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株洲市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来源: 时间: 2016-12-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株洲人均GDP已超过9000美元,跨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经济发展水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冲击,中央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因此,面对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株洲如何把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着力提升有效供给的能力,适度扩大有效需求,统筹推进、努力克服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十三五”株洲经济引领新常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开启基本现代化征程的关键。

  一、株洲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中央提出我国经济已进入到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实质就是经济增长形态的跳跃,经济增长表面上表现为要素积累和投入的增长,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持续演进的动态调整过程。以此为大背景,株洲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尤为明显。

  (一)发展态势面临速度换挡。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成本、环境、资源等发生系列变化的过程中,全市经济连续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1979-2015年全市GDP年均增速达11.2%。

  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5.4%,下降到2011年的14.1%、2012年的12.0%、2013、2014年的10.5%,再降至2015年的9.5%。

  (二)发展方式面临结构转换。全市经过1949-1978年突出重工业发展战略、1979-1992年以农村经济改革为重点和1993-200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三个重要发展历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随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2:46.1:31.8调整至2015年的7.7:57.3:35.1,第一产业占比下降14.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上升11.1和3.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表明产业层次在不断提升。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当一产比重低于20%以下,二产比重高于三产,则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目前,全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二产占比达57.3%,高于三产比重22.2个百分点);同时,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02%、22.5%和12.2%。“十三五”时期,全市进入结构调整换挡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如何从粗放型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转变将是全市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

  (三)发展要素面临转型升级。一直以来,全市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企业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竞争,创新能力不足。2015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8%,分别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劳动力人口占比为66.5%,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9.42%,较2000年提升1.77个百分点,人口红利的消退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同时,企业生产成本也不断上升,而投资率也在不断下降。1995-2011年全市的投资效果系数的平均值为0.43,2012年已经下滑到0.27。因此,“十三五”时期,全市必须促进生产要素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配置各类关键要素,依靠要素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株洲经济增长的动力要素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全市经济运行的效率不断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要素在全市得到运用、积累和放大,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劲的驱动力。

  (一)经济增长的供给要素动力分析

  从投入要素分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各国经济实践也充分证明这些要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投入要素为全市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这些要素的投入情况反映在投资、从业人员、R&D经费占GDP比重等指标的变化轨迹中。

  在资本投入方面,多年来全市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市投资总量从1979年1.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81.4亿元,年均增长21.8%。

  在劳动力投入方面,多年来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快速增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产业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需求上升。全社会从业人数从1979年135.8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50.03万人,年均增长1.7%,其中,一产从业人员年均下降0.9%,二产和三产兴业人员分别年均增长3.7%和6.3%。

  从R&D经费投入与创新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0.9%提高到2015年的1.8%,上升0.9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有R&D活动的企业数增加至235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增加至21534人。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长期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本文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选用1979-2015年的GDP、资本投入(K,以永续盘存法计算)和劳动力投入(L,用平均从业人员乘以平均工资)作为变量,利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生产函数的估计式为:ln(GDP)=1.8527+0.4302lnK+0.5698lnL(R2=0.9955),由回归结果可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GDP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4302和0.5698,劳动力投入的影响系数大于资本投入要素0.1396个点,说明全市经济发展与劳动投入密切相关。

  1979-2015年,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1.2%,在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0.4302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0.5698的影响下,由一系列基础数据计算,可得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体制及技术变革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8%、9.9%和37.3%。

  从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生产要素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可知,投资拉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主动力,体制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强,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所下降。

  (二)经济增长的需求要素动力分析

  内需规模不断扩大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而外需不足则对全市经济增长形成了一定制约。2015年全市资本形成总额2188.6亿元,最终消费额1090.4亿元,货物及服务净出口额为-943.9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40.7倍、11.7倍和-40.1倍。从三大最终需求占GDP比重看,总体呈投资上升、消费下降趋势,净出口的比重则始终在低水平徘徊。1995-2015年,投资率由31.6%上升到93.7%,消费率由54.9%下降到46.7%,净出口率由13.5%下降到-40.4%。

  1、投资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995-2015年,平均投资率为46.9%,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68.5%。通过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作曲线图发现,全市投资与总产出高度线性正相关。表明当前投资的不断扩大,为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2、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两重性,只是一种相对意义的“最终需求”,能否保持投资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最终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增长。1995-2015年,全市平均消费率达49.1%,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47.5%。

  3、净出口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短板”。全市对外依存度偏低,净出口需求对全市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全市是一个社会产品供需“两头在外”的内陆地区,大量的消费品、投资品从外地流入,并没有真正创造属于本地的增加值,而是拉动了生产地的增加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起到拉力作用,反而对经济增长进行负向拉动。1995-2015年,全市平均净出口率达4.03%,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15.99%。

  (三)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动力分析

  从动态的角度看,经济增长的快慢与产业结构水平高度相关,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纵观全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农业主导型”时期、“结构转型”时期和“新型工业化主导型”时期。2003年至今,全市产业结构曲线走势相对稳定,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从三次产业的贡献率角度分析,二、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一产业,并且二产业的拉动作用强于三产业。

  (四)经济增长的城镇引领动力分析

  城镇化推进将带来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第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还能引领区域的整体发展、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从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看,1995-2015年全市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平均影响系数在0.56左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2015年,全市芦淞区、株洲县、醴陵市、天元区和攸县的GDP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7、0.6、0.6、0.5和0.3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的贡献更多的体现在经济总量和增量贡献上,而各县域和城区相互间的产业联动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仍然不足,特别是城区对县域产业带动作用不强,甚至部分区域还因产业结构雷同造成不良竞争,影响了拉动效应的发挥。

  综上所述,近20年来,全市经济已基本形成四条推动经济增长路径,即:以高投资为主的增长,消费牵引动力不足;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而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以工业化为主的增长,产业优化动力不足;以城镇引领为主的增长,区域协调动力不足。四条路径虽然在过去一段时期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增长动力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三、株洲发展新动力展望

  当前全市人均GDP达到9039.6美元,正处于3000-10000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十三五”时期是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积极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努力作为,充分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一)需求动力由主要靠投资驱动转向投资消费双向驱动

  当前全市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能量,消费牵引动力不足的局面有望实现扭转,投资也仍将对经济增长发挥较强的拉动作用。

  从消费看,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2264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1536元,二者相差2倍左右。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居民收入水平将迅速提高,必然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同时,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和消费环境的改善,也会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将会不断提升,生存型消费将会减少;服务型消费将会不断提升,而物质性消费将会减少。

  从投资看,新型城镇化进程将会带来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近几年芦淞服饰物流中心项目、中国五矿精密工具园等相继落户全市;新旗滨玻璃搬迁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神龙城、湘江风光带、大功率半导体IGBT产业化、中航动力航空工业零部件、北汽株洲分公司一工厂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有效拉动了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要素动力由物质投入转向科技创新投入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全市核心战略优势,多年来全市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和专利居全省前列。2015年,全市承担国家安排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项,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省级69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1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励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1项;专利申请6034件。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37.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3033.6亿元)的比例达到1.25%。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达到115家、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企业241家,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居全省前列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高质量的科技资源必然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不断凸显创新驱动的倍增效应,是全市加快发展的“加速器”。“十三五”时期全市科研投入的强度仍将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提升空间。

  同时,全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当前全市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到75.5%,未来五年预计仍将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每年提供的劳动力保持在17万人以上,劳动力资源数量优势仍存在,未来五年全市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将有所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将形成新的人口红利。

  (三)产业增长动力由规模扩张转向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改变目前全市“重、低、散”产业结构,“十三五”时期全市结构调整将取得明显进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将逐步显现。2015年,全市GDP增长9.5%,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7、3.1和5.7个百分点。

  近年来,全市推动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大力推进轨道交通、航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2015年,五大千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高精传动、山河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首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信息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大汉惠普软件(湖南)信息产业园、微软湖南创新中心、湖南移动数据中心、中国电子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全市。未来全市工业将形成三个转型方向:一是从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支柱产业集聚,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推动汽轨道交通、航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等支柱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制造业中产业价值链将从单一、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向研发、咨询、流通、销售延伸。二是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向绿色环保产业。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研发服务外包是全市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的重点之一。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未来几年全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将保持稳步提升态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职业教育和研发设计等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效益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劳动生产率也远远高于一般工业,因此服务业总量和速度的提高将直接加快经济增长。

  (四)区域统筹散发的推动力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推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力机制,当前全市新一轮的发展中,将从二个层面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一是合理布局区域发展,以中心城区和云龙示范区两个核心区为核心的战略平台和重要载体,产生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竞争力、提升环境质量。二是新型城镇化的带动。未来几年是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1%,新型城镇化特别是人的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也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能量。根据相关调查资料估算,一个全市农村居民转变为市民,将增加12万元左右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以目前的趋势推测,全市城镇化水平在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提升,有效拉动经济总量增长。

  四、促进新动力发展的政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其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发展新常态,全市应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导向,着力增创改革红利,着力提振有效需求,着力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引擎。

  (一)着力增创改革红利

  要推动重点领域改革,为新动力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引入“负面清单”管理,切实消除目前在一些领域仍或多或少存在的“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二是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着力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全面推进股权多元化。三是深化投融资改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模式和特许经营制度。

  (二)着力提振有效需求

  积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全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一是围绕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改善民生,补上投资短板。要抓住新常态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蕴藏的投资机遇,优化制造业投资结构,扩大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关系民生领域投资需求。二是尽快培育全市第三产业新的投资增长点,把投资重点放在高附加值的金融保险证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上。三是提高工业投资效益。着力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重点支持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扩大居民消费,拓展新的增长领域。一是提高收入水平。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消费预期。二是培育和扩大消费新热点。当前居民消费处于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发展享受型消费具有巨大潜力。要从不同收入群体消费结构变化中发现消费新热点。

  (三)着力实施创新驱动

  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全市要通过整合科技规划和创新资源,统筹协调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研究出台科研政策与产业、金融政策的配套协同方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二是建设好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好平台作用,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的示范区,发挥其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三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突破目前的人力资本不足的约束,在充分激发各种人才的创新活力之外,也应形成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

  (四)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核心在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既要遵循产业演进路径和规律,又要找准结构优化的切入点,体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导向。在调整思路上实现五个结合,即,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两手并重”,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两业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经并进”。要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促进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

  (五)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全面小康建设为总揽,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全域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机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和开放发展水平为重点,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二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打造湖南“东大门”,大力实施东向、南向发展战略,加快株醴一体化融城步伐,三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路网建设,实现区域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无缝连接。四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要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能源和金融服务短板,另一方面,大力建设在全国有特色品牌和实力的百强县市。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谭  倩]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