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株洲市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增长

来源: 时间: 2014-03-0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3年,株洲市积极推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克服自然灾害、动物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增长。据测算,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1亿元,同比增长2.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4.7亿元,增长2.9%,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三。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种植业生产稳定。一是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2013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97.8万亩,比上年增长2.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2.7万亩,同比增长1.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5.1万亩,同比增长2.8%。粮经种植比例由66.7:33.3调整到65.7:34.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旱粮丰收。全市旱粮6.6万吨,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玉米2.6万吨,增长14.7%;豆类1.7万吨,增长5.3%;薯类2.2万吨,增长12.6%。三是蔬菜生产平稳增长。市财政继续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7000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全市蔬菜播种面积97.6万亩,增长2.2%;总产量246.8万吨,增长6%。四是其他经济作物保持较快增长。油菜籽产量4.6万吨,增长36.8%;烟叶产量0.8万吨,增长30%;水果产量27.1万吨,增长11.6%;茶叶产量0.2万吨,增长8.4%。

  2、养殖业稳步发展。一是生猪养殖小幅增长,规模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3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到三季度才止跌回升,影响了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全年生猪养殖小幅增长。全市共出栏生猪439.7万头,同比增长0.4%;猪肉产量30.4万吨,增长0.4%。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1537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场913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8%。二是草食动物养殖稳步上升。受牛肉、羊肉价格上涨的带动,牛、羊生产均保持增长。全市出栏肉用牛6.9万头,增长3%;出栏肉用羊54万只,增长4%。三是家禽养殖同比下降。受禽流感影响,全市年出笼家禽2086.2万只,比上年减少19万只,减少0.9%;其中活鸡1478.4万只,减少5.1%。四是渔业生产增幅较大。全市水产品总产量8.5万吨,比上年增长7.9%。其中,淡水产品捕捞产量0.4万吨,增长32.4%;淡水产品养殖产量8.1万吨,增长6.8%。水产品养殖面积27.8万亩,增长10.7%。

  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8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居全省第二。近年来,农民打工收入增长较快,目前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农民从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所得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4、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750家,实现加工业总产值252.1亿元,同比增长14%。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基地面积413.2万亩,带动农户42万户。2013年,我市大力实施“8151”农业品牌提升工程,新增省著名商标、市级以上品牌53个,目前共计达到281个。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15万人次,实现经营总收入6.12亿元,增长22.1%。休闲农业建立基地面积8万亩,带动农户8.7万户。

  5、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一是土地流转进一步完善。全市耕地流转率达到3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23家,家庭农场877家。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3家,筹建农商行5家,推进银企合作,搭建中小企业及“三农”银企对接项目服务平台。农村“两会一部”兑付工作全面完成。土地承包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抵押贷款新机制正在“试水”探索。

  6、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面貌日益改观。一是水利电力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全市投入资金10.5亿元,建设各类水利工程3万余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89座,整治河道堤防51公里,解决了1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湘江株洲城区段河道全面实行“禁采禁卸”,“节水型”社会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705个,涉及行政村567个。二是示范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实施“311”工程,重点打造了云田、松西子、仙庾三个新农村综合示范区,山垅村等10个省级为民办实事示范村,“五色九郎”等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九郎山获批全市城区第一个省级森林公园,茶陵县、荷塘区获评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区。三是生态建设继续加强。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启动绿色株洲建设,完成造林绿化23.2万亩,建成市级绿色村庄452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8%。云龙示范区获批国家重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污水设施建设近30处,新建沼气池4454口,100%的乡镇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逐步退出人口密集区。攸县、茶陵县城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

  2013年株洲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增速比2012年回落了1个百分点,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干旱影响。2013年,株洲市遭遇了50年难遇的干旱,中稻和晚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全年粮食减产3.2万吨,减产1.8%。二是受禽流感影响。2013年上半年,禽流感疫情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株洲市虽然未发生疫情,但家禽养殖受到影响,全市出笼家禽比上年下降0.9%。三是受生猪价格波动影响。2013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影响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全年生猪出栏增幅仅0.4%,增幅比上年低了2.1个百分点。

  此外,农业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乏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以及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在坚持稳定农业基本政策基础上,探索适合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模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刘凌燕]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