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流通和交换环节,具有聚集、融资、分配诸多功能,被称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株洲市将经济转型作为发展重点,服务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而金融业作为一个高附加值、高贡献率、高成长性的产业,是服务业快速发展最有力的支撑。因此,研究株洲市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一、 金融业的现状
(一)规模持续增大,组织体系日臻完善。目前,株洲市已形成以银行机构为主体,保险、证券、期货、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类公司等多元化发展的金融业态服务组织体系,全市金融机构总数不断增加,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4年末,全市有23家银行机构,成为除长沙市外全省银行机构最多的地市。有41家保险机构,证券营业部11家、期货机构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16家、民间金融服务中心1家。全市金融业总资产达到2680亿元,从业人员1.3万人,较2010年分别增加75.2%和13.1%。
(二)增加值逐年扩大,占GDP比重稳中有升。在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株洲市金融业总体保持稳健运行。从总量看,2014年,株洲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4亿元,是2005年的5.3倍,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为6.2 %;占全市GDP比重为2 %。从增速看,2005年至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增速分别高于GDP和第三产业3.4个和4.2个百分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第三产业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从贡献率看,表现为正向拉动作用。2014年,金融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高于2005年2.4个百分点(见图一)。
(三)金融市场发展趋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银行业稳中有升。一是存款大幅增长。截止2014年末,株洲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065亿元,比年初增加220亿元,是2005年的4.4倍。其中,个人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206亿元,比年初增加126亿元,占到全市新增存款的57.6%;单位存款余额790亿元,比年初增加82亿元,占37.4%。
2.二是贷款规模增加。截止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14亿元,比年初增加176亿元,是2005年4.7倍。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747亿元,比年初增加154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87.6%。
3、保险业健康发展。2014年,全市有财产险保险市级分支机构19家,寿险机构22家,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市场体系。全年保费收入40.7亿元,比2010年增长48.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6.7亿元;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偿及给付13.8亿元,各项业务量迅速扩大。
4、证券市场平稳发展。2014年,全市证券期货市场交易总额1886亿元。其中:证券交易额1512亿元,新增开户数27416户;期货交易额374亿元,新增开户数1710户。截止2014年末,全市共有天桥起重、株冶集团、旗滨集团、中航动控、唐人神、千金药业、时代新材、南车时代电气等8家注册上市公司,上市总融资额达到68亿元。
二、金融业发展水平比较
为了更好地分析评价当前株洲市金融业发展水平,以及与株洲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引入金融相关率、金融效率等相关评价指标。
金融相关率(FIR):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国际上通常采用金融相关率即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金融相关率越高,表明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是存贷款,因此经常使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近似代表金融资产总量,做大概的估计。
金融效率:反映了金融系统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并通过自身体系的中间运作将资金向投资资本转化的程度,也反映了金融系统实现资金配置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程度。金融内部效率,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来衡量金融体系内部将存款转化为贷款进行资本配置的能力;金融外部效率=地区生产总值/人民币贷款余额,衡量金融部门推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
(一)金融发展水平位居全省中下等。2014年株洲市金融相关率为1.5,比2010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相关率排在全省第9位,与2010年持平。2014年长沙市金融相关率为2.8,比株洲市高1.3,排全省第1位;湘潭市2010年金融相关率为1.5,排全省第7位,2014年达到1.7,排全省第5位。可以看出,株洲市经济金融化程度以及金融发展水平在湖南省相对落后(详见表1)。
(二)贷款配置能力位居全省中上等。2010年到2014年五年间,株洲市金融内部效率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2010年内部效率为0.49,排全省第10位,2014年为0.54,排全省第6位。2014年长沙市金融内部效率为0.95,比株洲市高0.41,排全省第1位;湘潭市2010年金融内部效率为0.69,排全省第3位,2014年达到0.73,排全省第2位。可以看出,株洲市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能力比较稳定,但资本配置能力相对较低(详见表2)。
(三)贷款拉动经济增长能力居全省中等。2010年株洲市的金融外部效率为2.32,排全省第5位,2014年为1.94,排全省第7位。2014年长沙市金融外部效率为0.73,排全省第14位,与2010年持平;湘潭市2010年金融外部效率为1.68,排全省第12位,2014年为1.38,排全省第12位。从外部效率排名可以看出,株洲市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有所不足,对于强大的金融资本来说,尚未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金融贷款外部效率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快速增长有待进一步提高(详见表3)。
三、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业抗风险能力不强。2014年株洲市金融业增加值为44亿元,全省金融业增加值为897.6亿元,株洲市占全省比重仅为4.9%,在全省所占份额不大,同时抵抗金融风险能力不强。一是银行不良贷款数据出现反弹迹象。2014年10月、11月株洲市不良贷款余额环比分别增加1亿元、0.7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上升0.08个、0.05个百分点,而12月由于部分机构对不良贷款进行集中核销,不良贷款指标才得以回落。当前不良资产反弹压力较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小微企业、“两高一剩”行业、政府融资平台等。二是部分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从事融资融券业务。2014年,全市证券交易中,融资融券业务上涨迅猛,其中银行理财资金进行融资融券交易达41亿元,占全部融资融券交易额四成左右,潜在风险较高。三是保险业务盈利模式仍然比较单一。例如财产险业务主要靠车险,2014年,株洲市全部保险机构车险占财产险业务比重为76.9%,信用保险、企业财产险合计占比6.4%。人身险业务主要靠寿险,人身险业务中寿险占比高达86%,健康险和意外险仅占12.1%。由于“一险独大”,其业务波动容易造成整个保险市场的大幅波动。2014年,株洲市寿险市场退保金额和退保率持续上升,退保金支付总额达6.31亿元,同比上升了76.1%,退保率为5.63%,同比上升1.71个百分点,造成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压力增大。
(二)贷款结构不甚合理,经济活力激发不够。随着株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金融业发展加快,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对金融业的需求。但由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不大,而且直接融资规模偏小,贷款结构不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经济建设的贡献。一是从产业分布看,贷款集中在第三产业。2014年株洲市第三产业贷款占全市产业贷款的72.2%,较2010年提高13.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比为2.7%,较2010年降低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为25.1%,较2010年降低13.3个百分点。近几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新增贷款占对公贷款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2014年达到对公贷款增量的70.4%,占全市贷款增量的38%,而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贷款不增反降,分别减少12.9亿元、3亿元、1.7亿元,占全市产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9.7%、1.6%、1.9%,较上年分别降低3.2个、0.6个和0.5个百分点。二是从贷款期限看,中长期贷款比重大。2014年株洲市中长期贷款余额747.5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市贷款余额比重达67.2%,较2010年提高13.3个百分点,比重逐年提升;短期贷款余额345.9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市贷款余额比重为31%,较2010年降低8.5个百分点;票据融资余额20.4亿元,同比增长63.8%,占全市贷款余额比重为1.8%。三是从区域上看,过于集中在城区,县域地区贷款增长缓慢。2014年市辖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55.9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67.8%,新增贷款123.9亿元,同比多增51亿元,占全市贷款增量的70.4%;而五县(市)合计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8.4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32.2%,仅新增加贷款52亿元,同比少增1亿元,占全市贷款增量的29.6%。四是从贷款客户看,小微企业贷款比重较低。2014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5.6%,虽较2010年提高7.4个百分点,但相对株洲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2271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1.5%的比重来说,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还是较难,影响了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壮大和发展。贷款投放过于集中在某些地区、行业、企业、期限延长,不利于激发经济活力,同时也加大了风险隐患。
(三)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企业融资规模不大。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具有核心作用,对于企业的成长壮大意义非凡。特别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刚起步时的原始资金大都是自我积累形成的。如果企业想要扩大规模,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然依靠外部资金进行补充。一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目前株洲市投资热情较高,资金需求量逐渐增加。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是现阶段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手段,但对企业拟上市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有着严格的规定,占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同时,尚未建立起针对中小企业的、可信度较高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阻挡了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股票、债券融资这种强烈偏向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倾向,使得中小企业要在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2014年株洲市全年新增直接融资91.7亿元,同比多增59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2.3%提高至34.9%,但新增直接融资全部为企业债券融资,除时代新材融资7亿元外,其余企业债券全部为各地方平台公司发行。2014年全市没有一家公司上市进行股票融资。二是间接融资手段尚不完善。相对于直接融资,企业更“偏好”于间接融资。但是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还是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但商业银行贷款条件比较严格,门槛比较高,而典当、贷款担保、票据融资等多种融资手段在株洲市还不完善。2014年株洲市新增间接融资162.4亿元,同比少增63.8亿元,占全市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84.8%下降至61.9%。地方性准金融组织贷款余额共42亿元,仅占全市银行贷款余额的3.7%。间接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增大了企业融资成本,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影响着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业、就是要以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宗旨,创新简约透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
(一)高度重视金融与经济的融合,发挥政府在银企合作中的平台作用。金融业快速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和强劲的动力支撑。全市经济的稳步增长也为全市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政府应高度重视金融与经济的融合,采取相关措施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带动全市经济平稳增长。同时政府在银企合作中要发挥好服务职能,使企业的贷款需求和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搭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增进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和信息交流。二是地方政府定期举行由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参加的企业和项目推介会,将信誉好、市场竞争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和好的项目推荐给金融机构。三是邀请金融机构提前参与项目的决策论证过程,以便于金融机构做好项目实施的资金启动工作,减少项目资金供给的中间环节。通过上述措施,提高银企合作的工作效率和互信程度,增强金融机构对株洲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增强金融发展动力和活力。一是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科技银行、金融服务公司等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微企业服务,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模式、产品、渠道等。二是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担保体系建设力度,以贴息、补贴、担保及部分抵偿责任等方式进行支持,推动各类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的发展,提升担保机构融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系统推出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优惠政策,以及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四是创新小微企业融资工具。推进小微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商标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经营权质押、订单融资、发票融资、保理、应收账款(池)融资等,推动小微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集合信托、区域集优票据(债券)等,探索高收益债券试点。
(三)加大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实现金融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一是银行和保险应根据不同的客户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坚持个性化、差异化原则。将具有相似需求特征的客户划分为统一类别,以此研发相应产品。如从客户的业务量、资金量、信誉等方面的情况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可以使银行和保险产品的开发更有针对性,更能实现效益。二是银行和保险应整合已推出的金融产品,将金融产品从其盈利状况、市场反馈、营销服务、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不同产品创造的经济效益,研判产品的价值,去粗取精,创造出更多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实现金融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三是应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形成以国有金融机构为基础,地方性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组织结构体系。充分发挥股份制银行经营管理灵活、高效的优势,为全市金融服务网络注入活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益,为经济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四)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证券市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全国A股市场125家企业新上市,其中上海主版上市43家,深圳中小企业版上市32家,中国创业版上市50家;共募集资金787亿元,其中主版户均融资规模6.5亿元,中小企业版7.1亿元,创业版4.4亿元。2014年A股市场以券商、高铁、水利建设、京津冀、航天军工为代表的版块涨幅靠前,其中高铁和航天军工版块与株洲市的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两个千亿产业集群密切相关。2012年-2015年上半年,全国A股市场有462家企业新上市,共募集资金3175亿元,但株洲市自2011年株洲旗滨上市以后,3年多来没有在A股市场上市一家公司。株洲市要抓住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契机,积极推进轨道交通、航空装备等产业和项目,选择一些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中小企业和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大力培育优质上市资源,积极扶持拟上市企业,扶持优质民营企业做优做强,迅速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周贝尔 刘静]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