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安全发展,努力促进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运行质量同步提升,并作为湖南省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迈向现代化的总体思路。本文就株洲市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1个指标在省内的对比,对株洲市“三量齐升”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浅见。
一、实现“三量齐升”的重要性
(一)实现“三量齐升”是“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必要途径。近年来,株洲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积极推进。但是,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等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形势放缓,市场主体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压力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实现“三量齐升”是促进经济总量扩大、经济结构优化、人均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必要途径。
(二)实现“三量齐升”是加快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有效路径。实现“三量齐升”要求既要总量提高,更要转型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经济增长,更要民生改善。“三量齐升”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与党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要求相一致、相吻合。“三量齐升”是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深刻表述,是加快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有效路径。
(三)实现“三量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谋划。“三量齐升”强调人均均量这个指标,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实质,提升了民生福祉,注重了民生事业,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三量齐升”既注重发展过程遵循客观规律,同时也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惠及全民,充分体现了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发展以民生为先的价值取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谋划。
二、省内“三量”指标对比分析
(一)经济总量对比。总量反映经济总体发展规模。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都低于长沙、衡阳、岳阳和常德,经济发展总量亟需提高。2012年,株洲市实现GDP1759.4亿元,低于长沙(6399.9亿元)、衡阳(1957.7亿元)、岳阳(2199.9亿元)和常德(2038.5亿元),居全省第5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达951.9亿元,低于长沙(3051.9亿元)和岳阳(1109.9亿元),居全省第3位;规模工业增加值767.7亿元,低于长沙(2310亿元)、岳阳(1122.8亿元)、常德(804.3亿元)、衡阳(803.9亿元)和郴州(832.7亿元),居全省第6位;第三产业增加值546.2亿元,低于长沙(2535.1亿元)、衡阳(685.3亿元)、岳阳(721.6亿元)和常德(727.6亿元),居全省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达1150.5亿元,低于长沙(3956.1亿元)和岳阳(1168.1亿元),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350.4亿元,低于长沙(1217.6亿元)和岳阳(368亿元),居全省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79.9亿元,低于长沙(2454.7亿元)、衡阳(642.6亿元)、岳阳(687.4亿元)和常德(638.8亿元),居全省第5位;进出口总额21.5亿美元,低于长沙(86.9亿美元)和郴州(27.8亿美元),居全省第3位;地方财政收入135.4亿元,低于长沙(486.4亿元)和衡阳(135.5亿元),居全省第3位。
(二)人均均量对比。均量反映平均发展水平。2012年,株洲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452元,低于长沙(89552元)和湘潭(46111元),居全省第3位;人均工业增加值24051元,低于长沙(42705元)和湘潭(25144元),居全省第3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13799 元,低于长沙(35473元)和湘潭(14606元),居全省第3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达29067元,低于长沙(55356 元)和湘潭(32142 元),居全省第3位;人均高新产业技术增加值为8853元,低于长沙(17038元)和湘潭(11887元),居全省第3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651元,低于长沙(34348元),居全省第2位;人均进出口总额543美元,低于长沙(1216 美元)、湘潭(741美元)和郴州(600美元),居全省第4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422元,低于长沙(6806 元),居全省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16元,低于长沙(30288元),居全省第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0972元,低于长沙(15763元)和湘潭(11316元),居全省第3位。
(三)运行质量对比。运行质量反映经济发展结构和效益。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上看:2012年,株洲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4.2%,低于长沙(68.1%),居全省第2位。从城乡收入比(该指标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越低越好)上看,2012年,株洲市城乡收入比为2.36:1,高于长沙(1.92 :1)、湘潭(2.08:1)和衡阳(2.01:1),居全省第4位。从单位GDP能耗上看:此指标为逆指标,越低越好。单位GDP能耗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还可以间接反映各项节能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效果。2012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为0.903吨标准煤/万元,高于长沙(0.601吨标准煤/万元)、常德(0.674吨标准煤/万元)和衡阳(0.825吨标准煤/万元)等市州,居全省第5位。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看:2012年株洲市这一比重为19.9%,低于湘潭(25.8%),居全省第2位。从存贷比上看,2012年,株洲市的存贷比为51.1%,低于长沙(96.8%)、湘潭(73.4%)和张家界(71.8%)等市州,居全省第7位。
三、“三量”指标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现代农业发展不够强。一是农业产业化规模较滞后。全市的中药、油料、果蔬、棉麻、茶叶等农产品加工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后劲不足。以油料加工为例,金禾舜、新盛农业、好恰油等重点企业在冷榨、挤压膨化、油脂精炼技术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不高。目前,株洲市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只有1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0.75:1,低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3至5:1的比值差距更大。三是龙头企业产值有待提高。虽然株洲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9家,但是大多数是规模以下的企业,除唐人神外,在粮食加工、中药加工、茶叶加工等领域,还没有一家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四是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较低。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总量、成员数量、合作层次等方面都普遍偏低,普遍体现出严重的缺人才、缺知识、缺技术、缺资金,缺扶持和缺组织的“六缺”状态,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举步艰难。
(二)工业发展缺乏后劲。株洲作为重工业发展基地,工业发展优势较好,规模工业增加值在2011年之前,一直保持全省第三位。近两年来,由于市内化工、冶金、采矿等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的限制性产业,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条件下,其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虽然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株洲最大的支柱型产业,但存在大产品小市场的问题,国家政策对其发展影响也较为明显;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原煤、铁矿石原矿、原煤、陶瓷、服装等工业产品主要以基础性原材料为主,附加值低,产品竞争力不强;规模工业占比较少,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0.7%,低于全省16.7个百分点,低于湘潭14.7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一是整体发展规模不大。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的大型企业仅4家,中型154家,大中型企业仅占第三产业法人企业数的1.04%,小型和微型企业接近99%;二是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较高。2012年,全市公共管理及社会组织、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三大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7%,非营利性行业在服务业中占比较高,制约了服务业整体营利水平;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2012年,全市交通运输业、商贸饮食服务业、非赢利性服务业等传统服务行业实现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55.3%,而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信息传输、科学研究、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为44.7%。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直接制约着全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降低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四)非公经济发展需加快。非公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株洲市非公经济发展存在规模不大,科研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一是企业发展规模不大。全市90%以上的中小企业属于非公经济,产值超过10亿元的只有4家,其中仅有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株洲旗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家上市公司。二是科技投入不足。全市1100余家非公规模工业中,只有185家企业有研发经费投入,投入100万元以上的93家,研发强度达3%以上的37家,分别只占有研发经费投入企业的50.3%和20%。三是经营资金困难。融资困难是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始终面临的难题,首先,中小企业通过证券融资希望渺茫;其次,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较谨慎,贷款额度比较小,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平均只有35.1%;最后,场外高息借款破坏了金融秩序,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并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五)园区经济发展需提高。一是园区工业发展需升级。2012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2.3%,低于长沙和湘潭15.3和0.29个百分点。在全省总量居前20位的产业园区中,株洲仅有高新区入围,而长沙有5个,郴州4个,岳阳3个,湘潭和衡阳各2个。二是园区要素支撑不给力。首先园区开发建设资金不足,融资能力不强,融资平台普遍规模偏小,县(市)的工业园区很难在四大商业银行融通资金;其次园区发展用地制约明显,部分园区的发展空间不足,如田心高科园的发展预留土地不足,再加上受到云龙示范区的规划限制,其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三是园区发展环境不够优。在政策环境上,全市园区发展主要靠政府主导,园区发展的自主权不够,部分政府相关部门对园区发展的服务不够;在配套环境上,全市园区基础设施及周边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各园区之间的产业联系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撑,同时市内园区中介服务机构,如金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律师事务所等,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园区发展需求。
四、力促“三量齐升”的对策建议
为力促“三量齐升”,株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农村规模化经营,以现代发展理念、组织形式、经营模式、装备技术和专业人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粮食、果蔬、禽畜等行业标志性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在全省率先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以“两型社会”为契机,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引领为载体,加快建设全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
三是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消费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四是助推非公经济快速发展。首先要健全服务体系,规范行政行为,为非公企业发展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社会化公共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其次要加强银企合作,有效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多渠道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最后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强品牌管理,研究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
五是大力提升园区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把园区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拓展城市空间,推动项目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基础设施等园区平台建设;积极促进园区转型提质,努力实现园区从单一工业园区向综合产业园区转变,从区域政策差别向注重产业政策差别转变,从政府开发为主向市场开发为主转变,从行政化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努力形成 “特色布局、全员招商、利益共享”的园区发展格局。
六是促进三驾马车协同拉动。首先要优化投资结构,拓宽资金渠道,实现从“数量”投资向“效益”投资方向转变;其次要全面激发城乡消费市场潜力,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从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多方面建立保持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最后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积极拓展境外贸易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并协助企业避免贸易壁垒的限制。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张海清]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