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来源: 时间: 2014-07-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上半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大力推进“四大攻坚战”,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改革创新年、环境优化年活动,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攻坚克难,千方百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市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一、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1、增长稳。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95亿元,同比增长9.7%,较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544.7亿元,增长10.5%,其中工业增加值483.8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303.6亿元,增长9.1%。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的贡献率分别为2.2%、66.4%和31.4%,分别拉动地区生产增幅0.2、6.45和3.05个百分点。

  2、就业稳。上半年,启动“百千万”产业工程,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2.7%,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0.7%,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6.3%,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保持100%。

  3、物价稳。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为102.7%,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城区八大类商品及服务同比价格指数呈现“七涨一降”格局,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护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居住七类商品及服务项目分别上涨3.1%、1.9%、1%、4.7%、1.2%、3.5%和4.7%,烟酒及用品下降4.9%。

  4、财政稳。上半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2亿元,增长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5个百分点,高于市州平均水平0.53个百分点。完成税收收入88.5亿元,增长8%,比一季度提高13.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6.5%,比一季度提高6.5个百分点。

  5、金融稳。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017亿元,增长16.2%,较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185.9亿元,增长12.9%。各项贷款余额1055.2亿元,增长15.7%,较一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总额675.4亿元,增长19.6%;短期贷款余额365.9亿元,增长12.3%。全市存贷比为52.3%,较一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

  (二)产业经济稳中有进

  1、农业。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46.7亿元,增长4.2%,增幅较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全市春夏收粮食产量1.11万吨,增长1.6%。全市生猪出栏233.4万头,同比增长1.7%。

  2、规模工业。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52.3亿元,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从产业类型看,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陶瓷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5%,较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分别完成增加值86.6亿元、70.1亿元、32.4亿元、51.1亿元和29.2亿元,分别增长13.4%、13%、21.3%、9.1%和8.3%。汽车零部件增加值13.3亿元,增长14.5%。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271.3亿元,增长13.4%;技工贸总收入918.7亿元,增长20.1%。

  3、服务业。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表现突出,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批发零售业稳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住宿餐饮业回升,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三)三大需求稳中增强

  1、投资。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8.9亿元,增长22.7%,较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比前5月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5亿元,增长68.7%;第二产业完成417.3亿元,增长20.9%,其中工业完成投资410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完成332.1亿元,增长23.1%。

  2、消费。上半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5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与一季度持平,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按经营业态分,批发业商品零售额26.1亿元,增长15.6%;零售业商品零售额261.2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7%,增长13.1%;住宿业收入4.7亿元,增长16.5%;餐饮业收入31.5亿元,增长9.4%。按经销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4.9亿元,增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6亿元,增长13.5%。按经销商品分,限额以上企业的吃类、穿类、用类和烧类商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8.4%、17.6%、16.5%和14.4%。

  3、外贸。上半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2.5亿美元,同比下降14%,其中进口4.4亿美元,同比增长92.1%,出口8.1亿美元,同比下降33.9%。进出口虽然仍处于负增长状态,但降幅逐渐收窄,出现温和回升。进出口总额降幅较一季度、1-4月、和1-5月分别收窄2.8、5.4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

  (四)转型升级稳中趋优

  1、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9%,较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

  2、从产业内部结构看,高新产业增长提速。一是小微型工业企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小微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4.3亿元,增长16.5%,高于规模工业增幅4.7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8.5%,较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二是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为276亿元,增长13.6%,高于规模工业增幅0.8个百分点。三是新兴产业增长较快。全市航空装备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40.4%、21.3%和18.1%,分别高于规模工业增幅28.6个百分点、9.5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四是高加工度行业增长较快。全市高加工度行业增加值为210.4亿元,增长12.5%,较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规模工业增幅0.7个百分点。

  3、从投资内部结构看,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高。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达到43.1%,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4个百分点。教育、卫生、科研等公共管理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幅达到37.9%。

  4、从节能降耗看,规模工业能源消费增幅低于生产。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11.9万吨标准煤,同比仅增长0.2%,工业电力消费量增长5.8%,两者的增幅都低于规模工业增加值11.8%的增幅。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0.4%,比一季度多下降3.7个百分点。

  5、从传统产业升级看,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一是清水塘搬迁改造步伐不断加快。旗滨玻璃株洲城区生产基地全面停产,株冶10万吨老的铅锭生产系统已经淘汰。二是污染企业淘汰不断加快。全面启动了36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关闭工作,“三个基本”行动扎实推进,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稳步实施,白石港、龙泉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拆除烟囱22根。

  (五)民生保障稳中向好

  1、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上半年,全市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2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6元,分别增长9.8%、12.1%,两者增幅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且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2.3个百分点。

  2、民生类财政支出不断加大。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利和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完成财政支出24.9亿元、23.2亿元、9.8亿元和1.5亿元,分别增长20.5%、15.7%、32.5%和1.9倍。

  3、民生事业。从民生100工程看,上半年,省、市106项民生实事项目146个考核指标中,达到进度要求的考核指标有106个,占比为72.6%。其中:“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启动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等23个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年目标任务,占比为15.8%。从最低生活保障看,城镇人均最低生活保障为420元/月,农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为180元/月。从住房保障看,农村危房改造达1651户,开工建设廉租房802套,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1947户,老旧小区改造5004户。从医疗保障看,农村五保对象在县、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新增被征地农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4410人。

  二、趋势分析

  (一)国际形势

  201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依旧处于艰难复苏之中,经济增长潜能下降,投资支出较为低迷。主要表现在:受“严冬”冲击和医疗保健下降的影响,美国经济一季度下滑2.9%,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下滑记录;二季度受就业形势不断转好、个人消费逐步增加、制造业指数不断上升等影响,美国经济出现稳步提升,增长4%,并将继续以温和的步伐回暖。日本从4月1日起提高消费税,消费者为躲避新消费税而提前消费,最终导致二季度经济出现萎缩。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出现新的任何冲击都可能令欧元区经济复苏止步,并破坏正在改善的市场经济,最终致使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务车和轻卡车轮胎发起的“双反调查”和对相关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欧盟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继续上升等来看,我国出口拉动经济的动力将进一步减弱。

  (二)国内形势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仍处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的探底过程之中,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传统出口优势不断弱化,特别是出口背后的投资和贸易的标准制定进一步加快,但是我国参与这方面的谈判进展迟缓;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同样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产能过剩矛盾依旧突出、地方债风险仍然在加大、房地产风险增强、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等。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有针对性地陆续出台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改的支持、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等系列举措,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向好,结构调整和改革民生都有新进展,彰显出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增长潜力和回旋余地,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三)市内形势

  面对当前形势,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制约株洲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规模工业增幅继续回落,由一季度12.4%继续回落至上半年的11.8%。全市新投产规模以上企业22家中,没有一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替代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扩大。二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上半年全市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35.9亿元,同比负增长3.1%,降幅进一步扩大,较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负1.3%,较一季度减少0.6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8%,降幅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全国下降2%,全省下降9.4%)。三是交通运输业增幅继续回落。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仅增长1.5%,较一季度回落3.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0.6%,较一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

  但是,在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背景下,株洲市经济发展增速依然处于合理区间,部分有利因素也正在逐步积累:一是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成为株洲市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二是株洲市在“营改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和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效果,全市交通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获得较好的发展机遇。三是十大改革扎实推进,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四是PMI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回升,制造业迎来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针对株洲当前经济发展的新问题和新常态,预计2014年,全市经济呈现平稳有进、趋势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从产业动力看,全面发展传统与新兴产业。一是改造升级传统支柱产业。全面发展轨道交通、汽车制造、航空装备等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和帮助南车、北汽、南航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质发展烟花、陶瓷等传统产业;二是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龙头企业,着手发展研发设计、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需求动力看,一是培育消费市场需求,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实现项目拉动投资,进而实现经济增长。从内生动力看,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做大做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二)抓好园区平台建设。一是要注重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中发展。园区不仅仅是企业的集中区,更要成为产业的集聚区,要围绕产业来集聚企业,形成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二是要注重打造园区品牌。园区必须从整体上布局规划,措施上通盘考虑,工作上全程安排,要从项目选定、基地布局、企业建设、产品研发、市场开发等全程谋划。要从财政支持、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支持。要做到环境优、服务好,要让投资商一看就有投资落地的冲动。

  (三)强化金融发展支持。一是要大力向上争取重大项目资金。对涉及社会民生、环境保护、高技术产业、保障性住房和农田水利等方面,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要做好项目的充分准备,争取及时对接政策争取资金。二是要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鼓励引入BOT、BT等方式,吸纳央企、省企和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做大金融总量,激励担保机构做大做强,搭建银企交流合作平台,建立金融信息通报和联手帮扶困难企业制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发展支持。

  (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简政放权,进一步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推进政务公开、公共服务部门办事公开等领域的信息公开。二是优化商务发展环境,做好商务圈发展规划,形成特色鲜明的商业网点布局。三是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督促落实中央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以及市委、市政府就园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领域出台一系列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发展背景。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张海清]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