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两省三市四地产业转型升级考察报告

来源: 时间: 2015-12-0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根据株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为加快打造株洲经济升级版,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近期,株洲市统计局组织有关人员赴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苏的苏州、昆山(苏州下属县级市)实地考察产业转型升级情况。通过考察学习,全们深切感受到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江浙两省三市四地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特色小镇、实施园区兼并整合等措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这对于株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很有借鉴作用。

  一、基本情况

  杭州、苏州、昆山、金华四市是长三角地区典型的工业主导型城市。“十一五”期间,四个城市的第二产业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第二产业的占比均超过第三产业比重,达50%以上,其中苏州和昆山占比超过65%。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成为拉动三市四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实体经济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影响,三市四地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杭州、苏州、金华三市第二产业增速都降到了个位数,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苏州2009年二产业占比比2004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三市四地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支撑作用逐渐凸显。目前,三市四地形成了服务业与工业经济双轮驱动的局面。其中,现代服务业依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等良好外部环境,取得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提升。2014年,杭州市和金华市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占比,苏州市和昆山市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40%。

  在工业内部,三市四地也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制造产业为主导的格局明显,高能耗行业占比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杭州市高新技术和信息制造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4.4%,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对产值拉动较为明显。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2.8%降为31.0%。金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在规上工业中的占比达到31.2%和37.8%,比去年底分别提高了0.9和0.4个百分点。苏州市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7178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8.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行业增长5.1%,拉动全市规上产值增长1.6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增长1.1%),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主力军。昆山市IT行业增长5.5%,占规上工业比重为60.0%,比去年底提升约1.4个百分点。

  虽然三市四地在经济总量、服务业占比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方面均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但是,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这些地区服务业占比提高的压力受工业总量基数大的影响,与全市面临着同样的矛盾和问题,工业比例与全市一样,都占有绝对优势。因此,三市四地的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和做法值得全们深入研究和认真学习借鉴。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善于抢抓机遇。善于在危机中发现机遇,果断地进行决策并及时付诸行动,处处先人一步是三市四地成功的关键。过去,三市四地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抢滩中国,亚洲金融危机时承接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IT、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工业。近年来,三市四地又抓住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一系列改革试点机遇,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大力争取国家和各部委支持,精心打造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如“十二五”以来,杭州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切实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和“一号工程”,加快文化创意、信息软件、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等现代服务业发展。2015年上半年,杭州市信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产业增加值(剔重)1020.93亿元,增长24.7%,高于全市GDP增幅14.4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22.69%,较上季度提高0.54个百分点,“一号工程”成为引领经济增长新引擎。金华市把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作为新常态下撬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号产业”来抓,信息网络经济发展迅猛。2014年度完成电子商务成交额2356.3亿元,是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8倍,7个县(市、区)进入了全国电子商务百强县。“推动现代服务业做‘加法’正成为苏州市改善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苏州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499亿元,增长1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年末省级和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共74个,实现营业收入和利税增幅分别为16.4%和18.3%。昆山市以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研发设计、金融证券、商业保理、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业。2015年上半年,昆山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06.54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高出3.5和5.7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2%,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8%,超过同期工业贡献率21.9个百分点,继续领跑经济增长。

  (二)勇于谋划创新。“想别人没想的路、说别人没说的话、做别人没做的事”,勇于创新,思考在先、谋划在先、运作在先是三市四地成功的武器。杭州市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按照“一个平台、一个主体”的总目标,把国家级开发区和县级功能区整合,进行改造提升,成立了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金华市在全国率先成立网络经济发展局。杭州市和金华市正在打造具有明显产业定位和独特功能的“特色小镇”,以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为目的,以特色化、集聚化、规模化为核心要求,具有产业、文化、旅游及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性发展空间平台,并出台了相关政策。

  (三)敢于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推动资源要素更高效、快速、有序流动,应让资源向优质企业不断倾斜,着力从规划管理创新、土地利用改革、价格机制改革、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着手,破解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能和集约利用水平。杭州市为打破土地紧缺、无资源的瓶颈制约,对产业园区进行改造提升,对批而未用的土地实施“腾笼换鸟”,关停搬迁“三高企业”来盘整资源要素。金华市通过“三改一拆”、“退二进三”、“四破攻坚”(破“僵尸企业”、破围墙圈地、破低效用地、破既得利益),大力盘活市域内商务楼宇、闲置厂房、仓储用房、低效用地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

  (四)强化政策支持。江浙两省都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通知》,从行业发展、企业扶持、集聚区建设、发展环境等六方面进行规划指导,力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加速发展。三市四地又结合自身特点,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个班子”要求,出台了多个服务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杭州市“十二五”期间出台了《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15年》,从组织、政策、机制、人才和资金方面给予十大产业发展强有力保障。金华市印发了信息网络经济、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生物医药、文化影视时尚、休闲旅游服务等五大千亿产业的专项规划,每个产业均有配套政策支持。昆山市制定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20年),从财政扶持、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规划管理、价格机制改革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为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几点启示

  (一)理念创新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先决条件。产业转型升级不是发展一个产业消灭另一个产业,而是通过上游产业带动发展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达到产业共赢发展。因此,一是要坚定发展工业不动摇。实体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更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工业经济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更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基础。无论上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工业,都必须以工业为基础。二是要鼓励全民创业,顺应网络时代发展新趋势,鼓励和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培育创客文化,强化招才引智。三是错位竞争。避开其他区域产业优势,确立相对优势产业竞争地位的一种发展模式。要使各区域之间形成产业在不同层次上的互补关系。只有这样,全市产业才能在空间布局上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优化整合。四是主动对接。三市四地自觉融入大区域发展布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动把自身产业融入到上海、融入到长三角、融入到整个国际的产业布局中。这就启示全们,在产业布局上必须有大视野、宽视角。在对接过程中,既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找准自己的定位;更要借势发展,相互融合,在衔接中实现双赢。

  (二)科技创新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新常态下,要实现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就须更多依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因此,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培育壮大新产品、新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创新主体,强化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是要迎合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的附加值,改造和提升原材料等重化工业,推进传统材料向新型材料产品的转换,原料初加工向精深产品制造的转换。

  (三)政策创新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盘。政策的作用就是引导和激励,一是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二是激励产业加快发展。杭州市、金华市、昆山市在创新制定政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一是制定的政策全面。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个班子”要求,出台了多个转型升级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政策比较系统和具体。从大到整个产业发展,小到价格政策、市场发展政策、软件政策、融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面面俱到,操作性较强;三是针对性较强。 

  (四)考核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有力举措。当前,制定和实施考核办法,已经成为众多城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有力抓手,考与不考不一样、科学性与否也不一样。三市四地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没有唯GDP论,而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的主体上,由经济主管部门负责行业的考核;在统计方法上,统计部门会同发改、经信、金融办、商务、文创办等经济主管部门界定和划分产业统计范围、门类,制定统计调查制度;在统计职责上,由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的统计工作;在考核数据的认定上,引入了社会评估机制;在考核奖惩上,提高产业转型升级考核占目标责任制和党政主要领导政绩的权重,加大考核份量。通过科学的考核办法,对本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刘彦弘]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