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来源: 时间: 2015-09-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五大以来,株洲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全面制定一系列重大政策,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农业生产实现大幅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获得较多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产值实现成倍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一、农业发展特征

  (一)农业总产值稳步上升。2014年株洲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1.07亿元,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72.55%,是1995年农业总产值的4倍左右,近20年年均增长达8.82%,“十五”之初,全国开始了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中心,取消“三提五统”等税外收费、改革农业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征缴,全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面推进“三农”建设,全市农业总产值开始了稳步上升的趋势。见图1。

 

  (二)农作物亩产值大幅提高。1995-2014年株洲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56.6万亩,增长16.11%,全市耕地面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循环利用。 资料显示,全国目前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且每亩农田所施农药60%~70%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国内耕地土壤污染严重,从全市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可看出,近20年来每亩地的化肥施用量基本保持稳定,然而全国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在近20年间增长了49.77%,这从侧面说明全市化肥施用量控制得较好,栽培管理措施和施肥方法得到了有效提升;从亩产值(农业总产值/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数值来看,1995-2014年间全市亩产值翻了3倍多,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

  (二)农业从业人员持续下降。农业从业人员是指农村人口中16岁以上实际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实物或货币收人的人员。由图2可知,株洲市农业从业人员呈波浪型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98.86万人降至2014年的82.13万人,下降16.92%,虽然农业从业人员在持续下降,但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1995年的0.31万元/人增加到2014年的1.47万元/人,增长达374.19%,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正向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反过来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株洲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95年的79.6万千瓦上升至2014年的313.6万千瓦,共增长293.97%,高于全国近20年机械总动力增长率87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机耕面积达248.65千公顷,较1995年增长157.16%;机电灌溉面积达47.67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69%,2014年机收面积达222.31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4.51%。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二、农业投入产出分析

  针对株洲市近20年农业发展的特点,主要从农业的投入要素即化肥施用量,机械使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劳动力投入量来考察这些因素对农业产值的影响程度,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株洲市农业产值与其投入之间的关系。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对农业的投入分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两大部分。构建理论模型为:

  其中:Y—农业总产值

  X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X2—农用化肥施用量

  X3—农用机械总动力

  X4—农业从业人员

  农业产出因素是指农业总产值,农业投入因素包括资本投入因素和劳动力投入因素两大类,其中资本投入因素包括土地、化肥和机械投入。

  为了便于使用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将上述指数模型变换为对数计量模型:

  结合相关数据,利用Eviews6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模型结果如下:

  R2=96.86%

  可将拟合结果转换为指数函数,即可得影响株洲市农业总产值的投入产出关系式如下:

 

  如上图所示,尽管模型各参数以及整体的参数值都很显著,且残差也不违背正态性,但是从拟合结果来看,Y值还是有几个拐点没有捕捉到位,好在最终的走势被有效描述出来,所以该拟合结果在大体趋势上还是较准确的。

  此模型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经济意义:

  1、农业总产值的农用化肥投入量弹性系数为0.231411,即化肥投入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将增加约0.23个百分点。

  2、农业总产值的劳动力投入量弹性系数为-0.944982,即劳动力投入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减少1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将增加约0.94个百分点。

  3、农业总产值的耕地投入量弹性系数为2.469495,即耕地投入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将增加约2.47个百分点。

  4、农业总产值的机械投入量弹性系数为0.576349,即机械投入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将增加约0.58个百分点。

  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灾害对农业产值的影响往往难以估算。据统计,株洲市近年来发生的洪灾和旱灾对农作物有较大影响,如图4所示。2010年株洲市洪灾使得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0.8万公顷,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8.57%;2013年的旱灾使得农作物受灾面积增至8.1万公顷,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0.47%。而且从图4可看出,灾后一年农作物受灾情况仍然难以恢复到正常年份,这样将不利于株洲市农业发展。

  (二)人均耕地面积较低。株洲市人均耕地面积从1995年末的0.0568公顷减少到2005年末的0.0545公顷,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0533公顷的警戒线,10年间人均耕地下降幅度达4.05%,2014年,全市实有耕地面积为209.2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0528,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三)农业从业人员结构老龄化。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农业就业人员共计92735人,男女比例为1:0.91,年龄结构如图5所示。4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占63.02%,就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而言,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人员共75569人,初中以上学历人员仅8102人,初中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为9.68%。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高学历专业人才缺失问题将会日益凸显,严重不利于全市农业的长远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株洲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在近20年间有较显著的提升,全市2014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6%,高于全国机械化水平约6个百分点,但就农业综合机械化的国际水平而言,全国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而且,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机械投入量弹性系数仅次于农业总产值的耕地投入量弹性系数,而耕地投入量一般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因此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农业总产值的增加。

  四、对策建议

  (一)重视灾害预防。全市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加强农业重大灾害的预警机制,健全测、报、防、救信息网络,做到早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解决措施等知识的了解,也是有效减轻因灾损失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土壤研究。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开展测土配方工作,指导农民实施配方施肥,这样既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又能减少资源浪费。据了解,株洲市已经于2014年开始试点“VIP”修复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选取不同污染程度的地区建立VIP试点26个,已全面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机构调整试点,株洲经验将为全国提供试点经验和示范样板。

  (三)推进土地流转。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对由于无力或者不愿耕种而撂荒的土地,重新整理,重新利用;积极鼓励种植大户接管耕地,引进农业开发业主投入资金,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耕地循环利用不仅有利于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更好地保持土壤的肥沃和蓄肥能力。耕地保护得到加强、质量得到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支持保障环境也将逐步完善。

  (四)强化专业培训。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亟待国家出台相关保障政策吸引农业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农业。而就全市而言,积极发展多元化农业,针对地区差异对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农业专业培训、提供贷款和保险等保障政策,以丰厚的经济效益来吸引专业人才和外出务农青壮年扎根农村,发展农业。

  (五)推进先进技术。全市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将更专业得农机化技术引进农村,并对购买农机的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经济支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水、种、肥、药等要素的综合效能,还能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发展农产品收割、精深加工等多方面的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地促进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谭倩]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