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促发展 改革创新增动力

来源: 时间: 2016-04-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三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株洲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围绕“转型升级”总战略,提出“三个率先”总目标,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社会建设“四大攻坚战”,积极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成功应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市经济社会呈现“稳步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协调推进”的运行态势。

  一、宏观经济稳步发展

  (一)经济总量实现跨越。2015年,全市实现GDP2335.1亿元,增长9.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6和0.9个百分点,在全省的排位由2012年的第9位提升到2015年的第4位;总量为2012年的1.3倍;近三年的年均增幅为10.2%。

  (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株洲经过1949-1978年突出重工业发展战略、1979-1992年以农村经济改革为重点和1993-200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三个重要发展历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随之不断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产业层次不断提升。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8.2:60.3:31.5调整为7.6:57.3:35.1,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分别减低0.6和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稳步回升,拉动经济作用逐步增强。

  (三)经济质量稳步提高。三年来,株洲财政迅速发展壮大。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0.4亿元,增长10%;总量为2012年的1.4倍,占GDP比重为12.4%,较2012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三年年均增幅为10.7%;实现税收总收入202.4亿元,增长8.9%,总量为2012年的1.3倍,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9.7%。

  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346.1亿元,增长18.5%,为2012年的1.2倍。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标志着株洲经济质量的显著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的财力得到有力保障,较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产业经济较快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逐步形成。三年来,株洲市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得到全面发展。2015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79.5亿元,增长3.8%,总量为2012年的1.2倍;三年年均增幅为3.8%;在全省的排位由2012年的10位提升到2015年的6位。2015年,全市耕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比率达到39.6%,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全市农业正在由粮猪型、分散型、单一化向高效型、集约化、多元化方向转变,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现代化逐步形成。

  (二)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株洲不仅是江南最大的铁路货车、航空发动机和火花塞制造基地,而且是国内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和电力机车研发制造基地,还是世界五大硬质合金基地之一。三年来,株洲推动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大力促进轨道交通、航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82亿元,增长7.9%,总量为2012年的1.2倍。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086.8亿元,增长8.2%,在全省的排位由2012年的8位提升到2015年的5位;总量为2012年的1.4倍;三年年均增幅为10.8%。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三年来,株洲以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职业教育和研发设计等服务业,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方特欢乐世界、南车物流等一大批服务业建设项目加速推进。201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18.5亿元,增长13.6%,在全省的排位由2012年的13位提升到2015年的1位;总量为2012年的1.5倍;三年年均增幅为11.8%。

  三、需求经济协调发展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三年来,株洲芦淞服饰物流中心项目、中国五矿精密工具园等相继落户株洲;新旗滨玻璃搬迁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神龙城、湘江风光带、大功率半导体IGBT产业化、中航动力航空工业零部件、北汽株洲分公司一工厂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有效拉动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2015年,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181.4亿元,增长18.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7和0.5个百分点,在全省的排位由2012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8位;总量为2012年的2倍;三年年均增幅为23.8%。

  (二)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三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7亿元,增长12.1%,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与全省水平持平,在全省的排位由2012年的第6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8位;总量为2012年的1.4倍;三年年均增幅为13.1%。

  四、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77万元,增长8.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782、5139元;增幅在全省的排位由2012年的第1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7位;总量为2012年的1.3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7万元,增长8.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15、4644元;增幅在全省的排位由2012年的第8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12位;总量为2012年的1.1倍。

  (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一是全力扩大就业覆盖面。建立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工作体系。三年来全市共新增城镇就业18.1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6万人。二是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强化住房保障,实现全市人民有基本住房保障,无后顾之忧。三年来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766户;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9767套;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32665套;开工建设安置房22025套;新增住房公积金建制人数为51319人。三是不断提高教育文化水平。实施教育强市、文化强市战略。三年来全市新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64所;新办农村公办幼儿园29所;资助家庭贫困学生20.5万人;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已签约入园职业院校11所,5所已建成开学,株洲已成为 “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四是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开展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力度,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两型”建设加快推进。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全市奋力推进省政府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 “三个基本行动”成效明显,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取得重要进展。三年来全市关停污染企业434家,拆除烟囱127根,极大减少了工业污染,湘江株洲段、洣水、渌江水质持续保持国家Ш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281天。攸县城乡环境同治经验在全国推广,生产生活环境极大改善。全面推行封山育林,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9%,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三年来,株洲经济社会发展风雨兼程,硕果累累,为株洲实现“三个率先”目标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株洲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复评,2015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成为国务院“稳增长”督查表扬的20个城市之一。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张海清]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