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金牌服饰生产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 时间: 2013-12-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2年,株洲市芦淞区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服饰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当年引导全区33家服装加工个体户转为企业法人。今年7月,区统计局组织对其中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立近一年来生产经营、政策落实、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服务等情况,采取召开小规模座谈会、入户拜访法人代表、电话调查(负责人在外地)等形式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

  一、服饰加工业发展现状

  据中商情报网统计分析,2013年一季度全国女装存货周转率同比下滑0.08次,库存同比上涨39.01%,上半年服装内销市场低迷,该网专家分析预测,下半年,随着经济回暖等,将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就全区服饰加工业而言,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竞争能力仍然偏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芦淞服饰与其他服装主产区差距仍然较大。从专业看,女装比不上杭州、广州,女裤比不上郑州,打底裤比不上武汉和西柳。从风格看,没有独立的思想个性,同质化竞争严重,而郑州、杭州、重庆、成都等地区,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均有其独立的风格,且有一批领军的品牌企业引领小企业发展。从印象看,给人的感觉为价格便宜、做工可以、千篇一律的低档产品集散地,只能满足低档消费人群需要。从效益看,单件产品利润仅5元钱左右,而成都等地的单件产品利润高达20元左右。

  生产规模有所收缩:一是产量普遍下降,今年上半年,服装产量较去年下降30-50%左右。二是亏损企业增加,产品退货率提高1-3倍,70-80%的企业亏损,只胡5-10%的企业赢利,其余企业处于保本经营状态(如果考虑自有厂房的出租收入、老板本人的人工成本,实际上也是亏损)。三是“淡季”时间延长,夏季季节性停产时间同比延长20-30天,目前只有已明确秋、冬季产品定位的企业才恢复生产,占企业总量的比重不到10%。四是部分企业转行经营,金牌企业中,有部分企业开始转行,映秀孜、梦依鸟等2家公司因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分别改行从事布料经营和休闲娱乐业。

  适应市场能力增强。针对目前困难,部分企业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一是改变发展策略,“稳重型”人士减缓品牌培育步伐,延长创业周期,由3-5年改为5-8年,先挺过当前“寒冬”,先保生存,再求发展;“坚强型”人士则坚持品牌战略,加大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推广投入,谋求逆势发展。二是积极降低成本,如由从本地购进原材料改为到广州等地购进。三是拓宽销售渠道,大多数金牌企业已引进人才或通过“托管”等开展电子商务,在淘宝、天猫等开设网店。四是围绕市场热点、自身优势开发新产品,如由牛仔服改做针织裤、打底裤、制服等。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发展观念相对落后

  目前本地服饰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管理经验不足,发展观念相对落后,缺少企业发展和品牌运营远景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行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1.企业发展观念落后。多数企业老板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做大做强的发展观念,自主参加专业讲座,到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企业管理经验的意愿不强,难以紧跟服饰产业发展潮流。

  2.缺乏沟通交流平台。政府没有专门部门牵头开展服饰企业服务,行业内没有强有力的“协会”组织,企业难以抱团发展,与政府交流互动。如金牌服饰政策实施期间,在公司注册期间政府与企业联系服务较多,后期在政策解读、企业管理和发展辅导等方面还有欠缺。

  3.地域特色宣传较少。地理商标宣传缺位,未有效策划、组织辖区企业到国家、省级媒体集中宣传株洲服装、芦淞女裤等地理商标;对省级著名商标、中国成长型品牌企业宣传不够;产品吊牌不敢标注株洲(芦淞)。集中展示效果欠佳,欧洲城的本土品牌展示区宣传效果不明显,外地品牌混杂其中,物业管理费高达每月20元/平方米。

  (二)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现有的本土品牌中,缺少让业界承认、消费者认同的知名品牌,生产的产品不能紧跟时尚潮流,处于仿造跟风阶段,在业界缺少发言权,造成产品生产盲目跟风,企业间为争夺逐渐缩小的低端市场形成恶性竞争。

  1.没有良好的市场环境。目前芦淞服饰加工行业出现一种怪圈,产品质量高的服装竞争不过产品质量低的服装,注重质量和品牌的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壮大。主要是产品质量低的企业没有投入研发费用、布辅料较差、不需配备专门质检人员,成本大约低7元/件,在市场竞争中有价格优势,容易得到外地购货商的青睐,从而对产品质量高的服装加工企业形成挤出效应。

  2.没有突出扶持重点。金牌服饰生产企业扶持面太宽,企业规模、“做大”意识参差不齐,政府扶持资源有限,真正想“做大”的企业感觉扶持力度还不够,在现有政策条件下,难以做大做强。

  3.没有形成鲶鱼效应。本土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没有行业标杆,找不到学习目标,处于盲目发展状态,服饰城还未引入知名企业来和本土企业竞争,形成鲶鱼效应。

  (三)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芦淞服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孕育出不少全国性成长品牌,寻求做大做强的企业家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生产链整体水平较低,营销方式相对落后,打造品牌举步维艰。

  一是洗水企业无法满足需求。本土洗水企业规模小,同等价格下,质量远低于广州洗水企业,而且不能一次性满足生产企业样品试制时间、质量需求,延误商机,个别企业甚至还为仿版者提供拍照取样的便利,谋取“不当”利益。

  二是布辅料市场缺少大户。布辅市场内由广州等地大布行开设的直销店较少(曾经有个别大布行在我区设立直销店,但被税务稽查后无奈退出),单件面料价格比从广州进货贵2元左右,抬高了生产成本。

  三是缺乏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企业由于规模小,无力自主设立研发设计、品牌运营推广、企业管理和员工培训部门,而本地缺少此类专业机构提供配套服务,企业想做大却无从下手,而外地机构由于没有接“地气”,容易偏离方向。

  四是缺少市场开拓人才。在目前形势下,企业普遍想开展电子商务,降低营销成本;开拓外贸订单,化解“淡季”产能过剩;但本土还没有成熟的代理服务机构,相关人才引进难度较大、稳定性较低。

  五是缺乏金融产品支持。企业目前“做大”最直接的困难集中在供地和资金上,培育一个知名品牌至少需要上千万元的投入,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按金融机构现行贷款审核条件无法获得大额贷款,而通过小贷、担保公司融资,利息过高,企业无力承担。

  三、下阶段扶持建议

  (一)树立典范,带动服饰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是引入“外援”,制定优惠政策,通过代理商引进国内1-2家知名企业到我区设立二级法人,为本地企业提供学习、观摩机会,逐步形成“芦淞”风格,提振芦淞服饰名气。二是打造“标杆”,重点扶持3-5家有实力、有决心、有规划的本土品牌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本土企业的标杆,带领其他企业升级发展。

  (二)强力推介,引导本土品牌向更广市场发展。一是搭建平台,组建品牌企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标准,促进政银企校间沟通、交流和合作,抱团克服发展困难,坚持向品牌化发展。二是组织拥有“中国成长型品牌”和省著名商标的企业,集体进行宣传推广,扩大本土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本地人购买芦淞品牌,如在火车站、公交站等公共场所设置本土知名品牌宣传栏。三是引入品牌运营推广机构,与本土品牌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四是完善欧洲城市场的本土品牌展示区,开辟品牌集中店、精品店专区。

  (三)延长曲线,推动配套产业向更快速度发展。推广产学一体化培训模式,鼓励部分服饰企业转型开办服饰职工技术学校,进行产学一体化培训,专门为服饰企业培训急需的熟练技工。提升产品设计研发水平,鼓励企业与广州等地的大型研发机构合作,集中开展研发设计、品牌培育。优化产业发展配套条件。通过给予税收、市场准入等政策优惠,引入知名布行、辅料公司在芦淞设立直销店,引进几家高质量的洗水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拓展销售渠道。加快电商服务平台、出口促进平台建设进度,引导、扶持部分企业开辟出口渠道和电商营销模式,提高市场份额。

  (四)创优服务,促进本土企业向更深层次发展。一是创优部门服务,明确牵头部门,定期组织部门服务联席会议,综合汇总各类服务资源,统一由牵头部门组织进行走访,改变“多头”服务现象,集中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构建平台服务,加快服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年内初步成型,集中为企业提供政务民生、人才培训和引进、融资、品牌运营推广、研发设计、面辅料采样、产品质量认证、电子商务、出口订单开拓等服务。三是破解要素制约,由新芦淞产业集团向有实力的本土品牌企业专项提供标准厂房租赁、建设用地、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难题。

[供稿:芦淞区统计局 谢军]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