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株洲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来源: 时间: 2015-01-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县域经济是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的以乡村为纽带、农业为依托、县城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县域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集聚地,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的集聚地。目前,株洲有近70%的常住人口居住在各县市,70%以上的劳动力在县域就业。因此,县域经济是株洲经济的重要基石,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也直接关系到整个株洲经济的发展。

  一、现状

  (一)规模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十一五”以来,在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动下,株洲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逐步迈向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扭转了过去长期发展不如城市经济的局面。2006-2013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增长13.5%,比全市平均增幅高0.1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工业平均增长18.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特别是2008-2012年的五年更为明显,县域平均增幅比全市高0.6个百分点,为14.5%,其中工业高4.2个百分点,达21.1%。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县域规模也迅速壮大,至2013年,县域经济总量达992.49亿元,是2005年的3.73倍,年均扩大17.9%。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50.9%,虽然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但若剔除2007年和2010年两次区划调整因素,则是明显上升的,即便不考虑第二次区划变动的影响,2013年仍比2007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从各县市的情况看,攸县、炎陵县和醴陵市发展较快,“十一五”以来平均增幅均超过了全市水平,其中炎陵县平均增幅为14.6%,超过全市水平1.2个百分点,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县。而醴陵市则规模扩大最快,2013年其经济总量达442.1亿元,是2005年的4倍,并已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阵营。

  (二)结构在调整中逐步改善。一是产业结构变化明显。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二产业比重显著上升,并占居半壁江山之多。2013年县域三次产业构成比为13.6:58.3:28.1,与2005年相比,一、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9.6和4.8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上升14.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上升15.1个百分点,达58.3%;二是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明显好于城市,2013年县域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为75.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8个百分点,与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相比提高6.6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比全市高2.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县域中除一产业和三产业中的公益性事业和公共管理等行业仍由公有制经济主导外,其他行业的参与主体基本上是非公有制经济;三是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走向城镇从事非农活动,使社会就业结构不断得到改善。2013年,县域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75.99万人、51.05万人和55.44万人,结构比为41.6:28:30.4,与2005年相比,从事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减少6.34万人,所占比重下降7.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增加10.29万人和1.02万人,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上升3.7和3.9个百分点。

  (三)效益在转型中得到提升。“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各县市积极实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而且效益也得到了大幅提升。2013年,县域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163吨,比2010年降低0.149吨,平均每年下降幅度达19.5%。县域规模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56.76亿元,利润总额73.5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5.45倍和21.65倍,年均分别增长40.8%和46.9%,比全市平均水平分别高13.2和16.9个百分点,各县市的增幅均高于全市水平,最高的株洲县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平均增幅分别达49.1%和73.5%,最低的比全市平均水平也均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规模工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5.7%,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201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87.72亿元,是2005年的6.17倍,年均增长25.5%,比全市平均增幅高1.1个百分点,最高的炎陵县平均增长28.1%。其中县域地方财政收入64.37亿元,是2005年的7.2倍,年均增长28%,比全市平均增幅高2.8个百分点,最高的醴陵市平均增长31.1%。2013年县域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9018元,是2005年的2.83倍,年均增长13.9%,高出全市水平0.9个百分点,最高的醴陵市平均增长16.1%。

  二、问题

  (一)产业结构仍不优。虽然“十一五”以来,株洲县域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和发展中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总体仍显不优,一产业比重偏高,三产业比重过低,发展有失平衡。2013年,县域一产业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2和1.4个百分点,三产业则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8.8和12.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拉动。各县市中只有醴陵市一产业比重低于10%,与全国水平持平,株洲县、茶陵县分别高达18.8%和21.9%,而长沙县域一产业比重只有8.7%,明显比株洲低,3个县市中只有宁乡县一产业比重还在两位数之上(11.2%),浏阳市只有8.5%,长沙县比株洲全市水平还低2.3个百分点,仅为6.7%。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株洲县域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一产业中农业所占比重为49.1%,畜牧业为35.7%,两者合计高达84.8%,比2005年还提高了0.3个百分点,尽管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新型特色农业,但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工业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是花炮)、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是陶瓷)4个行业,高端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很少。2013年县域规模工业中,上述4个行业单位数735个,占县域全部规模工业的65%,实现工业产值889.55亿元,占县域规模工业的65.5%,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个行业产值占比就达52.5%。2013年,县域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为52.2%,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只有13.8%;服务业中,占三产比重最大的行业仍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达21%,比2005年提高5.6个百分点,其他占比在10%以上的有批发和零售业占16.4%、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主要以自有住房服务为主)均为13.1%,这些也基本上属于传统服务性行业,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非常薄弱,占三产业的比重分别只有36.3%和31.7%,分别比全市水平低8.6和5.6个百分点。

  (二)整体实力仍不强。一是经济规模不大。2013年株洲5县市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长沙3县市的36.3%,差距比2005年扩大10.4个百分点,株洲总量最大的醴陵市2005年与浏阳市的差距只有80.7亿元,而2013年扩大到482.2亿元,不及浏阳市总量的一半,长沙县域总量最小的宁乡县2013年都达到了835亿元,也将近醴陵市的2倍。2005年,株洲县域人均GDP为10292元,最高的醴陵市12326元,最低的炎陵县7383元,长沙县域人均GDP比株洲多5203元,最高的长沙县为24612元,几乎是醴陵市的2倍,宁乡县和浏阳市也都在万元以上。2013年,株洲县域人均GDP为36414元,最高的醴陵市46052元,长沙县域人均GDP则达78370 元,是株洲县域的2.15倍,最低的宁乡县也比醴陵市多23745元;二是运行质量不高。2013年,株洲县域财政总收入中,税收占比只有53%,比2005年下降了13.5个百分点,也比全市水平低17.1个百分点,没有一个地方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最低的醴陵市仅为46.8%。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平均收入率)为8.8%,比全市低3.3个百分点,财政边际收入率(△财政总收入/△GDP)为6.4%,比上年回落7.2个百分点,是“十一五”以来仅略高于2008年的年份,财政收入弹性(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只有0.705,比上年回落0.909,是“十一五”以来的最低。县域人均财政总收入为3218元,比全市低2791元,其中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2362元,比全市低1429元,比长沙低1431元。2013年株洲县域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只相当于长沙县域的22%,主营业务利润率比长沙县域低2.2个百分点。

  (三)发展后劲仍不足。经济发展的后劲主要靠项目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新的增长因素,投资仍然是当前株洲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十一五”以来,株洲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比长沙平均低1.9个百分点,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株洲县域投资明显小于长沙。2005年,长沙3个县市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6.15亿元,是株洲县域的5.46倍,这为 “十一五”长沙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其各县市的投资额都在50亿元以上,而株洲5县市没有一个上10亿元,最大的醴陵也只有9.92亿元。株洲县域投资平均增速虽然快于长沙13.6个百分点,但是建立在很低基数之上的快速增长,投资总量仍远小于长沙。2013年,株洲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70.86亿元,仍只有长沙县域的40.1%,少1001.29亿元。株洲最大的醴陵市投资额为247.02亿元,长沙最少的长沙县也有475.57亿元。2006年至2013年,株洲县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351.82亿元,只相当于长沙的37.2%,少3968.79亿元,投资平均效益系数株洲为0.309,也比长沙低0.034。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县域在招商引资方面本身就处于劣势状态,那些高、精、尖技术项目很难落户到县域中,相比长沙,株洲更明显,目前,株洲县域招商引资项目基本上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所以,株洲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仍不容乐观。

  三、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关键靠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从实际出发,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化为支撑,以现代化为方向,以特色化为优势,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才可持续。

  (一)要坚持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确保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县域经济若脱离了农业也就不能称之为县域经济,如果没有工业作主导,县域经济也不可能得到发展。而要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手段,以现实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理念不断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县域工业的发展,一是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工业基础,突出产业发展特色,避免产业雷同和资源竞争,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新型工业;二是要做大现有工业经济存量,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工业企业,要从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扶持其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比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三是要扩大未来工业经济增量,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与本地产业、资源相配套,与国家政策相吻合的投资项目,增强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二)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县城经济发展质量。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龙头,只有县城经济发展好了,才有可能带动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而园区是县城经济发展的最好平台和载体。当前,株洲各县市都建立了工业园区,但规模都不大,而且没有明显的产业特色,引进的多数属于传统产业转移项目,真正属于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项目很少。因此,各地要充分利用园区平台,按照“做优功能、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做出特色”的要求,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高整体承载能力,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兴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提升县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是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助推器”,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没有城镇化就没有现代化。当前,株洲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但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株洲县域城镇化水平为48.07%,比全省高0.09个百分点,比全国低5.66个百分点,5县市没有一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因此,要加快株洲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集聚二、三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工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要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增强小城镇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以县域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李春荣]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