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至4月6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首届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在醴陵成功举办,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深入总结和分析此次瓷博会的影响,将对醴陵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腾飞,促进醴陵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醴陵瓷博会的整体情况
(一)展会基本情况。本届展会以“中国醴陵·瓷彩天下”为主题,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湖南省商务厅、株洲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醴陵市人民政府承办,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华泽集团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协办。其中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是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主办,是中国陶瓷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评比活动。
本届瓷博会主办地设在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是由世界著名的意大利阿克雅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由醴陵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酒业巨头华泽集团历经三年联袂打造的。整体以陶瓷器皿作为建筑外观,总占地面积65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投资人民币30亿元。内设陶瓷博物馆、陶瓷交易大楼、大师楼、陶瓷文化主题酒店、陶瓷文化主题风情街等建筑。融合了展览、创作、商贸、旅游、休闲五大功能,集国际艺术陶瓷商贸、国际陶瓷文化、旅游购物与国际艺术陶瓷展会活动于一体,是当今中国陶瓷行业体量最大的异形建筑群。
(二)展馆布置情况。本届展会共设立16个展区,展位636个,总面积18900多平方米。吸引参展企业436家,参展客商人数达到6500人,不仅有来自全国各陶瓷产区参展企业,更有来自日本-柴田陶瓷等境外企业参展。展区共设置11个板块,包括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参评作品展、特邀企业展、醴陵釉下五彩展、醴陵炻瓷展、陶瓷花纸色釉展、电瓷及特种陶瓷展、酒瓶及其它日用陶瓷展、全国陶瓷名企展、陶瓷博物馆、陶瓷装备展、望城铜官窑展等。具体展品含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电瓷、陶瓷酒瓶、花纸色釉、陶瓷装备等门类共计数万件,其中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参评作品就达11600件。
(三)活动内容情况。本次展会除突出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大赛以及陶瓷新产品、陶瓷新材料展示外,还精心策划组织了开幕式、“欢乐瓷城”焰火晚会、中国陶瓷艺术设计中心揭牌仪式、“世界和瓶”气模巡展、快乐购电视购物现场直播、“中国醴陵·瓷彩天下”摄影展、“舌尖上的五彩醴陵”美食节、大师联盟“全国福”、陶瓷DIY体验和表演、纪念邮折发行、“瓷韵天使”颁奖晚会、瓷城文化之旅、招商项目推介和签约、陶瓷艺术学术交流会、参评作品点评会、陶瓷艺术大展等16项主体活动。
(四)经贸成果情况。本届瓷博会上,醴陵有重大签约项目8个,合同资金38.2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个,三产项目2个,基础设施项目2个,公益类项目1个;经贸合作项目8个,合同资金3.5亿元,涉及企业12家。同时,瓷博会还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商贸、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据统计,从3月26日至4月6日为期12天的展会期间,参观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展馆及醴陵陶瓷博物馆的总人数累计达到38.6万人次,实现的旅游收入累计达到1.78亿元。
二、瓷博会对当前醴陵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
(一)瓷博会是城市品牌展示的主窗口。出席本届瓷博会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学会主席、瑞士日内瓦巍巍工艺学院陶艺系主任杰克·考夫曼教授,另外日本、新加坡、瑞士、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代表,全国陶瓷主产区党政领导、陶瓷协会专家、签约代表、参展商、客商代表等参观了展会,各路宾朋对于展会精彩精妙绝伦的展示赞不绝口,百万醴陵人民也散发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幸福感。瓷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进一步弘扬了醴陵浓厚的陶瓷历史文化,更让全国、全世界客商和旅游人士认识了醴陵陶瓷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新成就,进一步打响了醴瓷这张城市名片;通过瓷城文化之旅等活动让前来参观的客商们感受到了醴陵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新形象、新风貌;通过“欢乐瓷城”焰火晚会等活动,久违的美丽烟花在瓷城的夜空绽放,进一步奠定了醴陵“花炮之乡”的地位;通过“世界和瓶”气模巡展把祖宗百年前用聪明才智创造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金奖”的釉下五彩瓷的招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
(二)瓷博会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助推剂。醴陵陶瓷发展已有近2000年历史,是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被评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三大古“瓷都”(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之一,也是全国八大陶瓷主产区之一。截至目前,醴陵陶瓷行业已拥有“醴陵瓷器”、“醴陵陶瓷”、“醴陵釉下五彩瓷”、“醴陵红瓷”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拥有“华联”、“红官窑”、“火炬图形”等10个国家级商标或名牌,以及3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醴陵陶瓷产业2003年被确定为湖南省十大标志性产业之一,2006年列入全省50个支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2010年列入全省“四千工程”范畴。2013年,醴陵跻身全省首轮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特色制造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为醴陵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搭建了优良的政策平台。瓷博会期间签约引资41.76亿元,这也正是全面策应了我市提出的以高新技术陶瓷为核心竞争力,以发展陶瓷文化创意经济为主要抓手,不断做大高科技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产业规模,重构醴陵以高技术陶瓷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双引擎的大陶瓷产业格局。
(三)瓷博会是旅游发展的推动力。从景德镇历届瓷博会的旅游拉动效应来看:2004年瓷博会举办之初,景德镇市全年旅游人数达到505.75万人次,境外游客4.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7.5亿元。到瓷博会举办第七届的2010年,旅游人数突破了1324万人次,境外游客突破了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66.63亿元。从醴陵首届瓷博会的旅游拉动效应来看:12天的瓷博会吸引了省内外参观人数38.6万人次,日均游客3.2万人次,实现的旅游收入1.78亿元,日均1480万元,由此可见,瓷博会的旅游拉动效应非同寻常。
(四)瓷博会是商贸流通的大平台。在八大产瓷区域,景德镇已经办了瓷博会11届,佛山24届,淄博14届,唐山17届。这些地方通过瓷博会搭建交易平台,推动陶瓷的成交销售,逐步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的陶瓷销售集散中心,较好地推动了当地陶瓷产业的发展振兴。据了解,2004年至2010年景德镇举办七届瓷博会累计吸引内资300多亿元,外资9亿美元。首届醴陵瓷博会实现现场成交8760万元,协议成交5.77亿元。商品零售额日平均增收260万元,瓷博会第一天的快乐购电视直播实现销售额626万元;展会期间住宿人数日均增1.5倍,宾馆平均入住率提高到75%,客房收入和餐饮收入大幅度增长;市内公共交通和出租车运载量分别增长30%。
(五)瓷博会是交流学习的好契机。瓷博会期间世界各地的陶瓷精品同时汇聚醴陵,436家参展企业的精品展示,1.16万件形式各异的参赛作品,让我们看到当今知名陶艺家集中展示的他们最新的创作成果,拓宽了专业人员的视野,为院校的专业学生们鉴赏和学习提供了平台;陶瓷艺术学术交流会、参评作品点评会等活动对于我们了解陶瓷产业当今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了解新材质、新思维在陶瓷中的运用与创新,具有其他服务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学术交流全面展示我市陶瓷产业的新成果,醴陵陶瓷品牌形象大大提升,企业也学到了更多更好的新技术、新工艺,有利于醴陵陶瓷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开拓市场,增强企业实力,谋求更大的发展。
三、进一步挖掘瓷博会发展潜力的思考建议
本届瓷博会已经圆满结束,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利用成果、挖掘潜力,力促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仍然没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充分释放瓷博会的发展潜能,对于刺激市场、拉动内需、拓宽外向渠道,极具现实意义。
(一)挖掘生产潜能,促进陶瓷产业的升级发展。醴陵现有陶瓷企业665家,其中规模以上21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43.5%。2014年,陶瓷产业实现产值489.8亿元,增长15.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5.7%;实现增加值11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1.9%,占GDP的比重为22.9%。但目前我市没有一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没有一家上市公司,陶瓷的产、学、研、供、销并未实现合理的配套发展。当前我们提出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可以借助陶瓷博览会机遇,一方面以“会展经济”促进招商引资。本届瓷博会合同引资41.76亿元,为企业带来大量订单,这表明瓷博会极具常年举办的经济价值,我们要通过高规格的会展经济为全市陶瓷产业拓展市场空间,使会展经济成为拉动醴陵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交流扬长避短。学习借鉴景德镇等地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人才队伍培养, 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为依托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发展互联网等现代销售体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提升醴陵陶瓷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挖掘服务潜能,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醴陵三次产业结构为9.2:65.7:2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8%、59.3%和32.7%,距离第三产业比重50%的全国小康标准,差24.9个百分点,反映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偏慢、比重偏小,对地区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支撑力不足。醴陵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具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特别是本次瓷博会前后,醴陵实现了政府、社会联动,干部、群众齐心,全面打通了交通、商贸、物流、互联网的各个脉络,仅互联网上的《瓷博会宣传片》、《全球联动贺瓷博》、《醴陵欢迎你》官方和非官方的宣传片所吸引的市民关注和点击数近百万,创下了史无前例的新高,为瓷博会顺利开展聚集人气、为醴陵陶瓷发展聚焦目光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联动模式。我们要紧紧抓住本次瓷博会所打开的一扇政企联动、干群联动、部门联动、线上线下联动的大门,通过规划引领、强化管理、激发活力、优化环境等策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大力扶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公共设施、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和旅游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挖掘平台潜能,加快会展交流的起步发展。为了办好此次瓷博会,醴陵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从组织管理、设施完善、协调接待都与大型展会效果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首先,要扩大醴陵瓷博会知名度。本次瓷博会的外地企业和客商占比仅46.9%,离一个国家级博览会的外向度要求相差仍然较远,因此今后的瓷博会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吸引全国甚至世界的知名陶瓷企业都到醴陵来“唱戏”,将参展外地企业和客商占比大幅提升。其次,要提升瓷博会规格档次。本次瓷博会组织、协调、管理和其他后勤服务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经验不足的现象。要在组织和操作上力争规范化,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真正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互惠互利的贸易桥,为市内外游客创造舒适美观的观展环境,从而打造好醴陵瓷博会的品牌和名片。最后,要开拓平台功能。要围绕瓷博会,高起点打造产、销、研、学一体化的交流平台,推动陶瓷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市瓷博会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供稿:醴陵市统计局 晏波宁 陈艳]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