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自镇改市、市升格,到市带县,在全省举足轻重,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经济社会获得巨大的发展,对国家也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认识株洲,准确判断发展阶段性特征,找准发展定位,以求得更大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辉煌,对于抢抓“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株洲经济发展轨迹的探讨,谈点对经济发展升级的粗浅认识与思考。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株洲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三大机遇
1951年6月,株洲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市(县级)。1953年4月,国务院批准株洲市为省辖市。1956年3月,株洲市升格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7月,原属湘潭地区管辖的醴陵、攸县、茶陵、炎陵划归株洲市管辖。新中国成立以来,曾面临着三大发展机遇。
(一)国家批准株洲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机遇,株洲发生了转变。“一五”时期,国家重组工业版图,株洲被列为国家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并决定兴建株洲铁路枢纽工程。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株洲占有5个;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中,株洲中有7个。株洲市抓住难得机遇,开地辟地,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奋力前行,一举将湘江边的一个7000人的码头小镇建成了一座大城市(2009年,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100万人;当年全市GDP总量超过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建成了“北郑州,南株洲”的中国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跨越过别人数百年历程,创造了180多个“中国第一”,为共和国民族工业发展贡献了株洲力量。同时,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二)国家批准株洲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历史机遇,株洲发生了转轨。1993年,国家批准株洲市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省3个,还有长沙市1个高新区、1个经开区。株洲市抓住难得机遇,大胆改革,积极转轨,勇于创新,破浪前进,建成了湖南省第三个千亿产业园区,打造了一个全国百强区(天元区排全国城区第76位)。这个时期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株洲经济经历了改革的阵痛,承受了沉重的负担,也获得了新的生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芦淞市场由此崛起,成为全国十大服饰市场,株洲城区得以扩展,迎来了“一五”、“二五”时期人口扩张后的第二次城区人口扩容高峰。由于经济转轨不完全到位,每每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环境波动,株洲经济都会受到较大影响,出现较大波动。
(三)国家批准长株潭为全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株洲将发生转型。2007年,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市设立云龙、天易示范区。株洲市抓住难得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认真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开展“四创”活动,组织“三大战役”,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全国金融生态城市,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大陆中部最佳商业城市”等。2011年在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竞争力评价中,株洲市排73位。一个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的新株洲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市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78-1993年,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十五年。从经济运行轨迹看,与上年比较,全市GDP增幅,1978年为14%,期间11年的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下。1988年因自然灾害,全市GDP增幅仅为3.3%,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增幅。1992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全市GDP增幅当年为16.7%,1993年达到18.3%,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1978-1993年,全市GDP年均增幅为8.9%,是全市经济较快增长阶段。株洲市经济总量由1978年排全省第6位,到1983年的第4位,1993年居全省第5位,至今。
(二)1993-2008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发展的十五年。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后,株洲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经济发展步履艰难。全市GDP增幅在10-13%之间徘徊。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6年、1999年、2000年全市GDP增幅在两位数以下,2006年才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达到12.3%。经过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洗礼,株洲经济又焕发了生机。1993-2008年全市GDP年均增幅为11.6%,比1978-1993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属于中速增长阶段。受十七大精神鼓舞,2007年实现高速增长,全市GDP增幅达到15.1%。
(三)2008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时期。受国际金融影响,加之冰雪灾害,2008年全市经济出现回落,GDP增长为13.4%,2009年为14.5%,2010年为15.3%,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受欧债危机爆发,加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市场环境变化,株洲经济再次受挫。2011年全市GDP增幅回落到14.1%,2012年为11.8%。全市GDP增幅由2011年一季度16%的峰谷,降到2012年一季度的10.9%,2013年一季度的10.4%。总体上看,这五年株洲经济发展属于快速增长阶段。随后,经济又归回到中速运行区间。
包括1978年在内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五年,株洲经济发展,全市GDP增幅区间划分为:在8%以下的有7年,在8-10%的有7年,在10-12%的有9年,在12-14%的有5年,在14%以上的有7年。
三、当前,株洲市经济发展呈现了三个阶段性特征
株洲,自1951年建市、1953年为省辖市、1956年升格为地级市,经济社会获得巨大发展,在全国是百强城市(地级以上),综合实力排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第一。当前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的“起飞”时期,具有三个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一)全面小康攻坚期。按照国家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度,株洲市全面实现程度已达89.6%,距离全面小康还差10.4个百分点。本届政府提出到2017年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目标,23项监测指标中,还有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居民人均可支的收入、单位GDP能耗等5个指标与目标值还有差距,需要攻坚克难。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分类标准,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属于低收入经济体;1000-4000美元,属于中下等收入经济体;4000-12000美元以下,属于中上等收入经济体现,12000美元以上,属于高收入经济体现。株洲市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属于中上等收入地区。
(二)工业化中后期。依据钱纳里对工业化的划分标准,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000-2000美元,为工业化初期;2000-400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8000-12000美元,为经济发达初期;12000-2万美元,为经济发达后期。依据西蒙对工业化的划分理论,一产业比重降到10%以下,二产业比重高于三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中期;一产业比重降到10%以下,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当三产业比重突破45%左右的“箱顶”,经济才能有实质性“起飞”。株洲市2010年一产业比重降到9.7%,2012年降到8%左右;二产业比重2011年突破60%,达到60.5%,工业占GDP比重2010年超过50%,2011年达到54.2%。由此判断,株洲市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
(三)城镇化加速期。依据罗斯托理论,经济增长可划分为具有明显特征的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技术成熟过渡阶段—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后工业化阶段。依据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比重排序为:①一二三;②二一三;③二三一;④三二一四个阶段。依据消费演进理论,将消费升级分为:温饱型—享受型—富裕型—发展型四个阶段。依据经济增长动力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株洲市的产业结构排序为二三一结构,消费总体上进入享受阶段,经济增长动力基本上属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全市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1%,近几年以1.5-2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
四、今后,株洲市经济发展应重视五个升级
回顾株洲市经济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这座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新城,确实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也有过改革的阵痛。然而,株洲市在全省的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有后移的趋势,如人均GDP,2011年被湘潭市超过,居全省第3位;规模工业增加值,2011年被衡阳、郴州两市超过,居全省第5位;财政收入,曾被岳阳市超过,居全省第3位,但今年一季度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又均被郴州市超过;科技发展情况,2011年被湘谭市超过,退居第3位。市委、市政府提出,抓经济,保稳定,促和谐,集中力量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总体工作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符合株洲“两型”社会建设实际,符合老百姓的愿景。因为,升级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升级的内涵是紧扣主题主线,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使株洲市经济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五个升级,发挥好五个效应。
一是重视改革升级,发挥观念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获得巨大发展,靠的是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在改革中得到发展,百姓在改革中获得红利。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才能在本轮经济周期中赢得竞争的主动权,获得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株洲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高增幅是1992、1993年,是思想观念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全民经商创业、芦淞市场崛起的结果。
二是重视开放升级,发挥战略效应。“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株洲市经济发展从中受益。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德国西门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就没有今天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的辉煌。还可以设想,如果南车株机、时代集团没有“走出去”战略,即走出铁轨、走出株洲、走出中国,产能难以利用,发展难以为继。
三是重视产业升级,发挥思路效应。生态宜居城市名片的打造,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治理,“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等,要通过宜业宜旅等投资兴业、观光旅游的洼地效益来释放和体现。从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可以看出株洲市需要攻坚的5个指标,都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升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两型”建设,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来实现。产业升级也包括产业存量和产业增量两个方面的优化。从产业存量看,现有传统产业要升级,包括技术升级,包括管理升级,包括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升级,如“个改企”。从产业增量来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要特别注重以投资结构来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对株洲市这个重化型工业内部结构、粮猪型农业内部结构、生活型服务业内部结构,也要加大力度,加以升级。只有对接消费升级,才能实现升级;只有对接政策,才能有效升级;只有对接需求,才能持续升级。
四是重视园区,发挥平台效应。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中发展属于产业布局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工业园区、农业生态园区、物流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等,都需升级。株洲市在开发区、园区发展中,有些滞后,需要提高园区经济比重,资金营运能力和园区经济竞争力,走特色园区之路。
五是重视城乡升级,发挥城镇化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园区升级等,都要通过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来实现。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强乡村规划,适度集中居住,优化调整房屋布局,加强公共设施,保障公共服务,改变乡村面貌,实现农村升级。特别是重视县城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以促进株洲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谭祖德]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