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全市各级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保障市场秩序,消费品市场呈现平稳运行态势,但增速相对减缓,理性回归。
一、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一)从总体情况来看,株洲消费品市场不断壮大,增速稳中趋缓。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700亿大关,达743.3亿元,是2004年的4.4倍,总量全省排名第五位。从增速情况看,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0%;二季度增长12.9%,三季度增长12.1%,四季度增长12.5%,运行区间在12%—13%之间,市场运行比较平稳。从近十年来的发展看,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处于相对较低点。
(二)从城乡构成看,乡村市场相对活跃但占比不大。2014年,全市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694.3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4%,其中城区实现零售额505.1亿元,增长13.3%;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9.0亿元,增长13.5%,高于城镇市场1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6%。
(三)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回落明显,餐费消费略有回升。2014年,全市实现商品零售额657.3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餐费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11.4%,比上年回升0.5个百分点。
(四)从行业分类看,批发业和住宿业发展较快,零售业相对减缓。2014年全市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8.3亿元,增长16.6%,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0.7亿元,增长16.5%,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97.1亿元,增长12.3%,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五)从企业规模看,限上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贡献下降。2014年全市限额以上法人单位527家,比2013年增加144家,限上企业数量增长37.6%。但从发展速度来看,2014年限上法人企业实现零售额302.4亿元,增长11.9%,增幅比上年回落了6.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0.7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9个百分点,对增长的贡献率为38.7%,分别比上年低1.9、10.1个百分点。
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基本生活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由于人口增加、居民对于生活必需品的刚性需求依然旺盛,食品及衣着类商品价格上涨较快等因素影响,全市基本生活类商品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类别显示,2014年,全市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7.6亿元,增长24.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8.8亿元,增长19.2%。吃、穿类商品增幅比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高11.5个百分点和6.6个百分点。
(二)居住类商品销售较好。随着株洲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品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家居生活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选择装修新房或旧房改造的市民越来越多,同时各大建材家居市场纷纷开展打折促销活动,家具类及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销售逐步回暖。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类别显示,全年居住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1亿元,增长22.5%,其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5.7%、家具类增长29.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6.5%。
(三)石油及制品类回落较大。今年以来,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连续下跌,环保、低碳、绿色出行的提倡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石油及制品类销售回落比较明显。全年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84.9亿元,增长0.3%,比上年回落15.7个百分点。
(四)餐饮消费逐步回暖。全市餐饮企业走过了2013年的“寒冬”,2014年餐饮企业纷纷转型升级、调整结构、降低姿态,主动适应新常态,走平民、亲民路线。市内各大中高档餐饮店菜价平均降幅20%左右,一大批低价、连锁、快餐应运而生,全年餐饮消费额增长11.4%,分别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回升2.9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三、需关注的问题
(一)消费市场对汽车及石油类商品消费的过度依赖及重要商品增长乏力。一是汽车及石油类商品销售占据限上商品销售的大半壁江山。2014年,汽车及石油类商品零售额158.3亿元,占限上企业商品销售类别的54.8%。二是石油类商品零售增长缓慢,影响限额以上企业增速。受汽车使用和成品油价格“十三连跌”影响,2014年石油类商品零售增长0.3%,为近10年最低增幅,比上年回落15.7个百分点,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拉动几乎为零。石油类商品零售每增长1个点,可以拉动限上企业零售额增长0.3个百分点,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14个百分点。
(二)网络购物对传统消费的大力冲击与株洲本土电商发展的不足。一方面网络购物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模式和消费行为,分流了本地的消费市场。近几年来,网购商品总额呈逐年快速增长的势头。据阿里巴巴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当天,株洲网民在淘宝和天猫的消费额高达1.4亿元,比去年的9518万元增加近50%。双十一当天株洲地区韵达快递、中通快递邮件收件量分别超过2万件和3万件,均是去年的2倍。另一方面株洲本土电商企业发展不足。截止12月,株洲市限额以上法人企业中有网上销售数据的企业仅9家,网上零售额仅6599万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8?,而全国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7%。
(三)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与刚性需求价格上涨影响消费。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2014年株洲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入分别增长9.2%和11.3%;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4个和1.7个百分点,而2008-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3%和16.8%,说明近两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直接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二是刚性需求消费价格上涨仍然较快。2014年,株洲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2.2%,消费刚性较强的食品类价格上涨2.1%,衣着类上涨1.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4.1%,居住类价格上涨4.2%。医疗、教育、养老和住房对居民个人支出存在很大的压力,这些都迫使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上升,倾向储蓄,为将来的不时之需做准备。居民的被动储蓄抑制了消费意愿,直接削减了购买力,减弱了对消费品的即期需求,最终影响到整个消费市场的增长。
四、2015年展望
当前全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转型时刻。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模式急需转型升级,“稳增长”必须从以投资、出口为重转向以消费为主导,“三驾马车”并重,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模式。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使消费的战略地位提升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消费需求列在新常态首位,消费成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对内贸流通在现代流通方式、流通基础设施、流通领域改革、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工作进行部署,重点推进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和养老健康家政消费六大领域的消费。株洲市也应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举措和政策,为扩大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预计2015年全市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五、几点建议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着力提升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环境。
二是不断培育消费新热点,加快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一要大力推动信息消费、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通过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加快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实现“多卡合一”,让居民充分享受到信息服务带来的便利,使信息消费成为新一轮居民消费的热点。二要着力发展旅游文化消费,吸引外来消费。重点是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休闲娱乐消费,加大对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型消费成本,引导居民扩大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提升消费层次,改善消费结构。
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加快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株洲市电子商务企业相对较少,对消费市场支撑体系不完善,建议加大协调力度,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重点是构建第三方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及开放式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B2B(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和C2C(个人间的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扶持本地有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把电商企业建设作为株洲市扩大消费的重点项目之一。同时加强物流企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资金,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物流企业发展区域物流和开展跨区域物流合作。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刘松林]
[审核:刘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