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平稳 稳中有进

来源: 时间: 2016-04-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株洲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一季度,株洲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

  一、经济运行平稳开局

  (一)运行平稳有张力

  一季度,虽然全市部分指标低于预期目标、低于去年同期增幅,但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并彰显出企稳筑底的张力,主要表现在“三个稳”。一是经济增长稳。一季度,全市实现GDP 470.9亿元,增长7.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7和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5%,第二产业增长5.5%(工业增长5.3%、建筑业增长7.3%),第三产业增长10.8%。

  二是工业生产稳。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5.8亿元,增长6.6%,一些优势产业企稳回升明显,航空、汽车、纺织服饰分别增长27%、16.7%、9.6%,均高于规模工业增速。

  三是投资消费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增长15.5%,全市的投资成效在省政府工作会上得到家毫省长的肯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7亿元,增长11.3%。商品房销售稳中有升,一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5.8%,增速较1-2月提高32.4个百分点。

  (二)稳中向好有动力

  经济运行中向好因素和亮点不断增多。一是新兴动能加快培育。主攻新供给培育,“四新”经济快速发展,新旧动能转化加快。高新产业持续增长,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于工业增速3.4个百分点。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全市限上网上零售额完成8097万元,同比增长36.3%;新材料增速较快,时代新材产值22.8亿元,增长18.1%;生物医药来势较好,实现产值10.9亿元,增长11%;千金药业、协力药业等一批医药企业产销两旺。二是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大力推进“双创”,建成了一批众创空间,其中炎帝创客中心正式运营,签约入驻创客团队28家、创新服务机构20家。继续推进简政放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一季度全市新增市场主体6988户,增长52%,其中企业新增1796户,与去年同期新增数相比增长22%。三是财税金融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9.3亿元,增长12.9%,较去年同期提升7.1个百分点。截止3月末,全市各项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7.9%、8.5%。实现直接融资104.4亿元,直接融资占社会总融资规模比例达到64.8%,总量位居全省第二。

  (三)结构调整有推进

  一是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一季度,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5.8:54:40.2,第三产业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9个百分点。二是从地区结构看,县域经济增速较高。县域GDP增速为7.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比城区高0.7个百分点。三是从产品结构来看,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比重提高。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15.5%,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四是从投资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3%,高于全部投资12.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7.3%,较去年同期提高8.5个百分点。

  (四)民生民利有改善

  一是民生支出快速增长。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类支出72.2亿元,增长28.9%,快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16个百分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5.1%。二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09元,增长9.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和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3元,增长9.5%,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0.4个百分点。三是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比全国、全省高0.6和0.9个百分点。

  二、增长压力仍然较大

  (一)工业下行压力大

  全市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为5.3%,3月当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3%,低于全国的6.8%,下行压力不小。一是支柱产业增幅回落。全市轨道交通产业实现增加值39.6亿元,负增长2.9%,较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影响规模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二是大中型企业增幅低于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全市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58亿元,增长5.6%,低于全部规模工业增幅1个百分点。三是匹配性指标支撑不够有力。全市工业用电量下降4.7%、工业增值税下降19.1%。而长沙工业用电量增长17.3%,工业增值税下降9.8%;岳阳工业用电量增长5.3%,工业增值税增长117.3%;湘潭工业增值税增长55.3%。四是规模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不太乐观。根据初步上报数,1-3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9%,较去年同期回落24.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0.8%,较去年同期扩大1.6个百分点。

  (二)有效投资不多

  一是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的投资少。首先是项目个数偏少,到3月底,全市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数为264个,占全省6.6%,居全省第8位,去年同期有689个,减少425个,减少了61.7%;与周边城市差距大,郴州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有696个(年度目标是完成投资2560亿元),长沙有572个,永州有504个(年度目标是完成投资1800亿元),湘潭有289个(年度目标是完成投资2130亿元)。其次是投资总额减少,全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19.2亿元,同比下降21.7%,占全市除房地产以外固定资产投资的49.5%,同比回落24.6个百分点;而5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占全市除房地产以外固定资产投资的50.5%,同比提高24.6个百分点,数据质量风险加大。二是工业投资下滑。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10.2亿元,同比下降0.7%。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39.3%,较去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全市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5个,较去年同期减少305个,减少了76%,这些项目投资总额为33亿,同比下降59.4%。三是民间投资下降。全市完成国有投资105.9亿元,同比增长62.3%,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6.7个百分点;完成非国有投资174.9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民间投资157.4亿元,同比下降4.7%。

  (三)要素需求不旺

  一季度全市生产要素的需求也不太旺,全市新增转移就业人口1.08万,比去年同期(1.47万)减少0.39万人,减少了26.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仅8.5%,较去年同期回落9.5个百分点;受外部环境影响,今年进出口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下滑惯性,出口、进口下滑比较厉害,分别下降了18.3%和22.5%。对此,我们要直面挑战、顶住压力、夯实基础,做好打硬仗的思想准备。

  三、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大产业转型力度。稳增长核心是稳产业,必须把更大气力放在产业培育壮大上,着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要充分发挥全市产业优势,加大与中车、中航集团、中国五矿、中航发动机等央企对接力度,争取央企更多产业布局株洲。要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抓紧出台实施“互联网+”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湖南移动数据中心、长城电脑基地等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有色、服饰、烟花鞭炮、陶瓷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二)加大项目攻坚力度。项目是当前稳增长、促投资的关键支撑。要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以这次项目讲评、培训为契机,全力实施“3325”工程,再掀项目攻坚新热潮。一要加强项目争引。一方面,要加大国省项目争取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要加快建设进度。突出抓好“三个一批”:要开工建设一批。要加快推进一批。要竣工投产一批。三要强化要素保障。一个是破解用地难题,大力推进征拆征收和拆违控违“两大行动”。另一个是破解资金难题,要加强政银企合作,推动银行“投贷结合”,推广PPP模式,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四要优化项目环境。要优化行政审批,继续深化建设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前置要件,畅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三)建议积极引导扩大消费。一是借助特色产业、地方传统和特定节假日,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创造性的开展各类促进消费的活动,吸引外地人员来株洲消费;二是利用公车改革等契机,开展系列的汽车类展销、促销活动等。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张海清]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