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转型发展质量提升

2014年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

来源: 时间: 2015-02-0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三个率先”总目标,全力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着力推进“四大攻坚战”,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改革攻坚、环境优化“三个年”活动,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三期叠加”、全市“两型社会”建设任务特别繁重的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转型提质的运行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今年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稳,增速处于合理区间。生产稳。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60亿元,同比增长10.5%。与一季度的9.6%,上半年的9.7%,三季度的9.7%相比,波动不大,保持平稳。全年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进入2000亿级俱乐部。占生产总值46%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今年最高增幅12.5%,增幅波动在1%之内。物价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为102.2%,与一季度102.5%,上半年的102.7%,三季度的102.6 %相比,保持平稳且呈下行趋势。就业稳。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在经济增速比前些年增速有所回落的情况下,市场物价控制在年度预期之内,就业年度目标提前完成。

  (二)运行质量进,质效保持领先水平。财政收入提质。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亿元,增长12.1%,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2.3%,较2006年和2011年分别提高3.6个和1.1个百分点,占比高于全省其它市州,与长沙同居全省第一。全市税收收入186亿元,增长12.5%,税收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70.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进步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67亿元,同比增长17.8%,快于规模工业增幅6.2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IGBT专业芯片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醴陵旗滨玻璃升级换代产品第一条生产线点火投产。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占全市能源消费81.3%的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下降6.3%,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6%。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0.8%。

  (三)产业转型快,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为7.9:59.3:32.8,与去年同期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降低0.1个和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速增长。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业、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和航空装备业四大行业实现增加值180亿元、75亿元、31亿元和2.5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9%,分别增长17.9%、34.5%、16.5%和14.1%,增幅均高于规模工业增幅。

  从需求动力看,消费拉动明显增强。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7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在1-2月的23.8%,1-12月的22%之间波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亿元,同比增长12.6%,增幅在1-3月的13%,1-12月的12.6%之间波动。投资与消费增幅差异在11个百分点之内,同2011年投资与消费增幅差异17.7个百分点相比,差异明显缩小,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动力增强。同时,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投资增长较快,其中民生工程投资增长23.9%,高于投资增幅1.9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投资增长43%,高于投资增幅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步改善。

  从产业贡献看,初步显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的转变。全市第二产业对生产总值增幅贡献率为62.7%,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幅贡献率为34%,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对生产总值增幅贡献率为3.3%,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从区域结构看,县域经济比重提高。全市县域实现生产总值11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1%,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县域和城区人均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

  (四)民生改善好,生活达中上等行列。人均GDP突破5万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64元,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338元,增长 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66元,增长11.3%,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1206亿元,同比增长11.7%。城乡居民生活保障提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到42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到180元/月。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2.5万人。被征地农民、城区环卫工人等特殊群体已全面参保或工资提标,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保持100%,3.14万困难群众实现脱贫。市本级大病医疗互助年最高支付限额从12万元增加到14万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共1.85万套。财政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支出208亿元,增长23.3%,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0.8%。生态环境进一步美化。两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加快推进。全市关停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和生产线98家,10家工业企业实施关停退出绿心区域。淘汰株冶10万吨老的铅锭生产系统,株化全面停产,旗滨玻璃清水塘生产基地全面关停,省政府湘江“一号工程”成效明显。全市启动实施了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41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46个,拆除烟囱49根,取缔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9个,湘江河东城区段污水直排口截留工程顺利完工,龙泉污水处理厂三期、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竣工投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产发电,湘江株洲段、洣水、渌江水质持续保持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市区环境空气质量逐步好转。

  二、明年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宏观环境。从国际形势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呈现“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特征,当前仍处于温和复苏阶段,但动能减弱,表现不一。美国经济复苏有力,欧元区和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中东和乌克兰日益紧张局势使得全球经济前景变得黯淡,IMF对201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了0.1个百分点,下调为3.3%。同时,IMF认为目前世界经济陷入“平庸”增长状态,在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对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了1个百分点,下调为3%。

  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经济速度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换、质量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换、分配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转换的新特征非常明显。据IMF、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预测,明年全国经济发展目标可能在7%左右。

  (二)有利因素。一是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发生积极变化,体现结构优势。从近年全市经济发展来看,农业从分散型、粮猪型向集约型、高效型,工业从重化型、低端型向新兴型、中高端型,第三产业从服务温饱型向服务享受型转变。产业升级可促使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一部一带”区位优势,带来发展空间。可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与上海自贸区区域无缝合作,促使产业经济加快发展。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激活集聚效应。2014年,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为51.1%,基本与城区经济平分秋色,但与县域占70%的人口比重相比,县域经济人均量明显低于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带动投资、消费、工业、就业等增长。四是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将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释放改革的红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提高百姓消费总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三)不利影响。一是产业转型面临巨大阵痛压力,稳增长与调结构的矛盾突出。规模工业增长乏力。2014年醴陵烟花鞭炮业、攸县煤炭采掘业等支柱产业停产整顿,烟花鞭炮和煤炭等企业关停减少规模工业增加值10亿元,影响增加值增长1.4个百分点。株化全面停产,柳化负增长,造成全市化工12月下降15.8%,比上年下降15.1%。12月玻璃制造业下降98.2%,造成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上年仅增长9%,低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幅,另外有色金属冶炼业1-12月增长10.2%,也低于全市平均增幅。

  二是内需有待扩大。房地产业依然低迷。1-12月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80万平方米,增长8.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8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1%;商品房销售面积53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增幅排全省第八;商品房待售面积112万平方米,增长42.8%。

  消费难以形成大的热点。由于电商业务量增长迅速,加上全市大多数大型零售卖场是产业活动单位(如平和堂、沃尔玛、麦德龙、苏宁、国美电器、通程电器等,年销售额近40亿元),不能纳入常规统计等因素影响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

  三是企业面临市场不足,成本上升双向挤压。2014年12月全国PPI同比下降0.9%,已连续34个月负增长,专家预计未来持续负增长,工业通缩预期加强。1-12月全市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各月增量较上年同期有明显增长,同时库存的增速也提高15%以上。1-12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增加31.1、20.7和5.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占据了全市经济“半壁以上的江山” 小微企业,由于缺乏抵押担保和信用信息不对称,达不到银行的信贷门槛,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只有通过民间高利借贷来维持生产经营。

  三、建议

  从全市经济形势看,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全市当前经济仍属于工业主导、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型升级任务十分繁重。在新的发展常态下,明年经济要保持合理增速,着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一)增活力。经过分析研究,制约株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市场化水平不高。2014年,全市非公经济占全部经济比重为57.5%,较2005年的55%仅提高2.5个百分点,发展速度不快。要努力创造全民创新创业的条件,全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确立民营经济领跑区域经济战略,致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壮大,着力增强经济组织发展活力。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企业调整经营业态,全力开展“个改企”和“小升规”工作,着力培育企业、扶持产业,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二)优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重新厘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简政放权力度,推进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管理,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要加强政府服务企业的力度,帮助困难企业度过难关,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该放的放,该扶的扶,该管的管。

  (三)育龙头。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对接国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重点,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加大对第三产业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要大力培育本土第三产业龙头企业。2014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414家,除中石化、烟草公司等国有企业外,本土企业年营业收入最多的株百不到22亿元,企业户均规模不到1亿元。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113家,年营业收入最多的华天不到3亿元,位列第二的大中华不到1亿元,企业户均规模不到0.2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347家,年商品房销售额最多的奥园房地产不到11亿元,企业户均规模不到0.7亿元。本土第三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要在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等行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认定一批有行业代表性、规模和实力处于行业前列、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加大工作力度,引导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周贝尔]
 [审核:刘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