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株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优化株洲经济结构、奋力打造株洲经济升级版的迫切需要。
一、第三产业概况
(一)发展历程。根据GDP、第三次产业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的变化情况,把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市第三产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商业、餐饮、外贸、运输、邮电等流通和交通部门发展较快,株洲第三产业在较低的基础上迅速起步。1981~1990年株洲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高于GDP增幅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80年的16.6%提高到1990年的24.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由1980年的7.7%提高到1990年的19.8%。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20世纪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芦淞服装大市场的建成以及受“92南巡讲话”的鼓舞,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活力,株洲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1991~1996年株洲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3%,高于GDP增幅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1991年的26.2%提高到1996年的32.2%。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1991年的18.1%提高到1996年的22.3%。
第三阶段:平稳发展期。20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新世纪的头几年,在此阶段,服务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房改、医改、高校扩招都在这个时期开始施行。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总量逐年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997~2006年株洲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高于GDP增幅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由1997年的33.4%提高至2006年的36%,其间2003年达到最高的38.3%。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由1997年的23.5%提高到2006年的31.6%。2001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超过第二产业。
第四阶段:相对缓慢期。2007年以后,株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大幅提升,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株洲第三产业发展平缓,比重逐年降低。2007~2012年株洲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低于GDP增幅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34.2%回落到2012年的31.4%。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由2007年的31.8%提高到2012年的34.2%。
(二)发展特点
1、发展稳中有升,规模不断扩大。伴随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经济总量、人均规模层面看,株洲第三产业发展稳中有升,总量不断增加,就业能力增强。
从总量看,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302.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53.8亿元,年均增长13%,逐步发展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均量看,人均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全市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14176元,比2008年增加6004元,人均水平在全省各市州中仅低于长沙市、湘潭市,居全省第3。2012年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44元,比2008年增加6421元,人均水平在全省各市州中仅低于长沙市,居全省第2。
从就业能力看,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81.39万人,比重由2008年的32.1%提高到2012年的34.2%。
2、单位数增加,单位结构优化
从单位总量看,数量增加。目前,全市拥有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5158家,占全市法人单位数的62.5%。其中企业法人8510家,分别比2008年增加4623、3635家,分别增长43.9%、74.6%。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管理、社会组织法人6648家,比2008年增加988家,增长17.5%。
从单位构成看,企业法人比重提高。目前,全市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的52.6%,比2008年提高6.3个百分点。企业法人增加,比重提高,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传统服务业居主导地位 ,新型行业发展较快。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内部占比较大的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16.4%)、社会服务业(15%)、房地产业(13.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2.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6.4%)、金融业(5.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5.6%)、住宿和餐饮行业(5.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0%以上的主导行业为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呈现出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较快,2012年增幅分别达18.4%、13.6%和13.5%。
二、发展第三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动力。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收入倍增工程的实施,株洲城乡居民收入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同时,随着社会保障工程的实施,株洲社会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倾向有望得到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带来消费总量的迅速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消费结构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2012年株洲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1%、39.7%,分别比2008年降低2.6个、7.2个百分点。消费层次提升与消费结构转换必将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乡统筹发展拓展了第三产业发展空间。2012年末,株洲城镇化率达59.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45个百分点,在全省仅低于长沙市。株洲城镇化进程加快,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进一步集聚,将促进商业、餐饮、金融保险、信息、运输、医疗等生产服务和专业服务的发展,由此增大对现代消费的需求总量,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第三产业创造强大需求。株洲作为工业城市,近年来,株洲市以优势产业为主体,实施“5115”工程,提升株洲产业集中度。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航空装备产业、纺织服饰产业、陶瓷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在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与之具有双向互动关系的生产性服务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四是“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株洲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之一。建设“两型社会”,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云龙示范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五大示范区之一,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已构建以职教培训、研发与创意、总部经济与商务金融、旅游服务、物流与临空服务为代表的“两型”产业体系。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改造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这些将促进株洲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株洲第三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明显存在。
1、 整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不强。株洲第三产业企业规模小、分散广,缺乏拳头企业及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从横向对比看,株洲市第三产业整体规模较小。2012年株洲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53.8亿元,在全省“一点一线”城市中排第5,仅高于郴州市、湘潭市。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还不如长沙市的芙蓉区。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长沙市芙蓉区少98.3亿元。株洲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合计比长沙雨花区、开福区、天心区分别低140.3、95.95、10.71亿元。
从单位类型看,大量的第三产业单位以个体户的形态存在。全市约有第三产业个体户22万户,占全部个体户数的比重超过80%。第三产业单位中超过90%是个体户。
从企业规模看,第三产业企业规模小。根据新的企业大中小微型划分标准,全市第三产业大型企业仅4家,中型154家。大中型企业仅占第三产业法人企业数的1.04%,小型和微型企业接近99%。
从企业比重看,限上企业比重不高。目前,全市第三产业企业中,限上企业1015家,占11.9%。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375家,占8.3%,限上服务业企业290家,占9.5%。
2、产业层次较低,企业竞争力偏弱
首先,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较大。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中,公共管理及社会组织、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三大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7%。非营利性行业汇集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在服务业中占比高,制约了服务业整体的营利水平。
其次,营利性服务业中附加值低的传统服务业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株洲物流、电子商务、网络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基础差、规模小,在发展层次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传统服务业依然是服务业的主体。2012年,全市批零住餐业增加值占比为21.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居民服务业占比为18.6%。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占比不高,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仅占4.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仅占4.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仅占1.5%。附加值高的服务业占比不高,新型业态发展不快,高端服务发展不足,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偏弱。
3、发展贡献减弱,比重逐年降低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减弱。2012年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比2008年降低6.8个百分点。
占三次产业比重逐年降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株洲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超越第一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二三一”的转变,但第三产业总体比重仍然较低。自2003年达到建市以来的最高值38.3%后,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回落,2012年比最高年份回落6.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了18年前的状态。横向对比分析,增长缓慢、比重偏低的问题十分明显。2012年株洲市第三产业比重31.4%,在全省各市州中仅高于娄底市,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
4、内部结构不优,升级速度缓慢
⑴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2012年,全市交通运输业、商贸饮食服务业、非赢利性服务业等传统服务行业实现增加值306.2亿元,比重达55.3%。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信息传输、科学研究、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7.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4.7%。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直接制约着全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降低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⑵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降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批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7.4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从2008年的38.9%降低到2012年的37.4%。
⑶营利性服务业比重低。2012年,全市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9.2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7.9%,比2005年降低0.6个百分点。全市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1.7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9.2%,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
5、投资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足。从第三产业投资内部结构看,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已占全市第三产业投资的近八成。2005-2012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的40.4%,基础设施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的37.9,这两项合计占第三产业投资的79.3%。其他现代服务业投资较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新兴行业投资比重低,缺少生产经营性项目支撑,经济增长点培育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限制了株洲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助推株洲经济升级的建议
第三产业是株洲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打造株洲经济升级版的潜力所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株洲经济升级、优化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投资环境、活跃城乡经济、提高株洲经济总体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转变观念,树立“第三产业强市”的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第三产业也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是提高株洲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大支撑,是打造株洲经济升级版的主要着力点。
首先,制定发展规划,在安排资金、立项、贷款等方面,把第三产业摆上突出的位置。其次,出台加快发展株洲第三产业政策措施的意见,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氛围。第三,增强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遏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的趋势,形成二、三产业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格局。
2、加大政策引导,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适当扶持,像工业实施“5115”工程一样,制定发展第三产业的鼓励政策。在资金、税收、用地、资金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形成政府引导、企业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第三产业发展机制,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思路,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在土地、水电、税收、融资等方面保障要素供给,统一整合资源,积极培植服务业名牌企业,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在全市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服务业企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重点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一批品牌知名高、竞争力强的服务龙头企业。
3、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各级政府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通过贴息、补贴等方式,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且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地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第三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第三产业社会化投资体系。结合株洲工业产业特色,加大对现代物流、信息、金融、咨询、广告、会展、信用、担保、科研等新型服务业的支持与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4、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提供服务的,它的规模和效率直接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要抓住株洲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机遇,适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契机,发挥产业和资源优势,促进现代制造业与和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信息和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成南车物流、芦淞服饰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普洛斯物流、铜塘湾港区等物流基地,打造面向全省、辐射中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是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加快推进云峰湖国际旅游度假区、荷塘月色、云阳山、东阳湖、酒仙湖、神农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重大旅游项目的深度开发,打造旅游发展品牌。加强宣传与推介,提升株洲旅游产品知名度与对接合作力度,继续打好“旅游升温战”。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产业。
三是着力发展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利用株洲工业大学和职教城的科研培训基础,以及湖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的科研水平,在工业设计、建筑景观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等文化创意领域培育现代服务业。
四是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加快芦淞市场群升级转型,使其成为品牌展示、精品销售、洽谈交易、商务服务、购物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街区。加快芦淞现代服饰物流中心建设,实现销售、仓储物流功能分区布局。加快建设荷塘商贸城,改造提升醴陵陶瓷、烟花市场,茶陵湘赣边贸市场。完善流通市场体系,提升株洲商贸竞争力。
5、 调整产业及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终端消费品。株洲是一座重工业城市,轻工业相对较弱。为适应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促进第三产业升级,要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培植发展终端消费产品。大力支持唐人神、千金药业、好棒美、福来喜鹅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切实增加有效供给,促动消费,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蔡冬文]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