总体平稳 后期增长压力较大

来源: 时间: 2013-04-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一季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按照“三个提升”的总要求,正作风,转职能,早谋划、勤协调,着力克服不利影响,大力拓展市场,努力发展生产,全市经济运行平稳,实现良好开局。但是增长动力不足,增长压力较大,需要转型升级。

  一、首季经济中速运行

  (一)宏观经济。据核算,一季度全市完成GDP357.62亿元,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0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01.45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35.11亿元,增长8.9%。一、二、三产业对GDP增幅贡献点分别为0.3、6.6和3.5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2.6%、63.9%和33.5%。

  据财政统计,一季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98亿元,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36.51亿元,增长3.7%,非税收入20.47亿元,增长24.1%。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64.1%,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全市地方收入37.33亿元,增长14.8%,其中税收收入16.86亿元,增长5.2%,非税收收入20.47亿元,增长24.1%。

  据人行统计,一季度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702亿元,较年初增加113亿元,同比增长21%,加快5.6个百分点。贷款余额为880亿元,较年初增加68亿元,同比增长22.3%,加快3.1个百分点。存贷比为51.7%,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二)产业经济。一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早稻播种面积预计增长2%,旱粮播种面积增长3.4%,油菜籽播种面积增长21.4%。水产品总产量2.98万吨,增长3.1%。肉猪出栏137万头,增长2.8%。

  二是第二产业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83.89亿元,增长12.5%。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有色冶炼及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饰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119.6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5.1%,同比增长12.9%。工业电力消费量14.9亿千瓦时,增长7.7%,同比提高19.3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4%。

  一季度,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9.32亿元,增长14.5%,高于第二产业增幅2.4个百分点,拉动第二产业增长1.5个百分点。

  三是第三产业支撑减弱。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幅贡献点,同比减少0.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邮政业增加值17.37亿元,增长6.1%。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7.65亿元,增长8.1%。住宿餐饮业增加值6.92亿元,增长3.8%。金融业增加值8.01亿元,增长14.6%,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11.24亿元,增长5.6%,同比提高19.2个百分点。

  (三)需求经济。一是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83.12亿元,增长37.4%,同比加快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83亿元,增长1.4倍;第二产业投资88.1亿元,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92.19亿元,增长43.6%。房地产开发业投资41.1亿元,增长43.1%,同比提高61.6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1.21亿元,增长58.5%,同比加快24.7个百分点。

  二是消费保持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68亿元,增长13.2%。其中城镇市场零售额147.27亿元,增长13.2%;乡村市场零售额8.41亿元,增长12.4%。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38.33亿元,增长13.4%; 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35亿元,增长10.9%。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101.2%,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

  三是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6.8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其中出口5.86亿美元,增长32%;进口1亿美元,增长32.6%。

  (四)区域经济。总体来说,县域快于城区。一季度,县域经济增长11%,快于城区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6%,快于城区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3.9%,快于城区3.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长13.8%,快于城区3.6个百分点。县域规模工业增长14.6%,快于城区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33%,快于城区20.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快于城区0.8个百分点。

  但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第三产增加值,县域慢于城区。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慢于城区7.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慢于城区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8.7%,慢于城区0.4个百分点。

  二、后期增长压力较大

  一季度,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实现良好开局。但受国际经济深度转型,国内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影响,经济中速运行特征显现,经济回升的趋势尚不明显,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境仍没有明显的改观,全市经济后期增长压力依然较大。

  一是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全市GDP增幅从去年一季度的10.9%,上半年的12.5%,前三季度为11.9%,全年为11.8%,一路下行,今年一季度,全市GDP增幅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1.4个百分点,为本轮经济周期的低谷。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幅同比分别回落0.2个和1个百分点,影响全市经济增长0.1个和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公路运输周转量同比回落10.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回落4个百分点。

  二是财政税收增幅回落。一季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回落15.4个百分点,增幅为2010年以来最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完成第二产业税收21.1亿元,增长4%,第三产业税收17.6亿元,增长3.6%。其中增值税13.8亿元,同比下降0.2%,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营业税6.9亿元,同比增长6.3%,同比回落12.3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4.9亿元,同比下降1%,同比回落84.3个百分点。15个增值税主要行业中,有6个行业出现减收;31家重点税源企业入库税收仅增长7.6%,同比回落20.7个百分点。

  三是支柱工业增长乏力。一季度,占规模工业58%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8.3%,低于规模工业4.2个百分点。六大支柱产业中份额最大,占规模工业21%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6%,低于规模工业3.9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15%的化学工业增长12.8%,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有色冶炼及加工业虽有恢复增长,但在规模工业中的份额在下降,其拉动作用不强。占规模工业14%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5%,同比回落7.2个百分点。医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饰业分别增长10.1%和5.8%,同比回落11.8个和9.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

  三、今后发展需要升级

  (一)发展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打造株洲经济发展升级版,就是要紧扣主题主线,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转化。一是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由投资驱动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三是由政府推动型经济向市场驱动型经济转变。

  (二)质量效益上要实现五个提高。一是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二是提高三产业比重、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现代服务业比重。三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率和生活质量,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提高资源产出效益。重视科研创新和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推进“四化两型”,提高人均产出率、地均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五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注重品牌培育,强化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利润率、税收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率。

  (三)产业经济上要实现五个升级。一是力促农业经济产业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突出农产品加工,全力扶持龙头大企业。二是力促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减免、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三是力促服务业经济全面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促进现代物流业、科研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着力发展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四是力促县域经济统筹升级,大力推进城镇化步伐。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五是力促非公经济发展壮大,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在税收政策、资源利用、社会保障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上,给予非公企业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同等待遇。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周贝尔]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