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株洲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随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加剧.因此,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实现株洲经济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经济发展状况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以来,在国家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作用下,株洲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速度稳步提升。从1979年至2012年的34年间,株洲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0.7%,比同期全国及全省平均增幅分别高0.9和0.7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平均增长5.4%,二产业平均增长11.7%,三产业平均增长12.6%。从各个时期的表现情况看,基本呈稳步提升运行格局,“六五”和“七五”时期,是改革转型初期,各项政策都在探索检验之中,再加之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所以,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且波动也比较明显。10年平均增速为7.2%,其中“六五”和“七五”分别为8.2%和6.1%,多数年份增速在8%以下,最高增速为1981年的10%。从“八五”开始,全市经济进入了加速提升并稳步发展阶段,期间虽然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严重考验,但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有力化解下,经济依然保持在快速通道运行。1991 -2012年,株洲经济平均增速达到12.4%,其中只有4年增幅未达2位数。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不仅发展最快而且比较稳定,平均增幅达14.1%,最低增速也达12.3%。
(二)总量加速扩大。1978年株洲地区生产总值(GDP)只有13.49亿元, 2012年达到1761.32亿元,是1978年的130.5倍。其中,经过16年的时间至1994年才突破100亿元,而从100亿元上升至200亿元只用了近3年时间,到400亿元用了8年时间,到800亿元用了近4年时间,2009年跨入了1000亿元行列。从1995年到2012年,18年时间全市经济总量翻了4番,特别是从2004年总量达到400亿元之后,都只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实现了总量翻番,可见,经济总量加速扩大态势非常明显。从三次产业情况看,2012年一产业增加值144.68亿元,二产业1062.82亿元,三产业553.82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31.8倍、157.5倍和251.9倍。
(三)结构变化明显。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978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3.7:50:16.3,呈“二一三”结构特征。1991年三产业比重上升至26.2%,比一产业仅低0.3个百分点,1992年大幅超越一产业,并从此实现了株洲产业结构的第二次大转变,由“二一三”型变成了“二三一”型,当年三次产业比重为23.8:48.8:27.4,三产业比重超一产业3.6个百分点,至2012年,株洲三次产业结构仍然保持“二三一”的特征,但比重又明显变了,一产业比重已不到2位数,比1992年下降了15.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1.5和4.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变为8.2:60.3:31.5。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个数达231家,比2000年增加了10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126.43亿元,增加值350.41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3.3倍和14.2倍,年均分别增加24.1%和24.7%;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9%,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四)园区迅速壮大。自1992年株洲成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园区经济在株洲迅速得到发展和壮大。至2012年,株洲已拥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0个,其中国家级园区3个,分布于9个县市区。2012年全市园区实现技工贸收入1501.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62.0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8.7%,实现利润总额6亿元,上交税金5.47亿元,园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948.09亿元,占园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5.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1.18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34.9%。
二、运行质量状况
(一)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加。2012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13.82亿元,是1978年的94倍,平均每年增加6.22亿元,年均增幅为14.3%。特别是“十五”以来财政收入增幅均呈现大幅提速的格局,年均增长率达22.1%,比1979年至1995的平均增速高10.8个百分点,也高出同期GDP现价增幅5.7个百分点,12个年份中只有2001年和2003年2年增幅在20%以下,最高增幅达33.9%。
从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株洲财政平均收入率(即财政总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呈梯形发展态势,“六五”和“十二五”前2年的水平几乎一致,分别为11.8%和11.7%,且处于改革开放至目前的最高水平;“九五”和“十五”的水平也几乎一致,分别为7.7%和7.8%,处于该时期的最低水平;“七五”和“八五”基本处于“六五”和“九五”的连线上,而“十一五”处在“十五”和“十二五”前2年的连线上。财政边际收入率(即新增财政收入占新增GDP的比重)和财政收入弹性(即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名义增长率的比率)除“九五”时期两者都出现一定的回落外,其他各个时期基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十五”以来,回升力度都非常明显,财政边际收入率“十五”比“九五”回升了5个百分点,至“十二五”前2年已达到17.1%,比“六五”高出了10.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弹性从“十五”开始超过1,为1.3327,至“十二五”前2年已达1.587,比“六五”高1.106。上述情况说明,自“十五”时期以来,株洲财政收入的增长能力大幅提高,且明显超过名义GDP的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改善,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二)企业效益不断提升。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85.52亿元,是2005年的6.4倍,实现利税总额178.19亿元,是2005年的5.84倍,年均增幅分别达30.4%和28.7%,规模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4万元/人,是2005年的3.19倍,平均每年提高18%,若把规模工业标准提高的因素考虑进来(2011年开始规模工业标准由原来的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提高到2000万元以上),则上述效益指标提升幅度更大。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2.2%,比2005年提高122.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14.6%、122.4%、4.4%,比2005年分别提高6.1、15.7、0.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2次,比2005年加快1.6次,而资产负债率只有50.6%,比2005年降低了11.5个百分点。
(三)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攀升。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16元,是1978年的60.7倍,年均增长12.8%;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更为明显,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972元,是1978年的110.8倍,年均增幅达14.9%,比城镇居民高2.1个百分点。二是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810元,是1978年的41.5倍,年均增长11.6%,其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5.7%下降至2012年的35.1%,下降了2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656元,是1978年的43.6倍,年均增长11.7%,与城镇居民基本相当,其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78.6%降至2012年的39.7%,下降了38.9个百分点,比城镇居民下降幅度高18.3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快,虽然食品消费支出仍是当前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中的主要支出,但目前两者的差距已明显缩小,由1978年相差22.9个百分点缩小至目前的4.6个百分点。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明显改善。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41.62平方米和58.7平方米,比1980年分别增加35.28和35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拥有商品房比重达40%,除商品房外的其他形式私有房比重占54.5%。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中,过去拥有“老三件”—单车、手表、缝纫机就是富有的表现,而如今的“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也早已成为居民生活必需品,上世纪90年代在城镇居民家庭中普及率就达到甚至超过了100%,如今取而代之的则是价值更高的“新三件”—电脑、汽车和商品房。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还只有10%,家用汽车是空白,2012年城镇居民家用电脑与汽车普及则分别达到了67.1%和12.1%,农村居民分别为21%和5%。
(四)资源效率明显提高。首先,从人力资源生产效率情况看,2012年全市人均GDP为45235元,是1978年的96.45倍,平均每年增加14.4%,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年平均增加9.6%;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74556元,是1978年的72.5倍,年平均提高13.4%,其中: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6943元、149693元、69358元,分别是1978年的37.65倍、45.03倍和31.54倍,一产业生产效率最低,三产业生产效率提升最慢,二产业不仅生产效率最高,提升幅度也最大,是目前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源;2012年全市人均财政收入5491元,是1978年的69.5倍,年均增加13.3%。其次,从土地资源产出效益情况看,2012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为1566万元,是1978年的130.5倍,平均每年提高15.4%;农业每亩产出效益为2711元,比2000年增加1677元;2011年单位面积(按每亩计算)工业产出(增加值)为56.7万元,比2007年增加32.09万元,平均每年提高23.2%。第三,从能源消耗产出效益情况看,2012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9吨标准煤,比2005年减少0.72吨,幅度为44.4%,年均下降8.1%,其中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57吨标准煤,比2005年减少3.62吨,幅度达86.4%,年均下降24.8%。可见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大幅提升。
(五)社会财富加速积累。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581.9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939.35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756.23倍和1769.36倍,平均每年分别增加21.5%和24.6%。
三、主要问题表现
改革开放促进了株洲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升了株洲的综合实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横向比较差距非常明显。
(一)产业结构矛盾较突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虽然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但仍不协调,二产业比重过大,三产业比重过低,不仅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无法相提并论,而且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一产业比重都在2%以下,二产业的比重多数在30%以下,三产业基本上在70%以上。2003年株洲三产业比重达到有史以来的峰值38.3%,从2004年开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产业比重加速回升,三产业比重便逐步回落,至2012年整体回落了6.8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3.1和7.5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州中只略高于娄底,与全国各省的平均水平相比,也仅比河南省高0.6个百分点,离全面小康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一是轻重工业比重严重失调。由于历史性原因,株洲建市之初就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轻工产品的发展非常迅速,内陆城市基本上是节节败退,保存下来的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株洲轻工系统原有的几十家轻工生产企业目前差不多消失殆尽,因此重工业的比重一直很高。1978年全市轻重工业之比为23.6:76.4,2012年规模工业中重工业比重仍达72.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二是传统的“两高一资”型企业比重高。据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有一半以上的工业企业属于“两高一资”型企业,其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同时,株洲工业存在终端产品少,基础原材料产品多,受国家政策影响大等弊端,化工、冶金、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等都是基础材料及配套产品,化工、冶金还属于高污染、高能耗的限制性行业。六大支柱产业中有一半是“两高一资”型,最大的支柱行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也面临产品大而单一,市场局限性较大的问题;三是规模工业发展壮大力度不够,比重相对偏低。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6.3%,在全省处中下水平位置,总量由2005年的少于长沙、岳阳、常德变为目前的依次少于长沙、岳阳、郴州、常德、衡阳;三是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发展不协调。2012年株洲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在三产业中的占比分别为17.9%和29.2%,两者相差11.3个百分点,与全省各市州相比,前者比重居第10位左右,后者居第5位左右,两者比重比较接近的都是近年来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地方,如长沙、湘潭、衡阳、岳阳、常德、郴州等,而非营利性服务业比重达30%以上的基本上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那些地方。
(二)经济运行质量不够优。一是财政增收的质量不断下降。尽管“十五”以来株洲财政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增长的质量总体呈逐步下降态势,1995年全市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9.3%,2012年则只有70.1%,总体回落19.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从分时期的平均水平看,“九五”至“十二五”前2年依次为85.2%、84.7%、75.9%、70.1%,逐期下降非常明显。同时,根据税务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市完成税收收入157.8亿元,是1995年的9.7倍,年均增长14.3%,比同期GDP名义增幅低0.4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经济效益横向比较差距大。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税总额居全省第6位,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值利税率、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相差5.41、1.28、1.98个百分点和1.54元、80376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在全省仅高于张家界、永州和湘西。三是能耗产出效益不高。虽然近年来株洲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工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益仍然不高,2012年全市单位GDP能源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071吨标煤,居全省第5位。
(三)整体配套能力不够强。一是现代物流业欠发达。也许是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供需双方认识难以统一的缘故,至今株洲物流业的发展仍主要体现在传统单一功能的运输或仓储服务上,而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代理、加工配送及信息管理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明显不足,没有形成一家有相对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即便是传统方式的物流服务,株洲的交通枢纽优势也没有得到体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这种优势也逐步失去。2012年株洲物流业占GDP的比重只有6.6%,比2005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在全省居第10左右位置;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保持生产的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包括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和涉农服务业。2012年株洲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15.3%下降至11.9%,下降了3.4个百分点,在全省的位置跟物流业基本一致;三是产业集群效应不高。株洲工业产品多数产业链较短,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紧密度不高、协作性不强,彼此比较独立,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因此,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据2012年投入产出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工业企业生产所需的材料及配套产品,省外购进(包括进口)比重高达72.8%,比2007年提高26.6个百分点,说明株洲工业生产对外依赖性很强,而且依赖程度比过去更高。虽然在产业发展规划上株洲“十二五”提出了打造包括轨道交通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航空技术装备、服装加工和陶瓷产业在内的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的构想,但目前离目标相距很远,2012年五大产业合计产值还不到1000亿元,最大也是株洲技术含量最高的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也只541.3亿元。
(四)园区经济质量不够高。株洲目前虽然拥有10个工业园区,但园区内的企业质量不高,除位于市区的园区(包括3个国家级园区和1个省级园区)企业技术含量较高外,各县市园区企业多数是承接产业转移而来,技术含量普遍较低。2012年3个国家级园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5.1%,比全市园区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 ,而各县市5个省级园区中,这一比重最高的也只有35.6%,最低的仅6.4%,平均2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4.68亿元,只占全市全部园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9%,所以,各县市园区经济发展后劲并不乐观。
四、产业转型升级对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的以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突破口的改革浪潮,推动了全国各地经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经济将进入以转型、升级、提质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高潮,实现经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转变,是各地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期。株洲能否快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能否成功打造株洲经济发展升级版,促进株洲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至关重要。结合株洲现行的产业结构及发展状况看,“一稳二提三快”,即稳定一产业的发展、提高二产业的质量、加快三产业的发展是株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确保农业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株洲农业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改变了农村面貌。但时至今日,随着改革领域的广泛推进,以各家各户为主体的分散经营模式又面临着挑战,一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大量土地闲置,二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和生产条件不利于现代技术水平的应用,无法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走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实现对土地、资本、人员、技术等生产诸要素的重组优化集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规模效应,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土地流转制度的实行,也决定了农业生产必然走这条道路,当前各地实行的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可以说是这种生产方式的雏形。
(二)以园区为平台,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高株洲经济运行质量。园区是一个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集聚地,株洲正式批复成立的工业园区已达10个,遍布每个县市区,第11个工业园区—“株洲循环经济工业园”也即将诞生,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园区产业特色不突出、技术含量低,质量不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园区平台,助推株洲产业转型升级很关键。“十一五”以来,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株洲在这方面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关停污染企业上百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近百家,淘汰落后生产线百余条,否决不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00多个,限期治理项目近200个,节能降耗减排超目标完成任务,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有了现有经验和基础,下一步重点是要突出产业发展特色,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加大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大创新驱动的力度,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份量。同时,要逐步整合园区产业,发展特色园区,努力提高入园企业的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不能只搞简单的搬迁,必须考虑长远的发展和利益,从不断提高株洲经济运行质量出发,实现株洲经济从高碳到低碳、从黑色到绿色、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三)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目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推动三产业加快发展。三产业是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既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劳动效率的需要,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当前,株洲三产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特别是生产性服务和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更为明显,其占GDP的比重都不及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为此,必须抓住时机,把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融合,加大对物流、信息、金融、商务、科研等的支持与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各类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优势力量,加强研发与创新;以工业文化圈、炎帝文化圈和陶瓷文化圈为纽带,以“神农城”、“职教城”、“华强城”、“湘江风光带”等为载体,加快区域性现代文化中心的建设,由此带动旅游、消费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李春荣]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