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先导、产业转型、城镇带动、民生优先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以加快实施重点工程为重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建设成效显著,民生保障能力增强,建设成就硕果累累。
一、投资成就
(一)投资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奋力打造株洲经济发展升级版,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成就斐然。2011年以来,是株洲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规模不断扩大的时期。
1.规模跨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全市积极发挥投资对经济稳增长的作用,加大投资力度,投资规模实现新的跨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849亿元,2012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50.5亿元,2013年突破1500亿元大关,达到1505.3亿元,2015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81.4亿元。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接近“十一五”时期的投资总和,是2010年的2.7倍。
2.总量实现翻番。“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523.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是1949年到2010年61年投资总和的2.5倍。投资总量实现了五年翻番。株洲投资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由2010年的8.2%上升到2015年的8.4%,提升0.2个百分点。
3.速度保持快速增长。“十二五”时期,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全国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株洲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前三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2011-2013年分别增长35.6%、35.5%、30.8%。2014年增长22%, 2015年增长18.7%。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28.4%,高出全国、全省11.4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株洲投资增速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个时期。
(二)投资结构改善
“十二五”时期,在全市基础设施、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高速增长带动下,第三产业投资得到长足发展,比重提升。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48.9亿元,年均增长81.3%;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885.7亿元,年均增长27.2%;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488.7亿元,年均增长28.4%。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时期的2:51.9:46.1调整到“十二五”时期的2:51.6:46.4。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稳定、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态势。
(三)投资主体多元格局初步形成
五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的实施意见》(株政发[2014]15号)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随着投资领域的大力开放,投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非公经济投资取得长足进步。“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非公经济投资5143.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年均增长28.8%,高出全市投资增幅0.4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68.4%。非公经济投资持续活跃,不仅成为拉动株洲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也对改善株洲投资结构,提升自主投资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株洲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结构情况表单位:亿元
“十一五”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十二五” | ||
国有经济 | 投资额 | 676.1 | 268.9 | 345.1 | 460.7 | 572.5 | 639.7 | 2286.8 |
占比% | 30 | 31.7 | 30 | 30.6 | 31.2 | 29.3 | 30.4 | |
集体经济 | 投资额 | 34.7 | 11.5 | 12.6 | 23.8 | 23.9 | 19 | 90.9 |
占比% | 1.5 | 1.4 | 1.1 | 1.6 | 1.3 | 0.9 | 1.2 | |
个私经济 | 投资额 | 880.5 | 318.4 | 480.3 | 605.2 | 762.7 | 901.2 | 3067.8 |
占比% | 39.1 | 37.5 | 41.7 | 40.2 | 41.5 | 41.3 | 40.8 | |
股份制经济 | 投资额 | 502.9 | 42.4 | 55.1 | 57.7 | 47 | 43 | 245.3 |
占比% | 22.3 | 5 | 4.8 | 3.8 | 2.6 | 2 | 3.3 | |
外商投资经济 | 投资额 | 48.4 | 16.1 | 11.8 | 23.4 | 16.5 | 20.2 | 87.9 |
占比% | 2.2 | 1.9 | 1 | 1.6 | 0.9 | 0.9 | 1.2 | |
港澳台投资经济 | 投资额 | 51.1 | 18.3 | 19.9 | 14.1 | 14 | 14.5 | 80.8 |
占比% | 2.3 | 2.2 | 1.7 | 0.9 | 0.8 | 0.7 | 1.1 | |
其他经济 | 投资额 | 57.4 | 173.5 | 225.7 | 320.3 | 400.5 | 543.7 | 1663.7 |
占比% | 2.6 | 20.4 | 19.6 | 21.3 | 21.8 | 24.9 | 22.1 |
从上表可以看出,株洲市投资主体的投资情况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国有经济投资占主导地位。2011年以来,株洲市国有经济投资占比保持在30%左右,投资总量持续大幅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国有投资2286.8亿元,年均增长30.6%,国有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
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新格局,非国有投资步伐不断加快,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的比重大幅提升,自2007年以来,株洲市个体私营经济投资比重超过国有经济,逐年上升,至2009年,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的比重达到了50%。“十二五”时期,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占全市比重一直高于国有经济,并保持在40%左右。
(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十二五”时期,全市围绕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深入打好城市提质攻坚战,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全市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55.5%提高到62%。城镇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112平方公里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建成面积由“十一五”末的255平方公里扩大到337平方公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6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8倍,年均增长31.7%,占全市投资的23.5%,比“十一五”时期提高2.7个百分点。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已逐步构建,区域道路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网络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一是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完成投资144.5亿元,年均增长27.6%。炎睦、分炎、岳汝、垄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衡茶吉铁路、沪昆高铁投入运营,形成了“四纵三横”交通新格局,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市域2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700公里,其中新建1345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际铁路及5个站场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投资增长带领全市城市功能品质全方位提升。
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1237.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4倍,年均增长36.6%,占全市投资的16.5%,比“十一五”时期提高6.4个百分点。云龙新城、武广新城、栗雨新城和新马新城等项目建设,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神农城、河西湘江风光带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拉开了城市框架,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五)民生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十二五”时期,全市大力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努力建设幸福株洲,每年持续开展“民生工程”,推动民生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民生基础建设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全市教卫文体娱乐行业累计完成投资32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5倍,占固定资产投资4.4%,比“十一五”时期提升1.8个百分点。其中,教育强市建设迈出可喜步伐。“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教育投资170.8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4.4倍,年均增长34.5%。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一所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市二中搬进新校址办学,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职教园签约入园职业院校10所。
文体娱乐事业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文体娱乐投资99.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8.6倍,年均增长41.4%,一批公共文体设施建成投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完成,“三馆三中心”加快建设。
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市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累计投入57.5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6倍,年均增长26.6%。市中心医院、市二医院门诊综合楼、株洲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改扩建等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正式挂牌运营。株洲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二是生态环保投资明显加强。“十二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累计投入165.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9倍,年均增长31.5%。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一期工程等项目竣工,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 湘江保护与治理有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取得重要进展。城乡环境大为改观。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281天。
(六)重点项目建设成就斐然。“十二五”时期,株洲市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战略,依托“项目攻坚年”活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产业、航空产业、汽车产业、服饰产业、陶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加快高端服务业项目推进,在保持投资稳步发展的同时全力推动株洲产业类大项目迈向中高端。“十二五”时期,全市重点工程建设成就斐然。重点项目建设规模从“十一五”末的年投资160.4亿元,到2015年的493.1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916亿元,重点建设项目平均规模为2.2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扩大0.5亿元。五年来,中车时代电气IGBT项目、北汽株洲基地、醴陵旗滨玻璃、中航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旭日陶瓷、海纳川株洲零部件基地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为产业加速发展增添了后劲。随着神农谷、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等旅游项目建成开放,接待能力提升,来株旅游人数增多,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项目不多,投资规模偏小。“十二五”时期,全市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29个,其中工业项目8个,基础设施项目15个,文化教育3个,物流项目1个,旅游项目1个,医疗卫生项目1个。其中投资50~100亿元的项目4个,投资百亿元以上大项目只有2个基础设施项目。全市投资建设的大型项目不多,产业类大项目更少。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对较少,大型产业投资项目的缺乏制约了株洲的快速发展。大型项目的投资比重逐年降低,而小型项目的投资比重上升迅速,这种项目投资结构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投资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十二五”时期,虽然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改善,但是从全市投资结构来看,仍存在问题。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虽比“十一五”时期提高0.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第二产业5.2个百分点。代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比还有所降低。
1、新兴产业投资支撑乏力。虽然近年来全市确立了改造提升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炼、化工、食品加工、陶瓷、烟花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体系,但在产业投资上,仍然存在着传统产业投资比重偏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偏小的问题。“十二五”时期,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44.8亿元,年均增长17.6%,低于全市投资增速10.8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时期回落30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量的3.3%,比“十一五”时期降低1.3个百分点。
2、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从总体看,全市服务业投资结构不太合理。公共设施、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投资比重偏高,而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信、科研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不足,比重偏低。“十二五”时期,全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1308.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17.4%,比“十一五”时期提高4.7个百分点;而生产性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332.2亿元,占全市投资的4.4%,比“十一五”时期降低0.2个百分点。投入结构不合理,限制了株洲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民间投资活力有待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民间投资4917.1亿元,年均增长27.2%,低于全市投资增幅1.2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时期回落17.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5.4%,比“十一五”时期降低0.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放缓,比重降低,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有待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外源增量投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工业主要依靠计划经济时期的底子,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及其分裂扩张,而新引进的、新增加的大型工业企业比较少。表现在投资结构上,体现为现有存量项目的投资扩张相对稳定,而新增项目、引进项目的投资相对不足,特别是外源性投资增长不快,所占比重趋于下降。
近年来,株洲外源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占比趋于下降,特别是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十二”时期,全市外商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为1.2%,比“十一五”降低1个百分点;港澳台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为1.1%,比“十一五”降低1.2个百分点。2011至2015年,五年全市引进和利用外资仅35.3亿元,只相当于长沙市2015年的八成。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大项目建设和储备。投资增长要靠项目支撑,尤其是要靠重大项目的支撑。要超前谋划,紧紧围绕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各领域专业规划,把握投资方向和重点,结合株洲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项目库建设和储备。一是强化项目策划。围绕轨道交通、航空、汽车、服饰等主导产业定位和布局,以“产业网链”上的各关键“结点”的核心企业(中车株机、北汽集团、中航动力)为主体,策划磁悬浮系统产业化、直升机整机与航空零部件制造等产业“结点”核心项目,推动产业链网上下游次核企业、次核项目开发建设,带动非核环节相关项目的集聚,最终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项目网络。二是加强大项目储备。立足株洲实际,大手笔、高起点地谋划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积极争取与大公司、大财团合作,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加大与国家产业政策、省级相关发展规划的衔接,争取国家和省在全市布点一批新的重大项目。三是完善项目管理机制。采取分类动态管理、常年筛选、滚动储备的管理机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更新项目库,确保全市常年储备的项目数量和规模不低于一定限度,做到随时可拿出一批重大项目向上申报或对外招商。
(二)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把握好“十三五”的战略机遇,抓住国家、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时机,抓住株洲作为全国20个稳增长先进市州之一,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工程,积极谋划一批省重点甚至是国家重点项目,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重点抓好轨道交通装备、航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硬质合金材料、有色冶炼精深加工、智能制造等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项目,以及与新型工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二是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工程。发挥轨道交通、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将株洲建设成为辐射全球、国内一流的动力之都。通过创新驱动、产业集聚,打造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四新”经济,重点开发3D打印、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智能工业机器人、大数据应用等新产业,培育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创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三是加大现代服务业投入。加大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大力推进中车物流园、铁路物流园、株百天元城、市农产品交易中心、方特二期、茶祖园等项目建设。围绕株洲独特的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明和生态资源,建设一批精品景点景区,打造大湘东旅游带。加快中心商务区等九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大发展。一是持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二是统一规范市场准入,切实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领域。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和新能源、环保、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领域。对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新建经营性项目,贯彻“非禁即准、非限即许、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加快向民间资本开放。三是积极开展金融市场创新,解决民间投资融资难的问题。四是加强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创业集群建设,加强公共性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提升全民创业能力,形成创业集群效应,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五是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三创”模式,激发民众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增强民间投资活力。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蔡冬文]
[审核:刘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