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

来源: 时间: 2014-01-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围绕“三个提升”的总体要求,紧扣“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工作主题,以加快转型升级为总战略,千方百计抓项目,想方设法稳增长,倾尽全力保民生,在各种挑战中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破浪前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转型发展、稳中有进”的态势,体现“三转三进”的特点。

  一、“三转三进”的特点

  “三转”主要体现为:

  (一)增长方式正在转变。一是民营经济成为投资主体。在国家银根趋紧、投资刺激政策淡出的情况下,2013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5亿元,同比仍保持30.8%的增幅,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013年民间投资1021亿元,同比增长28.8%,占全部投资比重达67.8%。二是居民消费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亿元,同比增长13.9%,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基础性作用。居民消费支出占全社会消费支出的比重达81.3%,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增幅高于政府消费支出7.2个百分点。三是民营出口比重明显提升。2013年,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18.1亿美元,增长49.6%,高于全市进出口增幅30.2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的70.4%,高于去年同期5.2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正在转优。近年来,全市加快以单纯的经济总量型向发展内涵的优质型的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逐步转变。一是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013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1.9%,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09亿元,同比增长18.5%,高于规模工业增幅5.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三是非公经济比重提高。2013年,规模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24亿元,同比增长13.2%,高于规模工业增幅0.6个百分点,非公制经济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

  (三)宜居环境正在转好。“两型”社会建设强力推进,生态宜居特征明显。一是能耗排放持续下降。2013年,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化学需氧量、氮氨等主要污染物同比削减7.19%、16.46%、1.23%和1.5%。二是空气水质保持良好。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59%,分别高于长沙、湘潭5个百分点,优良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已发布AQI指数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国家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三是绿色搬迁抓紧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片区关停、淘汰、搬迁污染企业及生产线81家,推广清洁能源及企业生产审核45家,落实节能减排项目50个,拆除废旧烟囱83根。四是生态环境继续好转。云龙示范区入选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成为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城区。

  “三进”主要体现为:

  (一)宏观经济稳中有进。一是从生产总值增幅来看。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48亿元,同比增长10.5%。与一季度的10.4%、上半年的10.2%,前三季度的10.4%比较,生产总值增幅波动在0.3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波动上行的趋势。与前些年高速增长时期比较,中速运行特征明显。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全市经济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实属不易。二是从工业增加值增幅来看。2013年,全市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886亿元,同比增长12.6%,与一季度的12.5%、上半年的12%,前三季度的12.4%比较,增长平稳。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和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70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4.4%,同比增长12.4%。三是从就业形势看。2013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44万人,增长5%。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9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3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四是从银行信贷来看。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938亿元,同比增长15.5%。全市存贷比为50.9%。全市个人消费贷款191亿元,增长32.1%,增幅高于各项贷款16.6个百分点。

  (二)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一是项目个数明显增加。2013年,全市施工项目2858个,同比增长21.2%,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个数2150个,同比增长21.1%,完成投资额953亿元,增长39.1%,本年投产项目达1916个,同比增加328个。二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56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14亿元,为年计划的105%。其中:产业类项目116个,完成投资232亿元,为年计划的103%;基础设施类项目91个,完成投资206亿元,为年计划的105%;民生类项目49个,完成投资76亿元,为年计划的111%。三是千亿产业投资快速增长。轨道交通装备业、汽车及零部件业、航空装备业、纺织服饰业和陶瓷业等五大千亿产业实现投资243亿元,增长47.3%,增幅高于投资16.5个百分点。其中:轨道交通装备业实现投资65亿元,增长45.3%;航空装备业实现投资29亿元,增长129%;陶瓷业实现投资104亿元,增长78.1%。

  (三)民生经济改善有进。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3年,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98元,分别增长10.6%和13%,增幅高于生产总值0.1和2.5个百分点。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080亿元,同比增加13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为2.8万元,增长16%。二是为民办实事任务全面完成。2013年,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44项59个考核指标全面完成或超过全年任务。民生工程投资93.5亿元,同比增长114.5%,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67.3个百分点。三是民生支出进一步得到保障。2013年,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为169亿元,同比增长5.1%,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5.7%。四是市场物价得到控制。201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7%,涨幅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上涨0.7个、0.4个百分点,波动不大。

  二、当前全市经济的主要问题

  通过统计数据观察,我们认为当前全市经济运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转型任务重。一是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滞后。1-9月,全市三产业增幅居全省第13位,增幅仅高于张家界4.6个百分点,与最高的娄底相差3.1个百分点,也低于全省11.6%的平均水平。全市商贸饮食等传统服务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5.3%,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仅为44.7%,低于全省56.7%的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61.9%的平均水平17.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等非营利性服务业占三产业比重高达30%,影响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全市第三产业增长乏力。二是工业重化比重依然较大。全市轻重工业比例为26.9:73.1。重工业产品两头在外,原材料基本从市外调入,容易受到能源供应以及市场变化制约。特别是“两高一资”企业比重较重,有色冶炼、化工、火力发电、建材和非金属制品业等为主导的重化工业比例超过70%;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0.17和0.07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46.8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仅为25.9%,低于湘潭市5.4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推进还不快。2012年全市农户69.44万户,但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不到全市农户总数的3%。目前,虽然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89家,但是大多数是规模以下的企业,除唐人神产值过100亿元(包括外地分公司)外,在粮食加工、中药加工、茶叶加工等领域,还没有一家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97∶1,远低于“十一五”末1.7∶1的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只有1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

  (二)园区经济弱。一是层级还不高,新增企业不多。全市仅有1家国家级高新园区,长沙有3家,湘潭有2家。目前全市园区实际驻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0余家(除去挂靠园区企业),年产值1100亿左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40%,远低于长沙近60%的比例,比湘潭也低10个百分点以上。2013年全市园区新增投产规模企业14家,新增增加值不到1.5亿元,拉动生产总值增长不到1个百分点。二是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进度不快。目前,全市还没有千亿规模支柱产业,全市最大的支柱产业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不到200亿元。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过百亿产业仅轨道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3个,企业户均规模分别为3.4亿元、0.5亿元和0.5亿元。作为优势产业之一的纺织服饰业,2013年增加值为18.1亿元,企业户均规模不到2700万元,发展潜力还很大。三是总体实力还不强。2012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2.3%,低于长沙和湘潭15.3和0.3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0.7%,低于长沙和湘潭10个百分点以上。在全省总量居前20位的产业园区中,株洲仅有高新区入围,而长沙有5个,郴州4个,岳阳3个,湘潭和衡阳各2个。全省园区民营企业100强名单中,株洲只有3家企业上榜,而长沙有46家企业榜上有名。

  三、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升级经营业态,做足企业。一是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企业调整经营业态。要通过“个改企、小升规”工作,积极调整经营者结构。2013年全市小升规工业企业141家,平均每个县区不到15家。二是要努力创造全民创业的条件,全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确立民营经济领跑区域经济战略,致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壮大,着力增强经济组织发展活力。三是要促进个体经济做大做强,促推经济发展升级。要充分挖掘现有潜力,提高全市经济质量,增加经济总量,在税收政策、资源利用、社会保障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上,给予非公企业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同等待遇。

  (二)升级服务方式,做大产业。一是要由抓企业(项目)为抓产业发展。由一名市级领导挂帅组成产业发展协调团队,从产业规划布局、项目建设、企业投产、协调服务等全程跟踪,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二是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要改变过去那种片面追求扶持单个企业的做法,要注重整个产业规划发展,提升整个产业发展质量,做大做强产业,形成多点支撑格局。

  (三)升级招商理念,做强园区。一是要注重招商效果。园区招商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招到什么是什么,要改变以往那种急于招到项目的状况到招真商、招好商;要由项目招商改为产业招商,招大引强。二是要注重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中发展。园区不仅仅是企业的集中区,更要成为产业的集聚区,要围绕产业来集聚企业,形成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三是要注重打造园区品牌。园区必须从整体上布局规划,措施上通盘考虑,工作上全程安排,要从项目选定、基地布局、企业建设、产品研发、市场开发等全程谋划。要从财政支持、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支持。要做到环境优、服务好,要让投资商一看就有投资落地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