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株洲经济平稳有进 压力续存

来源: 时间: 2014-06-3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1-5月,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大力推进“四大攻坚战”,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改革创新年、环境优化年活动,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研究下,攻坚克难,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市经济总体上呈现平稳有进,转型发展的运行态势,处于合理区间之内,筑底修复特征较为明显,后期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之中

  1、产业经济平稳增长

  (1)规模工业较快增长。1-5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60.7亿元,同比增长12.1%,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从产业类型看,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陶瓷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3%,较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分别完成增加值67.6亿元、57.2亿元、25.6亿元、40.1亿元和23.3亿元,分别增长12.5%、13.2%、26.2%、9.3%和8.3%。汽车零部件增加值10.8亿元,增长19.8%,占比3%。从企业类型看,全市大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4.1亿元,增长9.3%;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6.4亿元,增长9.4%;小微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0.3亿元,增长16.8%。

  (2)建筑业平稳增长。据测算,1-5月,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1.8亿元,增长10.5%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4%,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2、经济动力稳定有劲

  (1)投资增幅有所回升。1-5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1.5亿元,增长22.6%,较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较1-4月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8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完成287.4亿元,增长22.4%,其中工业完成投资282.9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完成230.3亿元,增长20.4%。从基础设施投资看,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6亿元,增长8%;全市施工项目个数1472个,增长15.5%;本年度新开工项目1096个,增长22%。

  (2)消费市场较为活跃。1-5月,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2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与一季度持平,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商品零售额21.7亿元,增长14%;零售业商品零售额220.4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9%,增长13.5%;住宿业收入3.8亿元,增长15.2%;餐饮业收入26.3亿元,增长7.6%。按经销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4.9亿元,增1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3亿元,增长13.4%。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分,吃类、穿类、用类和烧类商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4.4亿元、7.7亿元、50.4亿元和37.6亿元,分别增长31.4%、16.8%、17.4%和22%。

  3、区域经济统筹发展

  1-5月,城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9.9亿元,增长11.9%;县域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90.8亿元,增长12.4%,增幅高于城区0.5个百分点。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21.2%;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9.5亿元,增长24.3%,增幅高于城区3.1个百分点。城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6亿元,增长12.9%;县域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亿元,增长13.1%,增幅高于城区0.2个百分点。城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36.8亿元,增长7.1%,增幅高于县域5.3个百分点;县域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36.3亿元,增长1.8%。

  4、市场要素保障有力

  (1)金融信贷。1-5月,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965.7亿元,增长15.7%,较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1155.6亿元,增长11.7%。各项贷款余额1042.5亿元,增长14.9%,较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总额667.4亿元,增长20%;短期贷款余额357.4亿元,增长8.4%。全市存贷比为53%,,较一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

  (2)货运周转。1-5月,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76.8亿吨公里,增长3.7%。公路客运周转量28.2亿人公里,增长13%。水路运输总周转量11.1亿吨公里,增长1.1倍。

  (3)电力消费。1-5月,全市全社会电力消费量45.3亿千瓦小时,增长3.4%;工业用电28.1亿千瓦时,增长6.9%。

  (二)经济结构在加快调整之中

  1、从产业内部结构看,高新产业增长较快。一是小微型工业企业占比不断提高。1-5月,全市小微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0.3亿元,增长16.8%,高于规模工业增幅4.7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8.9%,较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二是新兴产业增长较快。全市航空装备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及食品和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40.5%、26.2%和18.3%,高于规模工业增幅28.4个百分点、14.1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三是高加工度行业较快增长。全市高加工度行业增加值为164.8亿元,增长12.6%,较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2、从投资内部结构看,民营投资占比提高。一是民营投资占比不断提高。1-5月,全市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别完成投资166.9亿元和364.6亿元,分别增长22.6%和22.6%,其中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占总投资的68.6%,较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二是民生类投资不断加大。1-5月,全市水利、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分别完成投资2.7亿元、70.7亿元和6.4亿元,增长103.3%、25.9%和49.7%。

  3、从节能降耗看,能耗水平继续下降。1-5月,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71.9万吨标准煤,增长1.8%,较一季度下降3.1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9.2%。

  (三)民生民利在继续改善之中

  1、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全市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5%,高于生产总值增幅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5%。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1.6个百分点。

  2、民生类财政支出不断加大。1-5月,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为18.3亿元,增长15.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的财政支出为11.1亿元,增长15.7%;农林水利的财政支出为8.5亿元,增长53.4%;住房保障的财政支出为1.3亿元,增长1.7倍。

  3、民生100工程进展顺利。1-5月,省、市民生实事项目共106项146个考核指标中,达到进度要求的考核指标有84个,占比为57.5%,总体上提前实现了“双过半”要求。其中:“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 实现城镇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统筹”、“农民健身工程”等17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年任务,占比为11.6%。其中,省级实事项目28项31个考核指标中,达到进度要求的考核指标为16个,占全部实事考核指标的51.6%;市级实事项目84项117个考核指标中,达到进度要求的考核指标为68个,占比为58.1%。

  二、主要影响

  从国际形势看,虽然总体趋势向好,但是一些不稳定、不确定性的因素较多,经济复苏较为缓慢。从国内形势看,全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结构不优、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全市经济形势看,受市场需求萎缩,工业产能过剩和宏观经济整体下滑等影响,后期增长压力继续存在。主要影响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行业影响。影响经济增幅的主要是四个行业。

  一是以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幅推算的非营利性服务业。1~5月增幅为9.2%,比一季度回落6.5个百分点,影响生产总值增幅0.39个百分点。

  二是规模工业增幅由一季度12.4%回落到预计上半年12%左右,影响生产总值增长0.19个百分点。

  三是以商品销售面积增幅推算的房地产业,增幅由一季度的下降20%扩大到1~5月下降34%,影响0.12个百分点。

  四是以客货运输总周转量增幅推算的运输业,公路运输增幅为由一季度的14.7%,回落到1~5月的4%,影响0.17百分点。

  (二)企业影响。1~5月,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大型企业增长9.3%,中型企业增长9.4%,分别低于规模工业2.8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占规模工业的61.1%比重,影响规模工业增幅1.6个百分点。截止6月底,新投产企业共22家,其中:纳入规模工业范围的申报为零,批零业1家,住餐业4家,建筑业2家,房地产业14家,服务业1家。新增企业对经济增幅的拉动受到影响。

  (三)项目影响。1~5月,全市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15个,同比减少4个,其中新开工亿元项目17个,同比减少15个。1~5月,全市86个重点项目仅完成年度计划的31.7%。

  (四)区域影响。1~5月,占规模工业26.1%比重的石峰区增幅为11.5%,影响全市规模工业增长为0.2个百分点。县域财政收入仅增长1.8%;县域地方收入为下降0.7%。

  (五)资金影响。受地方债务影响,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受到影响。除建行外,其他各银行基本停止了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在1~5月,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同比仅增长8.4%。规模工业企业1~4月产成品资金占用额同比增长27.9%,比1~2月上升10.8个百分点,更加剧了小微企业资金紧张形势。

  三、对策建议

  (一)抓产业集群培育

  一是做大做强园区平台。完善园区平台建设,利用已有园区优势和产业基础来承接东部转移产业,以此提高园区竞争力,实现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改造升级传统支柱产业。全面发展轨道交通、汽车制造、航空装备等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和帮助南车、北汽、南航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质发展烟花、陶瓷等传统产业;三是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产业集群;四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龙头企业,着手发展研发设计、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抓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要抓好招商引资。通过招大商、大招商、招真商来提高市内产业集群度,实现产业链条延伸,培育全市经济发展新增量。二是要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年”有关政策规定,以省领导、市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发展。三是积极谋划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重要产业政策和重点投资导向,结合打造湖南“东大门”战略支点、“一部一带一路”等重要机遇,认真包装策划一批项目,着力推进湘赣经济合作区建设,全面推动已列入“十二五”规划后2年开工的项目及“十三五”规划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深入推进即将确定的10-12个对株洲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项目落实专项行动。四是全力抓好建设进度。对重点续建项目和已经新开工的项目主动协调,及时跟踪调度,督促项目业主如期完成投资进度。

  (三)抓发展资金瓶颈

  一是要大力向上争取重大项目资金。对涉及社会民生、环境保护、高技术产业、保障性住房和农田水利等方面,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要做好项目的充分准备,争取及时对接政策争取资金。二是要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鼓励引入BOT、BT等方式,吸纳央企、省企和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做大金融总量,激励担保机构做大做强,搭建银企交流合作平台,建立金融信息通报和联手帮扶困难企业制度,创新贷款方式,合理满足中小企业贷款多样化需求,防止困难企业资金链发生非正常断裂。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张海清]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