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速度趋缓 下行压力加大
1-5月娄底市规模工业经济形势简析
增长速度趋缓 下行压力加大
----1-5月娄底市规模工业经济形势简析
今年以来,在国际经济环境没有好转,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和企业帮扶行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速度虽然明显回落,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但总体保持平稳增长。1-5月,我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47.76亿元,同比增长9.2%。
一、规模工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1、钢铁、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企业生产稳定。钢材、水泥、原煤、洗煤、焦碳、锑品等传统支柱产业产品生产稳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作用重大。华菱涟钢新建的一座2800立方米高炉于3月22日投产,5月钢材产量达到62.06万吨,当月同比增长14.8%,扭转了一季度因淘汰3座小高炉产量大幅下降的局面。1-5月水泥、锑品产量分别为354万吨和3.89万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0%和34.8%。水泥生产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新投产企业国产实业(湖南)水泥有限公司去年1-4月没有基数,该企业日产水泥6000吨左右,1-5月累计生产水泥47.4万吨。锑品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底至2012年初,锑品企业进行环保整顿,全市有5户企业上年同期没有生产,导致锑品行业去年同期基数偏低。原煤、洗煤、焦碳产量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2%、38.1和14.1%。
2、高端产业发展提速。1-5月,全市规模工业中高加工度工业实现增加值34.7亿元,同比增长13.6%,高于规模工业增速4.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58亿元,同比增长17.7%,高于规模工业增速8.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25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规模工业增速2.0个百分点。
3、中小微和非公企业主导地位凸显。一是中小微型企业成为推动当前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1-5月,全市中小微型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6.08亿元,同比增长16.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6.7%上升到了51.5%,拉升作用日益明显。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强劲。1-5月,全市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89.5亿元,同比增长13.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6.7%上升到了60.6%,提高了3.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4、重点骨干企业大幅减亏。1-4月全市664户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8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重点企业华菱涟钢和金竹山电厂去年1-4月分别大幅亏损2.64亿元和9307万元,而今年1-4月只分别亏损8633万元和4593万元,帮助规模工业经济整体效益改善。
二、当前规模工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全面准确掌握我市规模工业运行的实际情况,3月份以来,局领导和工业科先后两次深入各县市区、各乡镇和重点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从统计数据和调查掌握的情况看,我市规模工业面临产品价格下跌、用工成本上升、应收帐款增加、资金紧张等困难,经济下行压力没有减轻。
1、主要工业产品价格继续下行。去年3、4月开始我市主要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今年我市主要工业产品煤炭、钢材、水泥、锑品价格继续下行,尤以煤炭和水泥降幅巨大。1-5月湖南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为98.4%,而上年同期为101.3%,下降了2.9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90.0%,钢压延加工92.4%,水泥生产91.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92.3%,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8.82个百分点、2.0个百分点、14.6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另据调查,5月末我市电煤价格 112元/千大卡,同比下降 20元,降幅达 15 %;烟煤约 800元/吨,同比下降约200元,降幅达20 %;洗煤约 1150元/吨,同比下降约200元,降幅达 15.8 %;焦碳约2300元/吨,同比下降约 300元,降幅达 12.5 %;螺纹钢(含税)为3360元/吨,比年初下降400元/吨;薄板(含税)为3460元/吨,比年初下降590元/吨;水泥均价 240 元/吨,同比下降 45 元/吨(海螺水泥);锑品5.18 万元/吨,同比下降了0.92 万元/吨。
2、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涟钢一季度钢材产量大幅下降18.5%,产值同比下降23.7%。虽然8号高炉3月22日已试生产,生产能力提升,4月和5月钢材产量也同步回升,但由于钢价3月份又开始大幅下跌,预计全年达产有一定困难。冷钢于去年三季度停产一座450立方米高炉,今年以来,钢材市场行情没有好转,企业设备开工率只有85%左右。受需求下降和降水丰富影响,今年全省分配给华银金竹山电厂和华润电厂的上网电量只73亿度,比去年分配数减少16亿度,比去年实际生产量少5.75亿度。今年以来我市两家火电厂大多时候均只有1台机组发电,1-5月累计发电同比下降14.5%。钢铁、电力两个行业不景气连带影响到原煤、洗煤、焦碳的生产和效益。如双峰县1-4月煤炭行业统征税费只496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也因房地产新开工不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减少和产能过剩等不利影响而面临经营困难。据统计,1-3月我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为54.1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2.1%;4、5月尽管新开工面积有所增加达到了128.2万平方米,同比也仅增长2.0%。
3、工业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从新建投产企业看,今年可纳入规模工业统计的新投产企业有限。据我局3月中旬对各县市区的实地调查摸底,今年能纳入规模工业统计的企业难以超过30家。从保障因素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减缓。1-5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70.3亿元,同比增长12.6%,分别低于3月和4月累计增速7.1和8.9个百分点,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4.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完成投资 46.04亿元,同比下降12%,延续3月、4月的下降趋势,出现连续3个月负增长现象。前段工业项目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各县市区普遍缺少大的工业在建项目;已签约项目又普遍受制于工业建设用地短缺,不能按预期投入建设。
4、工业运行相关指标支撑不力。主要是工业用电量和工业税收大幅回落。据市电力局统计: 1-5月累计工业用电量为 47.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9%。据市国税局统计,1-5月全市工业企业实缴增值税71268万元,同比下降42.6%。据市交通局统计,1-5月全市公路货运量5054万吨,货运周转量489159万吨公里,同比分别仅增长8.6%和14.9%,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分别回落4.9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
三、对策和建议
为深入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业主导”战略,顺利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建议:
1、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打好基础。6月3日-13日对双峰县、娄星区、万宝新区和娄底经开区政府、管委会、经信局、统计局及13户规模工业企业的实地调查显示,我市经济发展环境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13户企业中,认为企业经营环境“一般”和“较差”的有11户,有5户企业最不满“税负过重”, 有5户企业对“行政审批环节太多太复杂”意见最大。如万宝新区企业红太阳电源新材料有限公司08年征地150亩,到10年才完成项目所有审批手续交付使用。也有部分企业对强装强卸、阻工阻路反响强烈。如湖南味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当地村民阻工阻路导致扩建工程延迟8个月,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因此,我市应该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措施来抓,努力为工业企业搞好服务,营造工业发展的“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诚信宝地”。具体讲:一是要制定和落实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要完善市级领导和部门包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全方位搞好服务。
2、加强园区建设,巩固工业发展平台。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只有园区的建设上去了,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企业落户。与全省发达市州相比,我市的工业园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区域布局均相距甚远,起不到辐射带动和助推器的作用。娄底园区还存在配套服务不全,公共平台支持能力弱的问题。一是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水电、道路、上下班交通、物业管理等问题成为入园业主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如娄底经开区企业“湖南创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反映在该厂就业的附近村民上下班很不方便,影响了企业员工的稳定性;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配套设施滞后引不进或留不住技术人才。13户受调查企业中10户企业反映最缺高级技术人员,9户企业反映“即使提高报酬也招不到合适的用工对象”。三是物流配套滞后。以双峰兴昂国际为例,它的一个货柜从双峰运到广州黄埔港需8000元以上,到深圳盐田港需8600元以上,比珠三角地区运输费用增加7000元,比邻近的邵东也要高出几百元。我市要按照融城战略的要求,按照“六通一平”的标准,大力抓好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要通过改善布局,优化园内物流,最大限度的实现园区内资源的闭路循环,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3、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本次调研最大的感受是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冰火两重天,传统产业企业举步维艰,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产红红火火,相当部分企业还在扩建。据问卷调查,1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生产经营情况好于上年同期的5家,持平的5家;认为三季度至年底行业形势会更好的5家;1-5月实现盈利的9家;本季投资增加的7家,计划下季增加投资的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我市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要着力突破制约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二要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系。要高度重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要处理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通过采取主辅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成立专业服务公司等措施,实现产业链延伸,壮大产业规模,提高服务水准。
4、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创新是促进企业转型、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要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整合政府各部门的科技资金,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其加大科技投入,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强化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要使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一套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及人才汇集机制。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和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普通技术人才,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从调查的情况看,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较强,10户高新技术企业中盈利企业占80%,高出全部受调查企业中盈利企业的比重1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