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与省内外部分地级市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来源: 时间: 2013-05-3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株洲自镇改市、市升格后,牢牢抓住国家批准株洲为重点工业建设城市、批准株洲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批准株洲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试验区的三大历史机遇,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进一步审视株洲,并通过与其他地级市的经济发展对比分析,找准发展定位,对于抢抓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至关重要。

  一、与苏州、常州、柳州三市的比较分析

 (一)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与苏州和常州相差较大。2012年,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759.4亿元,增长11.8%,人均GDP4.4万元。2012年,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969.8亿元,增长11.5%,人均GDP10.8万元,高于株洲6.4万元;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011.6亿元,增长10.1%,人均GDP11.4万元,高于株洲7万元;柳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571.1亿元,增长10.6%,人均GDP4.2万元。

 (二)从财政收入上看,低于常州、苏州和柳州三市。2012年,株洲市财政收入213.8亿元,增长21.9%,人均财政收入为0.54万元。2012年,常州市财政收入379亿元,增长8%,人均财政收入为1.04万元,高于株洲0.5万元;苏州市财政收入1204.3亿元,增长9.4%,人均财政收入为1.86万元,高于株洲1.32万元;柳州市财政收入229.6亿元,增长14.13%,人均财政收入为0.61万元,比株洲多0.07万元。

 (三)从固定资产投资上看,低于常州、苏州和柳州三市。2012年,株洲市固定资产投资1150.5亿元,增长35.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2.9万元。2012年,常州市固定资产投资2760.1亿元,增长18.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7.6万元,高于株洲4.7万元;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5266.5亿元,增长1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8.1万元,高于株洲5.2万元;柳州市固定资产投资1305.6亿元,增长31.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3.5万元,高于株洲0.6万元。

 (四)从人均居民收入水平上看,低于常州和苏州两市。2012年,株洲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16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10972元,增长17.6%2012年,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87元,高于株洲7671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7元,高于株洲5765元,增长12.8%;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31元,高于株洲11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396元,高于株洲8424元,分别增长12.9%12.6%;柳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15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21元,增长15.9%

  二、与岳阳、衡阳、郴州、湘潭四市的比较分析

 (一)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低于衡阳和岳阳两市。2012年,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957.7亿元,增长11.8%GDP总量高于株洲198.3亿元;湘潭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82.4亿元,增长12.3%,人均GDP4.6万元,高于株洲0.2万元;岳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199.9亿元,增长12.2%GDP总量高于株洲440.5亿元;郴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517.3亿元,增长12.4%,增幅高于株洲0.6个百分点。

  (二)从财政收入上看,低于岳阳市。2012年,株洲市财政收入213.8亿元,增长21.9%,人均财政收入为0.54万元。2012年,衡阳市财政收入185.4亿元,增长20.4%,人均财政收入为0.25万元;湘潭市财政收入122.3亿元,增长21.1%,人均财政收入为0.45万元;岳阳市财政收入230.7亿元,增长24.1%,人均财政收入为0.42万元;郴州市财政收入182亿元,增长20.8%,人均财政收入为0.39万元。

 (三)从固定资产投资上看,其他各市赶超趋势明显。2012年,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1072.4亿元,增长36.3%,增幅高于株洲0.8个百分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1.9万元;湘潭市固定资产投资893.9亿元,增长37.5%,增幅高于株洲2个百分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3.2万元,比株洲多0.3万元;岳阳市固定资产投资1168.1亿元,增长35.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2.1万元,低于株洲0.8万元;郴州市固定资产投资1098.4亿元,增长35.3%,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2.4万元,低于株洲0.5万元。

 (四)从收入水平上看,五市相差不大。2012年,衡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86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6元,增长18.9%;湘潭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49元,增长 14.2%,农民人均纯收入11316元,增长 19.1%;岳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10元,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8326元,比上年增长17.8%;郴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6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7410元,增长18.9%

  三、与对比城市产生差距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株洲市确实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差距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够大。2012年,株洲市战略性新型产业增加值仅246.8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仅25.9%,而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产值高达43%,高于株洲17.1个百分点;常州市占比高达42.5%,高于株洲16.6个百分点;湘潭市占比为31.3%,高于株洲5.4个百分点。随着当前人力资源、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传统制造业仅靠大规模、高消耗、低产出的生产方式已经失去原有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新材料加工、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今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是差距在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2012年,株洲市服务业增加值546.2亿元,占GDP比重仅为31.2%,远低于国内外发达城市(80%以上)和全国(46%)、全省(35%)平均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分别低于衡阳、湘潭、郴州、岳阳增幅的2.5个百分点、2.1个百分、1.2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分别低于苏州、常州增幅的2.4个百分点和0.6个人百分点。同时,株洲市近年来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比重分别保持在50%30%左右,占服务业总投资的80%以上,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上,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物流产业占比高达2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高知识含量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较缓慢。

  三是差距在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不够多。2012年省统计局的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株洲市劳动力就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73.6%,而且70%左右的劳动力分布在粗放经营和低技术构成的第一产业以及低报酬、工时长、强度大的餐饮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从事于高科技构成和集约化经营的科技领域的劳动力只占不到10%。而苏州市通过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姑苏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具有各类专业人才178.37万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1.38万人,高层次人才11.4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8万人。

  四是差距在园区经济发展不够强。株洲市园区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在经济总量、规模档次、项目密度、产出效益、带动能力及贡献份额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特色还不明,集约水平还不高。2012年,株洲市园区在建设项目333个,完成投资401.2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462亿元,上交税金54.7亿元。2012年,苏州市园区实际利用外资76.09亿美元,出口总额1510.68亿美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8.87亿元,占苏州市的比重分别为83.0%86.5%57.2%。常州市园区工业投入954.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96.2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4.4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7869.2亿元。对比苏州和常州两市,株洲市差距明显。

  四、加快株洲市升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转变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路径上,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根本发展途径,强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加快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骨干龙头企业;以产业集群为重点,发展壮大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钢铁有色等先进制造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在政府扶持力度上,建议市委、市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减免、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在招商选资力度上,加强对国内外有关重点企业的招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技术项目及其配套产业项目;开展产业招商和补链式专业招商,实现从引资引产业转变,促使产业集群植根,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要力促服务业经济全面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生产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科研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其次,要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继续打好旅游升温战,加快市内红色旅游景点和都市休闲旅游景点的开发,进一步完善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景点标识、电子导览、安全防护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与推介,提升旅游产品知名度与对接合作力度,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接着,要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产业。着力发展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在工业设计、建筑景观设计、服装设计等文化创意领域培育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居民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实施社区服务工程体系建设,统筹社区内居民服务业发展。最后,要巩固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芦淞市场群升级转型,使其成为品牌展示、精品销售、洽谈交易、商务服务、购物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街区;加快芦淞现代服饰物流中心建设,实现销售、仓储物流功能分区布局;加快建设荷塘商贸城,改造提升醴陵陶瓷、烟花市场,茶陵湘赣边贸市场。

  三要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引进高力,借开发,借发展。首先,要积极实施引才工程,特别是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的急需人才,要采取特殊政策,不惜重金引进,以此不断提高企业独立自主进行技术开发的能力,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自我发展道路。其次,要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广泛凝聚人才。作为人才培育的主体,企事业单位既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和研究环境,又要依据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自主确定高层次人才分配办法,还要坚持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最后,要积极推进人才管理的法制建设,制定以高层次人才评价、培养、引进、激励、流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实现人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要以产业集群的思想统御园区经济发展思路,促进园区经济腾飞。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进园区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提高园区对产业集群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其次,要围绕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十大产业项目,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和百亿级企业集团,列出产业配套清单,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通过内联外引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提升株洲产业的综合实力;最后,要健全科技要素流动转移机制,促进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技术孵化体系,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创办孵化器扶持科技企业,推进一批行业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及中间试验基地的建设。、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张海清]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