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 时间: 2016-03-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是充满活力与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株洲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坚持面向市场需求,坚持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株洲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总体特征

  据株洲市首次文化体育产业全面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及相关产业单位数168家(包含个体户,下同),从业人员944人。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0.05%。其中,体育服务类增加值为1.05亿元,体育用品生产类增加值为87万元,体育用品销售类增加值为0.21亿元。从各县市区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情况看,最高的天元区6828万元,其次为醴陵市2863万元,其他由高到低依次为芦淞区1122万元,荷塘区和株洲县均为396万元,攸县373万元,石峰区282万元,茶陵县201万元,炎陵县98万元,云龙示范区76万元。

  (二)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1.从产业规模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为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现价,下同),增加值为1.2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7.7%,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054%。

  2.从资产情况看。2015年年末,全市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拥有资产4.28亿元。其中,占有资产最多的是体育用品销售环节,比重达84.2%;其次是体育健身活动,比重为15.8%。在体育服务活动中,体育场馆拥有资产最多,超过总量的一半,比重达54.9%;其次是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占28.0%;其他体育活动、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中介活动等总和比重仅占17.1%。

  3.从使用面积情况看。2015年,全市从事体育活动的单位总占地面积535.29万平方米,比2014年增加0.11万平方米。其中,占用面积最多的是体育服务环节,比重高达99.9%;其次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占比极小。体育服务活动中,体育场馆、体育健身活动以及其它体育使用面积位列前三。

  4.从从业人员情况看。2015年,全市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仅仅只有944人,比上年增长6.5%。其中,提供就业最多的是体育服务,比重达67.3%;其次是体育用品的销售,比重为30.3%;体育用品生产的从业人员较少,比重不足3%。

  5.从单位分布情况看。2015年,全市从事体育活动的单位共41家,比2014年增加5家。其中,拥有单位数最多的是体育服务环节,比重达78.1%;其次是体育用品的销售,比重为19.5%;体育产品生产活动比例极小。体育服务活动中,体育组织拥有企业数量最多,比重达34.4%;其次是体育场馆、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其他体育活动,分别占25.0%、18.8%和18.8%;体育经纪人活动、体育中介活动等总和比重仅占3.1%。

  二、主要问题

  (一)行业地位有待提升

  株洲体育产业地位不高具体表现在:一是株洲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较薄弱,在全市总人口中有实际体育消费愿望和消费能力的人口比例较低,支撑体育市场发展的有效需求水平仍在低位徘徊。全市居民普遍缺乏体育方面知识的指导和体育消费意识的养成。二是居民体育消费内容层次低,缺乏吸引力和消费热点。全市规模以上的体育产业单位寥寥无几,有实力的龙头和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不足。三是居民服务型消费不足(如赛事的举办,大型健身房,体育制造业,体育娱乐类活动等),株洲市现今的体育消费比重最高的是体育彩票,体育消费结构亟需优化。

  (二)活动类型有待进一步丰富

  株洲市体育产业体育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对大众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市场的变化把握不够,可供大众居民选择的体育消费项目不多,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体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力度不足,品牌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体育产品种类单一、服务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

  (三)人才培育和技术引进有待加强

  体育产业信息服务不到位,体育消费统计、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科学依据,难以扬长补短,满足发展需要。体育标准化建设、体育市场监管、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等资源等滞后和不足,株洲本地体育产业人才培训机构缺乏,对于先进的技术,企业和人才的引入需要更多明确的指导建议,人才和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体育人才的培育和引入,先进体育技术的研究和引进,有待加强和完善。

  三、加快株洲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领导,创新体育管理体制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纳入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要创新体育运行机制,在有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建立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健全体育统计指标体系,掌握现行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建立测评机制,做好体育产业的现状监测和发展研究;二是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建立体育产业工作协调机制,加速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体育产业发展各项任务要求,将体育产业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畴;三是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监督管理,改革现行体制机制,推进监管结合,对高危体育项目的经营场所进行严格行政审批和执法检查,同时完善服务管理制度,为社会提供政策解答及指导,促进社会的公平竞争,使资源尽其用。

  (二)加大政策保障,加速体育产业发展

  切实加强政府的有效引导,在土地、财税、贷融资、人才培养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将体育产业发展成株洲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1.完善土地规划政策。一是将体育场馆设施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规划,充分考虑体育设施建设需求,保证相关用地落实;二是建立体育用地统一协调机制,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保证体育产业用地快速且切实落实到位;三是把建设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作为刚性要求纳入新片区建设范围,特别是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小区设计与建设范围;四是对于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五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在土地上放宽政策要求予以政府支持,如大型体育产业园的投资,在不影响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给予优先择地的特权。

  2.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一是在财政方面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资,以政府为引导带动产业的腾飞。资金主要用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龙头企业的扶持和重点项目的启动等;二是在税费价格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削减行业的投资风险,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兴办体育事业的队伍。落实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做到政策公开,公平竞争。对于体育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被定为有发展潜力的新办企业,应减免部分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鼓励其发展壮大;三是设立专项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和高科技产业技术的研发创新,以保障产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助推株洲体育产业的发展;四是建立体育产业融资平台。引导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平台,支持银行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保险公司及相关组织的合作,通过平台以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信用贷款等方式支持体育类重大融资项目。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创新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的发展,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

  3.完善人才培养政策。一是鼓励市内高等院校设立体育类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社会服务、技术创新等专业人才;二是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制度,鼓励各类操作型、技能型、实用性体育人才通过培训和考核获得认可,拿到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拓宽社会就业渠道;三是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体育产业智库,加快引进和培育高端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研究体育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四是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对退役运动员创业从事体育产业工作的,给予创业补助金和政策支持,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体育健身指导工作。

  (三)发展优势产业,扶持重点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形象

  充分利用已有体育资源,打造出株洲特色的体育产业,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重点扶持出行业的先进标杆企业形象,塑造出产业的发展楷模。一是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重点结合沿湘江风光带建设,打造湘江风光带体育公园。积极开展株洲市区市民热爱的室外活动:徒步走、广场舞、健身气功、篮球、足球、打羽毛球、自行车骑行、健身、健美等健身休闲类运动项目。每年定时开展全民健身月、周、日系列活动,定期举办各类活动的竞演、竞赛。二是扶持业内重点企业,支持“株洲市湘江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建设沿江风光带体育公园,大力推广徒步运动、体育舞蹈、武术、自行车等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和残疾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努力打造“韵动株洲”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让“韵动株洲”带动株洲运动起来,以政府官方形象推广平台,推动平台组织互动,发起更多“亲民”活动,丰富民众体育生活,打造全民运动氛围。三是通过重点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打造,带动株洲体育产业其他行业的发展。通过株洲市湘江沿江风光带体育公园的打造,展示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依靠“韵动株洲”平台发起各类竞赛,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从而带动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中介业、体育产品制造业、体育服饰业等的兴起。四是鼓励现有体育产业企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企业进驻株洲。鼓励现有的体育产业个体经营户向企业转化,小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转化,对于有潜力、有实力的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对有条件的企业鼓励上市,为株洲体育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积极引导居民体育消费,努力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强化体育与城市的充分融合,坚持以赛事为引领、以供给促消费、以科技寻突破的思路,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一是要以竞技体育改革为手段,鼓励竞技体育的市场化、职业化发展;推进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用品与装备、体育培训等业态健康、均衡发展。优化体育赛事布局,以举办大中型体育赛事带动周边经济效应,促进消费增长。二是进一步提高株洲市体育中心和河东老体育馆等场馆现有设施的利用率,新建一批便民利民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步道、户外休闲运动基地等场地设施,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服务全民健身,逐步实现城市社区、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体育需求,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三是全力打造“韵动株洲”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平台便民服务体系,加大公众平台宣传力度,为株洲市民提供快捷便利的健身指导和服务,逐步培养市民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生活习惯,让所有市民共享体育资源。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李春荣、李林]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