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洞河畔的企业明星

----永顺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 时间: 2004-07-2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永顺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座落在永顺山城的猛洞河畔,该公司始建于一九五六年七月,原名灵溪镇建筑社,后发展为灵溪建筑工程队。一九七一年与吊井泥业社、颗砂木业社合并成县建筑工程公司,经过公司全体职工近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已逐步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地方性骨干建筑安装企业。截止2004年7月,公司共有职工252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有45人,有各类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8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1人,助理会计师1人,会计员2人,统计员2人,项目经理29人。公司注册资本金740万元,现有固定资产原值690万元,流动资金691万元,施工机械295台件,总功率1341千瓦,动力装备率3.45千瓦/人,技术装备率0.89万/人。2003年全公司建筑业总产值达2025万元,施工项目40个,施工面积80051平方米,年利润总额300多万元,每年上交国家税收近200万元。近几年来,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双文明单位,受县级表彰7次,州级表彰5次,省级表彰3次,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永顺的城乡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靠“质量生命线”,占有了一席之地,成为地方性建筑安装骨干企业,是一颗崛起的全州建筑行业明星。
 
    发 展 的 动 因
 
    创办初期,该公司是由附近街道居民自发组织的一个小型民用建筑企业,办公简陋、原料紧缺,设备原始、管理松散、揽工狭窄,只能承揽一些简单土木建筑工程。改革开放后,山外改革的潮声唤醒了这个山中沉睡的小型企业。从1988年至2003年,经过十几年的磨练与苍桑,该公司推行一套适合于本企业的内部改革措施,对企业管理、技术力量、人员、设备、产品、市场等问题提出总体布局和新构思。

    之一、优化内部结构,强化企业管理

    针对公司的不足和弊端,公司领导顺应时代潮流,大刀阔斧对企业进行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优化组织结构。

    从严治企,深化改革,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界的目的,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通过严格目标管理,强化企业规章,全公司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做到公司就是我的家,公司兴我荣,公司衰我耻。大大增强了全公司干部职工的责任感,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严格了上下班签到制度,行管人员中以往上自由班,干自由活的人没有了。严格了财务资金管理制度,彻底杜绝了不合理开支。同时,层层优化组合,签订目标责任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上岗靠竞争,报酬凭功献的良好机制。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公司领导深知企业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练好内功,培养、吸收一支过硬的工程技术施工队伍,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近三年来,公司出资近20万元,先后选送70余人到省州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公司现有项目经理29人,小型水利水电项目经理8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在全县五大建筑企业中名列前茅。为了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人才、技术、工程项目等管理现代化,公司建有微机室,配备了电脑、传真机等微机设备,专人负责,实现了办公现代化,从而使各项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之二、抓质量求生存,靠质量闯天下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市场经济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把企业推向改革发展最前沿的同时,也把工作质量的意义推向事关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是企业形象最真实的写照,是企业实力最现实的体现;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大旗,是企业克“ 敌”制胜的王牌;意味着企业生存和发展机会。公司广大员工尤其是现场施工人员,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思想,树立以良好的工程质量赢得市场份额。要求每个员工以自己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品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今天的现场就是明天的市场。确保所承建的各项工程的质量,在保证主体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强装饰、附属工程的质量管理,做到内实外美。

    正确理解和摆正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要确保工程质量,企业必须舍得投入。当然,企业是以效益为中心的,舍得投入不等于大手大脚,胡乱花。从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出发,我们认为在关键项目,关键部位的质量上花钱,就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在质量管理上绝不可“小家子气”。

    要正确处理好1%和100%的关系。某个工程部位发生的质量问题,对施工企业而言,虽然在建工程中可能只占很小的比例,可是对用户来说,再小的比例也是100%的问题,就是全部,对此决不可忽视。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教育职工对工程质量一定要百分之百确保。与此相适应,我们注意做好用户回访工作,定期对竣工工程走访,征求建设单位意见,努力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

    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总能体现市场的规范要求,为此,公司确立了“以忠实的承诺和服务,用一流的管理和质量,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交一批朋友,拓一方市场”的质量方针,并着重搞好“四个优化”:

    1、优化项目班子。项目的现场管理能否到位。

    班子是关键。我们公司重视每个工程项目班子的组成,特别是对重点工程,始终按“智能互补、精干高效、管理协调”的原则,配强配好项目班子。

    2、优化施工方案。工程质量能否得到有效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技术方案质量。为此,公司很注重抓施工方案的审批工作。一是由项目部牵头,公司党政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重点项目和施工方案进行反复论证优化,以确保工程质量;二是注重依靠科技成果,积极采用先进施工设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保证工程质量。

    3、优化劳务力量。加强对劳务队伍的质量管理。一是事先对劳务队伍的生产骨干、班组长进行详尽的交底,使他们了解工程特点、质量要求,施工难点和操作重点;二是经理部指派管理人员分流水段对劳务层的操作质量进行监管,安质部、项目质量管理人员对劳务层的施工质量定期检查;三是在重要部位抽调一些有技术能力和施工经验的老工人作为质量员进行面对面的具体指导、检查;对抓施工质量成绩突出的队伍,给予表扬奖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不重视工程质量的队伍则给予处罚,直至清退。

    4、优化管理层次。项目经理部实行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成为以管理人员为主的管理性经理部,下设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保证体系。 

    之三、开拓进取,艰苦创业

    多年来,公司领导形成了一套完整地质量安全施工管理运行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现代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造就了一支过硬的工程技术施工队伍,完成了一批高、大、难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项目,如1986年建设施工的马鞍山电站厂房工程,第一次打破了永顺建筑界靠自已力量不能建造水电工程的记录;1991年建设施工的永顺纱厂五千绽纺纱车间厂房工程获得州优良工程;1993年承建的永顺烟厂综合车间工程至今为永顺建筑史上单体面积最大(10500平方米)、投资最大(640万元)的工程;同年完成了溪州第一楼永顺县广播电视大楼和永顺县第一个省级样板工程永顺一完小教学楼工程;1999年承建的哈妮宫水源调节坝工程、2002年承建的县城防洪堤工程和2003年承建的永顺县人民医院C栋综合楼工程等均被评为州优良工程,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为100%,优良率在50%以上。特别是近几年来,公司广大职工在经理陈历均同志的带领下,恪守“重合约、讲诚信”的职业道德准则, 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发展战略,团结务实,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建安总产值三年翻了一番,近三年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2001年2202万元、2002年2395万元和2003年2025万元。企业效益由三年前的亏损累计获利300多万元,每年上交国家税收近200万元。
 
    前 景 与 预 测

    项目来源、建筑总值、经济效益是建筑企业经营生产的三部曲,也是预测企业发展情况的基础和依据。笔者根据该公司有关历史资料和现有生产经营状况的信息反馈,作如下预测:





    潜 力 与 建 议

    据以上分析预测表中2003年度经营可以看出,目前项目来源、生产规模和市场是基本协调一致,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烟渡浩渺的市场之海正呈现在眼前,如何把握机遇,深挖潜力,才是发展企业的明智之举。

    一、初具规模,小有气候,深挖潜力,充实产值总量。

    该公司从56年创建到现在38年里,无论在人才、技术、设备、固定资产、职工人数等方面已初具规模,在县内建筑领域已小有“气候”,目前,在州内可称是建安行业的骨干企业,继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值总量,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企业知名度。

    二、树立“兴业”意识,切实提高建筑产品质量。

    要充分遵循工程建设规律,正确处理好“质量、速度、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决不能搞“超常规”工程,“献礼”工程,“节日”工程。以质量树信誉形象,大力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把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三、积极开拓县外、州外、省外建筑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

    要加大开拓市场力度,为“走出去”创造条件,提高公司在县外、州外、省外建筑市场份额。以开拓建筑市场为原则,制定鼓励政策,积极为企业开拓县外、州外、省外市场创造条件,为出县、出州、出省施工单位提供服务。

[永顺县统计局 供稿]

附件