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株洲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态势及建议

来源: 时间: 2015-02-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4年,面对偏紧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清水塘工业区搬迁改造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株洲工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着力推进产业攻坚战,确保了工业生产平稳发展、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一、株洲工业转型升级主要成效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工业增速持续换挡。2014年,株洲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38亿元,增长11%;占GDP的比重达52.7%,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6.6%,比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13.88亿元,增长11.6%。在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下,近年来株洲工业增加值增速正在持续换挡,由过去的高位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2010~2014年,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4.8%、19%、14.6%、12.6%、11.6%,下行趋势明显。

  (二)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工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在工业增长速度减缓的同时,工业结构调整的成效逐渐显现。一是轻工业比重上升。全市规模工业中,轻工业比重由上年的28.7%优化为29.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为39.7%,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66.8亿元,增长16.3%,大幅高于全市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占GDP比重为1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四是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为62.2%,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五是城区工业占比上升。城区全年完成增加值489.14亿元,增长11.8%,高于全市平均0.2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为48.2%,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在工业增速明显下滑的大环境下,株洲工业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研发经费快速增长。2014年,全市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5.26亿元,增长33.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95%,比上年提高了0.35个百分点。涌现了全球首台储能式低地板有轨电车、国际领先的8英寸IGBT专业芯片等新技术、新产品。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3306件,比上年增长18.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66.88亿元,增长17.8%,高于规模工业增幅6.2个百分点,其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6%,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主动适应中速增长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逐步培育适应“新常态”的能力,其成长方式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转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1.42亿元,增长9.5%;实现利润总额为131.99亿元,增长17.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4.9%,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

  (四)大力推进“个转企”,企业管理转型升级。2013年,株洲市出台“个转企”政策,加快了企业管理转型升级步伐。一是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增多。2013年和2014年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分别达197和177个,较前几年有很大幅度增加。二是股份制企业比重提高。在推动个体工商户无证变为有证、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法人、“四下”企业升为“四上”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其向现代企业方向转变。2014年,在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增长46%,股份制企业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为64.8%,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占比由上年的70.5%提高到72.6%,提高了2.1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99.07亿元,增长23%;占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75.1%,比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二、株洲工业转型升级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株洲市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当前株洲工业面临着加速发展与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保总量与提质量的双重任务,工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

  (一)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国外政策调整、地缘政治冲突等仍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新兴经济体增长疲弱、资本市场的波动、外资对部分行业产能投入的放缓和转移,都给工业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国内经济已进入“中高速、优结构、转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工业经济运行仍将面临市场需求难以回暖的不利局面,经济的转型升级仍然处于阵痛期。在新常态下,加快发展仍是当前株洲经济工作的主基调。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株洲工业经济仍处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过渡阶段,在结构优化的同时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剧。

  (二)多点支撑的产业结构还未形成。株洲市工业有37个大类行业,2014年增加值过100亿元的行业有3个,其增加值占比达49.3%;增加值在50-100亿元的行业有3个,其增加值占比达19.6%,其他各行业占比均在8%以下,行业差距大。行业发展存在断层,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一点支撑”的问题十分突出。株洲重冶化工业比重偏高。全市化工、冶炼、煤炭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9.7%,仍处于高位。近年来,受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六大高耗能行业的生产效益持续下行。2014年增加值增长7.2%,低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4.4个百分点;利润增长7.4%,低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24.5个百分点。特别是五县高耗能行业占比较为突出,仍是县域工业的支柱产业,现阶段还没有其他新兴产业来代替。因此,它们对工业经济的影响将持续显现。冶化、煤炭、陶瓷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小,集群优势不突出。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除了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有些规模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不到20亿元。

  (三)中央省属国有企业的影响依旧较大。2014年,全市仍有43家中央省属国有工业企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为28.2%,增长11%,贡献率为25.3%。近年来,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代表的央企受国家计划体制影响较大,化工、建材、有色冶炼行业中央省属国有规模工业企业有10家,这些行业在我国的产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过剩,这些曾经让我们骄傲的国有企业,已经在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出厂价格下滑、行业竞争激烈等困难面前变得步履维艰,有的已经退出了株洲规模工业舞台,2014年7月,旗滨玻璃株洲城区生产基地全面完成搬迁,10月份,中盐株化集团全面停产。

  (四)清水塘企业搬迁改造、转型发展较难。清水塘老工业区核心区面积15.15平方公里,涉及13个社区、行政村。现有企业92家,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2.2亿元。搬迁改造、转型发展困难较大的重点企业8家,其中央企、省属企业6家。根据初步测算,搬迁改造共需资金337亿元。推进搬迁改造、转型发展存在资金筹措难、工作协调难、社会维稳难等系列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的经济增长极。要立足现有基础,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洁净煤及应用、风电装备制造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以休闲食品、肉制品加工为主的健康食品和现代中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旗舰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微软创新中心及产业园、中国移动(湖南株洲)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采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服饰、陶瓷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搬迁为重点,关停和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和生产线,推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技术升级换代,加快清水塘地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

  (三)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中央省属企业在株洲市工业经济中比重较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的形势下要取得更快的发展,必须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道路。要加大企业自身改革力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四)争取国家省级扶持清水塘片区改造。清水塘地区的战略性改造,包括现有工业企业的全部搬迁、清水塘生态新城的建设、搬迁企业建设与职工安置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异常艰巨,涉及面非常广,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单靠企业、清水塘、石峰区乃至株洲市,是难以担此重任的。因此,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支持尤为重要。一是争取政策支持。建议国家和省里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切实解决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员安置、资金筹措、过渡期产品结构调整项目环评批复等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确保一方稳定。二是争取资金支持。按照国家、省、市、企业四级共同负担的原则,积极向国家省级层面争取项目资金。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刘彦弘]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