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株洲经济呈现“稳中有升 升中有进 进中有忧”发展态势

来源: 时间: 2016-10-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年”和“企业帮扶年”活动,全市动员促投资,攻坚克难稳增长,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出“稳中有升,升中有进,进中有忧”的态势。

  一、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25.8亿元,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7.4%,上半年增长7.5%,前三季度增长7.7%,呈现逐季回升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887.8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628.1亿元,增长10.2%,其中一、三产业增幅分别较上半年提升了0.1个和0.6个百分点,二产业与上半年持平。

  (一)工农业生产基本稳定,服务业贡献提升

  一是农业生产平稳。前三季度,全市农业增加值50.7亿元,增长2.8%;林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3.6%;畜牧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3.2%;渔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3.2%。全市春夏收粮食播种面积3.8千公顷,下降0.5%;粮食总产量1.2万吨,下降0.4%。蔬菜等主要农产品获得丰收,确保了市场供应的稳定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二是工业经济回升。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784.5亿元,增长6.5%,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升1.2和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8.5亿元,增长6.9%,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升0.3和0.1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1%,非公有制企业增长5.9%;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6%,制造业增长7.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1%;部分新兴产业增速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51.6%,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9%,分别较上半年提升23.8和7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贡献加大。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628.1亿元,增长10.2%,增幅高于全市GDP2.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较上半年提升3个百分点。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96.3亿元,增长23.5%,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升12.7个和11.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60.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44.6%,房地产业增长19%;财政一般公共服务等八项支出增长28.5%,较上半年提升7.3个百分点。这些指标有力地支撑了全市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

  (二)消费活跃投资回暖,内生动力有所增强

  一是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626.3亿元,增长11.7%,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升0.4和0.2个百分点。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市场591.8亿元,增长11.5%,农村市场34.5亿元,增长15.4%。按行业类型分,批发业零售额59.1亿元,增长23.2%;零售业零售额487.6亿元,增长9.7%;住宿业零售额8.9亿元,增长2.3%,餐饮业零售额70.6亿元,增长18.4%。全市限上网上商品零售额2.9亿元,增长49.9%,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升13.6和8个百分点。全市旅客人数达到3109万人次,增长19.8%,实现旅游总收入197.5亿元,增长19.1%,分别较上半年提升2和0.6个百分点。

  二是投资增速筑底回升。进入5月份后,全市投资增幅出现明显下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全市总动员,大干一百天,全力保投资”活动的提振下,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47.2亿元,增长8.7%,虽然较一季度回落6.8个百分点,但与上半年比较提升1.5个百分点,并出现了企稳回升势头。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0.9亿元,增长14.8%;第二产业投资543.9亿元,下降15.7%;第三产业投资862.5亿元,增长32.7%。前三季度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74.2 亿元,增长37.9%,继续以高位增长有力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回升。

  (三)结构调整趋向优化,转型升级效果显现

  一是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前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8:54.6:38.6,第二产业比重较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升0.1个和1.8个百分点。

  二是从地区结构看,县域经济比重提升。前三季度,全市城区实现GDP 762.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46.9%;县域实现GDP863.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53.1%,县域GDP占比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升1.5和0.5个百分点。县域GDP增速为7.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

  三是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发展加快。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47.8亿元,增长17.3%,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3%,较上半年提升4.7个百分点;高加工度行业实现增加值351.8亿元,增长9.3%,占规模增加值比重为49%,较上半年提升2.1个百分点。

  (四)运行质量稳步提升,民生民利持续改善

  一是财政投入增多。前三季度,在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情况下,实现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8.6亿元,同比增长8.6%,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3.6亿元,增长20.7%,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其中,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类支出共212.2亿元,增长27.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2.3%。

  二是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43.4亿元,增长19%;在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05亿元,增长2.8%,存贷比为47.6%。

  三是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望达到27500元(省局尚未核实),增长8.3%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0元,增长8.6%左右,两者均高于GDP增速。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四是就业形势较好。前三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2.8%。

  二、主要问题

  (一)支柱产业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轨道交通装备业由2014年高达两位数的增速一路下行至目前-3.2%;化工、医药食品业前三季度的增长都只有0.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虽然出现恢复性增长,当月增长了7.2%,但较8月回落2.9个百分点;航空装备业当月增长17.4%,较8月回落14.2个百分点。工业匹配性指标回落。9月份,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22.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工业用电量累计增长0.9%,较1-8月回落2.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工业增值税下降10.2%,较上半年降幅扩大5.6个百分点;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6.3%,较上半年回落1个百分点。同时,经济新增因素不多,前三季度全省新增“四上”企业1116家,我市仅49家,居全省第10位,占全省的比重为4.39%,其中我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仅7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6家,占全省新增370家的1.89%,排全省第13位。

  (二)生产要素需求不够旺盛。银行信贷增速过低。由于优质项目偏少、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加之直接融资占比较高,前三季度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43.4亿元,增长19%;而贷款余额1305亿元,增长2.8%,回落4.9个百分点,贷款增幅为全省最低;存贷比为47.6%,回落1.6个百分点,已连续出现5个月下滑。用地需求下滑。前三季度我市土地市场招拍挂成交土地34宗,总成交面积下降40.26%,成交总价款下降33.41%。前三季度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长14.7%,较上半年回落14.6个百分点,可能对后期用地的需求进一步产生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无论是从发展现实看,还是从统计工作方面看,我市实体经济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市是个产业城市,实体经济是立市之本,需要更多的像“北汽”那样的产业项目。

  (二)千方百计破解项目开发及前期工作难题。在“全市总动员,大干一百天,全力保投资”中,四季度需要更加突出抓好项目开发及前期工作。建议专题研究一次项目前期工作,将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和“十三五”规划里好的理念、目标和任务要求真正开发、转换成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大量吸纳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三)抓实“四上”企业新增。当前在盘活存量的同时,更要重视用活增量。当前“四上”企业年度申报已启动,建议各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个改企”、“小升规”和经济产业活动单位改法人单位工作。既确保今年取得较好成绩,又为来年发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